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一江春水143398735

张作霖一直都是以东北为根据地,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日本的警惕。当时日本没有贸然在东北发动事变除了苏联势力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张作霖的奉系。按照张作霖的处事手段,一旦中日之间发生战争必然会牵扯苏联进入战局。


而日本在一九零四年发动日俄战争吃亏之后,一直对苏联很是忌惮。从一九零四年到一九三一年,日本都没有敢侵略东北,苏联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张作霖不出事,东北不会改旗易帜。东北不易帜就不会发生中东路事件,事件之后张学良开始奉行不抵抗政策。尽管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值得肯定,但是中东路事件的影响力不比西安事变小。


在这场历时五个月的事变中,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彻底断绝。当时东北的边防司令长张学良要求强制收回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管理权,苏联对这件事情极其抵抗。当时就要求所有祝咱在中国的官方代表迅速撤离,苏联与中国外交关系断绝。紧接着“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进攻中国东北,东北军战败,与苏联方面达成《伯力协定》。这场斗争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在旁边隔岸观火的日本,看到中国与苏联绝交之后,采取了行动。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丢掉了东北三省,如果张作霖还在世的话,凭借当时东北雄厚的工业实力,处理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东北三省即使丢也不会丢的这么快。


品读武器装备

有网友问: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会丢吗?首先日军于1919年4月11日在旅顺成立了“关东军司令部”这样一个高级指挥机关。其表面的任务是:指挥其在东北的陆军部队,保卫关东州和铁路沿线地区。

日军部队便轮流进驻于旅顺至长春和奉天(沈阳)至安东(丹东)的铁路沿线各城市。轮换时间为二年。实际上,张作霖本人就是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东北在当时是张作霖和日本关东军共同控制的。

张作霖也只是日本的一个中方代理人,在北伐战争开始以后,特别是张作霖的东北军从江苏一直到河南,山东,开始全面战败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中将及其参谋长斋藤恒少将立刻出动了第28旅团控制山海关,调遣第14师团,第20师团进入东北,驻扎在奉天,锦州一线。

当奉军败局已定时,关东军预计张作霖很快将退回东北,因而村冈长太郎以及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大佐,都在布置暗杀,拟除掉官越做越大,已经是安国军总司令,开始不听摆布的张作霖。

由于主动权是日军手里,而且东北军又是日军扶植起来的,因此,日军实际掌握着什么时候动手和怎么动手的主动权。

因此,日军实际上并没有通过战争,只是通过一次暗杀行动,就除掉了张作霖。6月3日晚,张作霖由北京站乘车离开,于6月4日上午5点23分在通过皇姑屯铁路立交桥的瞬间,日军东宫大尉按下了电钮,张作霖等所乘的列车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出轨道约10余公尺,吴俊升等当场被炸死。受重伤的张作霖由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救入汽车,回到公馆后不久即死去。

到了918的时候,日本认为如果彻底由日本管理东北,那么10年-20年时间,日本就可以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日军认为:以此财力、用此物力,此时日本则可驱美国于夏威夷以东,屏英国于新加坡以西,而不难掌握西太平洋上之全部霸权。

918事变和后来77事变爆发以后,东北军降将如云,其实也证实了东北军是日本一手扶植起来的,东北军除了广大爱国官兵以外,日军还在东北军里安插了很多精日分子。

伪上将张海鹏,伪奉天警备司令部上将于芷山,伪吉林警备司令吉兴,伪龙江警备军司令程志远。就连东北军副司令公署参谋长熙洽,东北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都是日本人扶植出来的。

如果张作霖不把日军安插在东北军的这些身居高位的一大堆汉奸清除出去,根本无法与日军作战。但是,如果张作霖真的开始调查和清除,东北军的这些汉奸,其实也就是和日军要翻脸了,日本人就会抢先进行暗杀。


深度军事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认为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肯定“不会丢”,因为都是日本的了,丢啥啊?

很多人谈张作霖之死就说是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

这句话对了一半,是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不假,但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盼着张作霖死,当时日本首相,著名的《田中奏折》作者,田中义一就对关东军炸死张作霖大发雷霆。

据田中义一的长子田中龙夫(原众议院议员)说:田中首相接到这一情报时,正在吃饭,不由得摔掉筷子冒出一句:“糟了!”,他非常愤怒地说:“陆军干出这种事来,使我们的计划化为泡影”。

鉴于田中当时在努力逼迫张作霖出卖更多的中国利益,来实现自己“满蒙分离”的对华政策,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初步结果,故而他对关东军干掉张作霖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

那么,张作霖在死之前和日本签了什么协定,让田中义一对于张作霖之死如此愤怒?

