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春秋時期為嬴邑、牟國、平州邑轄地,牟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趙家泉村,春秋時期是魯國的附屬國,漢置牟縣,屬泰山郡。

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併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併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

公元206年(西漢初年),在牟縣東北置萊蕪縣,故址在今淄川區東南22公里的口頭鄉城子莊,屬泰山郡。

隋代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

公元704年(武周長安四年),在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境內。

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併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

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治所遷至今萊城,屬泰安州。

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山東布政司泰安府。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民國初年(1915年)屬濟南道。

1927年廢道屬山東省。

1939年萊蕪縣民主政府成立。

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 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

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屬泰安行署。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

名稱來歷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

萊蕪的來歷有六說

一為荒蕪說。按字意解釋,萊俗稱灰菜,蕪是田野荒蕪,意即荒涼的地方,所以叫萊蕪。

二為來無石說。萊城勝利路南端原有一太湖石,再是在萊城西南有一鐵石(一說是隕石)。百姓見兩石形狀怪異,不知從何而來,認為是空中落下來的。按老子的“有生於無”的觀點解釋,此石來於“無”,因此名“來無石”,藉以名縣為萊蕪。

三為山名說。《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邵雲,泰山萊蕪魯之萊柞邑,按此則萊蕪之名合兩山而言,舊志引萊民播流此谷者誤。

四為萊民播流此谷說。《水經注·淄水》:“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日萊蕪。”此谷是指萊蕪谷。

五為舞熬說。《炎黃氏族文化考略》,“釋來牟,小麥之種,相傳自天而來,故呼曰來。是最早種植小麥的部族,自稱萊族。大麥之種,其呼曰牟者,以原為牟族所播植,因以祖名大麥為麩。此兩族後混處山左各地,今之萊蕪,即來牟兩族合名。”

六為牟蕪音轉說。《山東古國考》載:“萊蕪是因萊族與牟族雜居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萊城有礦山,鋼城有鐵銅溝,苗山的銅山,大王莊的爐廠子。

萊城區——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鋼城區——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內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萊蕪特產豐富,最具特色的是:萊蕪三辣一麻,萊蕪羊湯、萊蕪香腸、萊蕪燕子石、萊蕪黑豬

萊蕪三辣一麻--生薑、大蒜、雞腿蔥、大紅袍花椒。現已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記註冊,馳名中外。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生薑種植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已盛行栽培,據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論語》、《齊民要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萊蕪生薑色澤金黃、油光鮮亮、塊大、皮薄、肉細、絲少、味濃、營養成份高、耐貯藏、耐遠運等優良特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60年全國"三辣"會議在萊召開,萊蕪生薑被被定為名貴產品。萊蕪市萊城區被中國特色之鄉命名為"中國生薑之鄉"。萊蕪姜及其製品年銷量7500萬公斤,銷往國內二十九個省市和日本、東南亞、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萊蕪栽培大蒜歷史悠久,1935年種植大蒜面積已達1400畝。目前種植面積每年都在10萬畝上,產量15萬噸。萊蕪大蒜以白皮質量最佳。白皮蒜又分為兩個品種,即"大白皮"和"四六瓣"。萊蕪白皮蒜的特點是:蒜頭大,蒜頭蒜薹產量高,質細辣味香,抗寒力強,休眼期長,耐貯藏。萊蕪大蒜暢銷國內外,1962年開始外調出口,在國際上享有一定信譽,深受國內外顧客讚揚。雞腿蔥,狀如雞腿而名。萊蕪雞腿蔥的特點是:栽培容易,抗病蟲害,抗旱耐瘠薄;易貯藏,生命力強,有"根枯葉焦心不死"之說。蔥白卷合緊密而堅實,肉質嫩脆辛辣味強,多嗅則使人流淚,用刀橫切鱗片自動燥開,耐儲存則品味不減,為烹飪提味上等佐料。萊蕪種植花椒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北魏時期就有栽植花椒的記載,明代嘉靖年間已開始大量栽植,之後常種不衰。主要栽植品種有:香椒子、大紅袍、小紅袍、青皮椒、大花椒等。特別是大紅袍花椒具有高產、優質、適應性強、出皮率高、椒皮厚實、色澤鮮豔、香味濃郁等特點,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1971年,萊蕪被列為山東省花椒商品基地縣。1998年,萊城區被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目前,全市花椒栽植面積15萬畝、1600 萬棵,總產1萬噸。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羊湯。萊蕪羊湯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選用萊蕪山區放養的山羊,採用祖傳秘方精製加工而成,全羊煮制而成。湯清肉嫩,不肥不膩,不腥不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肉質酥爛,湯色乳白,屬綠色食品,是聞名省內外的特色名吃。羊肉性溫,滋陰壯陽,是秋冬季進補的最佳食品之一。目前,萊蕪已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羊湯生產流水線,已推出真空包裝的羊湯,解決了羊湯不易貯藏、不易長途攜帶的問題。萊蕪羊湯在濟南、淄博、泰安等周邊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臺灣高雄也開設了分店。當年中央領導萬里、田紀雲等同志喝過萊蕪羊湯後,大加稱讚。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香腸。萊蕪香腸,舊稱"南腸",是飲譽省內外的傳統名吃。清道光年間開始生產,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它以新鮮豬肉為原料,加入砂仁、丁香、石落子、邊桂、八角等芳香性藥物和自釀的天然優質醬油灌製,並晾曬、蒸煮而成。近年來,萊蕪香腸在保持獨特風味的前提下,針對南甜北鹹、色澤鮮亮的現實要求,積做研製新的食品配方,開發出棗腸、寸腸等新產品,使南腸一直具有香醇味美、疏肝理氣等特點。萊蕪香腸現有生產企業百餘家,其中以"順香齋"最為著名。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燕子石。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學名三葉蟲化石。它形成於古生代寒武紀後期,距今約有五億年的歷史,是我國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化石上的三葉蟲頗似正在飛翔的小燕子,故其化石亦稱燕子石。萊蕪市萊城區牛泉鎮聖井一帶是我國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品質上乘。燕子石藝品,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製作成工藝品。可製作成硯臺、鎮紙、筆筒、插屏、花瓶、各式擺件等等。尤其燕子石硯臺,是魯硯的一個名貴品種。萊蕪燕子石工藝精湛,名聞遐邇,深受書法、藝術、知識界人士的喜愛,近幾年來,還多次被選為國家禮品,饋贈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

萊蕪的歷史及名稱來歷

萊蕪黑豬。萊蕪黑豬是我國華北型優良地方豬種,具有五千多年的飼養歷史,有"流不盡的汶河水,趕不盡的萊蕪豬"的民謠,它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強、肉質好、耐粗飼、抗病、雜交優勢明顯等特點,1982年被收錄進《中國豬品種志》,是我國地方豬種的寶貴基因庫。2000年,國內十餘名專家對萊蕪黑豬進行鑑定驗收,認為萊蕪黑豬的繁殖性能達到我國華北型豬的領先水平,被讚譽為"中國北方第一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