我们从张作霖的顾问,同时也是日本特务的町野武马的言论中得到了答案。张作霖死后,町野武马回到日本,在谈到张作霖的死时曾表示关东军杀死张作霖纯粹是嫉妒“满蒙五铁路将于七月正式发表公告,这件事为陆军探知,他们认为如果这件事成功了,就不仅是五条铁路问题,每条铁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满洲就等于是日本的了,日本在满洲的地位已彻底解决。那样一来,军人们就再也没有建立功勋的机会。”

满蒙新五路协议为什么这么关键?

这个协约规定:由日本政府承包修建下列五条铁路:自敦化经老头沟至图们江线;长春至大赉线;吉林至五常线;洮南至索伦线;延吉至海林线。

张作霖出卖给日本的“满蒙新五路”权益,其影响之大,后果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日本一向重视控制交通权在国防以及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满铁”所控制的铁路线多以经济为目的,缺少循环线路,不利于战时动员及军需物品的搬运。

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确立了以军事为目的建设满蒙大循环线的方针。

如果其攫取的“满蒙新五路”铁路全部建成,则在东北南部、北部与朝鲜间成为大循环线路,长春至洮南、长春到大赉至洮南为小循环线路。这样可以四通八达,有利于军旅及食料运输的方便,一旦正式发动战争,日本军队可以从本土迅速增援东北,以长春为中心,“南则把守山海关以防支那军北上,北则把守齐齐哈尔以阻俄军南下”,这个如意算盘也是日本迫切索要“满蒙新五路”的根本原因。而且协定还规定:中国不能将打虎山至通辽的铁路延长至通辽以北;不能修建开通(今通榆县的一部分)至扶余的铁路。

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曾评价张作霖与日本签订的《满蒙新五路协约》说:“这等于(日本)购得了满洲,所以不必用武力来解决了。”所以,山本在得知张作霖被炸死后,哀叹“这下子我到满洲来直至今所谋划的以及今后准备要做的事情就全成泡影了。”

从《满蒙新五路协议》签约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张作霖也知道这次卖国卖的太狠,百般推脱,但是只要日本方面认真威逼,张作霖总是妥协的一方,如张作霖于5月13日与日方签署了由日方承建延海、洮索两条路的合同;15日又由赵镇以代理交通次长名义与日方签署敦图、长大两条铁路的修建合同。余下的吉五线,张作霖则坚持令张作相签约,但张作相却拒绝签约,张作霖便以此为借口对日方称:“吉五线留到罢免张作相后再签”。

假设张作霖没有被关东军炸死,那么张作霖回到沈阳后必定面临日方要求全面履行《满蒙新五路协约》的局面;“如果你不合作,日本军队将帮助你的敌人蒋介石!”,日方曾在张作霖推脱时这么威胁他,张作霖最终也屈服了,而张作霖如果不死,在沈阳,他不会继续屈服吗?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以“皇姑屯的炸弹已将专列里所有文件全部毁灭,一切都已无根据”为由,拒绝日本要求履行《满蒙新五路协议》的要求。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更以“东北既已归中附中央,外交问题由中央处理,铁路问题东北当局无权过问”为由,将皮球踢给了南京政府。

这也算张作霖死亡带来的好处吧。


兰台

张作霖如果不死,也就不会有1928年的东北易帜,至少东北不会在1928年就在名义上归顺于南京国民政府旗下。日本人对张学良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学良急于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因此,没有了东北易帜,日本人也不会那么早的对东北下手。

其次,东北军看似庞大,其实内部派系林立,土派与洋派之争贯穿于东北军发展壮大的始终(或者称之为士官派与学生派之争,洋派是指那些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军官们,土派是指毕业于中国本土的保定军校,陆军大学的学生),同时,东北军中还有根底深厚,影响巨大的老派势力,主要就是那些与张作霖一起拉队伍起家的东北军元老们,包括张作相,张景惠,孙烈臣,吴俊升等人。东北军的内部派系在张作霖还活着的时候基本能团结在张作霖的麾下,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不论才能还是资历都不能服众,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杨常事件”。张学良与老派以及士官派的矛盾在张学良主政时期迅速激化。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日,日本人占领的不过是沈阳一城,随后日军之所以能够占领整个东北,与东北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占领沈阳后,与张学良存在矛盾的东北军老派和士官派许多都投降了日军,这其中就有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这也是导致日本占领整个东三省的重要原因。

如果张作霖还活着,至少可以保证东北军内部不会出问题,张学良毕竟还是年轻人,太年轻,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


青年史学家

日本人开始的时候,是扶持张作霖的,不过张作霖只亲日,在东北,有些具体问题上,张作霖是反对日本人的,反对签订卖国条约,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才不惜撕破脸,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

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首领,一生的成就是统一东北、守护东北。张作霖一生在东北和日本人接触,有人说他是汉奸,有点过了。因为当时国内的事情,只能寻求利强的扶持,才能抗衡其他的军阀,他靠日本人扶持上台,没有毛病。只不过,后来日本人狼子野心,出兵一口吞下整个东北,从此踏上侵略中国的路,后来才有张作霖是汉奸的说法。



言归正传,如果张作霖不死,东三省还会丢嘛?

第一、张作霖虽然在东北寸土不让、处事机变、治家有方、发展工业、重视教育等,不过,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如此,他想让东北独善其身,是万万不可能的。

第二、日本国内的政策,是希望把东北和蒙古东部联合起来独立建国,而张作霖寸土不让,势必和日本水火不容,日本的后盾是整个日本国,而张作霖只能靠他自己的实力。

第三、日本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得到突飞猛进,日本势必会扩张,朝鲜半岛已经被它拿下。张作霖的东北挡在它扩张的第一线,矛盾时刻会爆发,要么张作霖就范,要么只有撕破脸和日本人对着干。



综上所述,日本人对东北,垂涎已久,而张作霖挡住了他们的路,双方矛盾必然激化,张作霖靠三省的力量对当时的整个日本国,胜算的机率很小,东北难保!

如果求救于苏联,而苏联也对东北垂涎已久,何况苏联也不是什么善茬,就算它肯出兵相助,胜败尚不可知,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东北丢给苏联和丢给日本都是丢。

如果求救当时的国民政府,当时军阀混战,国民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正忙得焦头烂额的,况且它的力量尚微,尚不可以和日本一战。

所以,如果张作霖不死,只会推迟日本对东北三省的蚕食,随着事态的发展,东北多半还是会丢的。


司马PC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作霖死之前,东北的局势。

表面上看,东北占据了中国的一个边缘,不是四战之地。

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不管是东边的日本还是北边的苏俄,还有关内的南京政府,都对东北虎视眈眈,企图并入自己的体系之内。

张作霖对于这样的格局非常清楚,因此他利用三方的矛盾,为东北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他利用三方对东北的需求,向他们索要各种好处,比如钱粮,武器。另一方面又利用三方的矛盾,让他们任何一方都不敢,也不能独战东北。

用后来,在抗战中阎锡山的话说,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既要来回跳,又不能让鸡蛋破掉。

东北为什么会被日本人占领呢?

就在于张学良打破了这个平衡,让局势朝着对日本人有利的一方转移。

第一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在这里倒不是说中国统一就不对,而是说时机不对。南京政府在关内的地位并不巩固,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根本没有时间顾及东北局势,也不能给东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步,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和苏联打了一仗,结果输的很惨,从此,把苏联也得罪了。本来三方利益平衡,变成了日本人一家独大。

第三步,张学良把大量的东北军调入关内,与石友三开战。在日本侵占东北的过程中,南京政府没有力量给予支持,苏联又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最终,东北被日本人占领,没有受到任何国内外的干预。

如果张作霖没有死的话,他一定会固守东北。

张作霖不会投向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而只是利用三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

在此之前,张作霖从日本政府那里争取到了不少的利益,而对日本人提出的权益主张置之不理。以东北是民主社会的理由,告诉日本人,他本人没有那么大权力,东北政府不会批准给日本人那么多的好处。

张作霖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在谈判桌上才有话语权,才能给自己提供最好的保障。因此张作霖一直致力于东北的强大和发展。东北的经济在全国,从来都是名列前茅的,东北军更是海陆空全面发展,武器精良训练有素。

如果张作霖在世的话,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占领东北。他会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南京政府和苏联的支持,给日本人以强大的压力,让东北的局势回到战前的状态。


新知传习阁

这个问题问得太大,要想严谨回答,得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张雨帅的处事风格,张雨帅掌握下的东北基本实力等各个方面,做个全面考评才能回答。



皇姑屯事件爆发时,正值北伐军兴,以奉系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朝不保夕,风雨飘摇。张作霖有计划分步骤把关内的奉军主力逐步撤回东北老家,让孙传芳和张宗昌的部队做炮灰,掩护奉军撤回去。

我们假设历史在这里出偏差,雨帅没有被炸死,而是安全回到奉天帅府,继续执掌东北,历史会怎么发展呢?

首先,从人员上看。雨帅继续执政,那是东北人心所向,从官员到百姓,对雨帅充满信心。而且,两位能力出众的大将不会死。一者,杨宇庭是参座,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还执掌奉天兵工厂多年,更是奉系中难得的日本问题专家,其作用非比一般。二者,常荫槐是实干家,无论负责铁路,还是做黑龙江省长,他总能做出一番成就。雨帅若在,他们两个自然不存在功高震主,更不会被无辜杀害,东北人心安定,能做到不内耗,一致对外,这点,对东北有利。

其次,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当时来说,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实质上的统一,还是名义上的统一,反正阻挠统一就是逆势而为。在这一点上,雨帅是老人,思想上有些老旧,恐怕没这么容易转过这个湾。少帅是年轻人,受到这种思想冲击很大,对于国家统一这个观念,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雨帅若在,东北可能没这么容易统一。这就意味着,东北若有事,将得不到来自中央的支持。918事件,不管中央怎么处理,起码那时的少帅对中央的支持抱有很大期望。

最后,从实力分析看。如果按照计划,奉军主力全部安全退回关外,那么关外的奉军主力将达到20多万,加上其他支持奉军的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以及黑吉两省的地方军队,将达到35万左右。这些人马,如果仅仅应付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应该可以。况且,按照关东军的计划,如果奉军主力云集,他们不会采取行动。918的发动,最大原因是东北军主力开到关内参加中原大战,剩下的部队又因石友三叛乱,入关平叛,才导致关外空虚,日本乘机发动。所以,老帅若在,奉军主力云集辽宁,关东军大概率不会发动事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老帅还在,那么日本不会轻易采取918这样的冒险行动,因为这样的举动成功把握不大,吓不住枪里刀里过来的老帅。但是,如果日本真的下定决心大干一场,没有全国支持的老帅,也扛不住日本。举国之力对抗日本,尚且如此惨痛,更何况一个东北。

但老帅和少帅的不同在于,他不会一枪不发丢东北,他会让日本付出一定代价。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任何假设性历史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答题者对于人物的预设判断。

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我们根据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所具备历史条件可以进行合理化地推论。因此,秉持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可以断定:如果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不会丢。

一、从人物性格看,张作霖是个铁血铮铮的东北大汉。内心之中抱有东北是自己家,我们自己窝里闹行,别人别瞎掺和,自己不做卖国贼。北伐期间,蒋军逼近济南之际,张宗昌(张作霖的部下)声称:“欢迎日本出兵华北”,张作霖知道后,申斥张宗昌说:“胜败事小,引狼入室,兹关系太大,我们可以不干。绝对不能借重日军,留下万世骂名。”张作霖曾说:“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

二、从实践看,张作霖处理与日本关系时守住自己的底线,争取日本的大力支持。(一)反对签署二十一条,袁世凯准备签署“二十一条”时,北洋政府征询东三省意见,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独排众议,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军官会议的决议,也不参加主和派的行列”,并致电北洋政府:“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如交涉破裂愿率全师进行决战,驱逐日寇,否则一死殉国。”“二十一条”签订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对日本独占中国阴谋的反对,并未能立即执行。1916年4月,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面对日本要求在东北兑现“二十一条”的外交攻势,仍然持抵制态度。(二)极力争取反对日军驻警察权和军事顾问,郑家屯事件中,张作霖断然拒绝在东北地区派驻日本警察和向奉军派遣军事顾问,认为“警察有关一国之主权,顾问有关军事之秘要。”至1917年1月高清和报告张作霖,张作霖表示不能让人骂我是卖国贼。就推说省议会和人民团体反对此项密约,等风头过后再议。将此事一直拖了过去。(三)强硬处理“宽城子事件”,1917年9月8日,日本以“宽城子事件”为借口,向北京方而提出六项无理要求。在事件交涉中,张作霖对日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他拒绝了日本的条件,他知道,如果答应日本的条件,不但在东三省人民前丢了面子,而且自己的手脚也将被束缚起来。(四)反对日本夺取在东北筑路权,自己争取铁路自营。1927年8月4日,日本驻奉总领事吉田要求东北当局立即停比自筑铁路和不得反对日本在临江设领事等。张作霖回答说,“如日方这样做,只会使我排除万难,自主地修建铁路”。8月23日,日驻华公使芳泽要求解决“满蒙”悬案。张作霖推说这些事情他都不很熟悉,请与杨宇霆谈判,同时暗中指示对日交涉的策略,一是制比反日运动,避免刺激日人,二是采取拖延手段,拒绝日本的要求。

三、从东北军政要人看:张作相、王永江、杨宇霆等人都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是反日派别。张作相作为张作霖最忠实的支持者,长时间掌权吉林省。他是坚决反日派别,以至于后来“皇姑屯事变”发生后,日本内部讨论东北最高领导人选时,直接诶指出张作相是坚定排日分子,不可支持。王永江长期执掌东北财务大权,尤其是争取东北财政自主、东北经济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涉及东北金融自主、铁路自主经营、矿产开发利用时,王永江都是日方非常头疼的对手。杨宇霆虽然是留日学生,但是自己奉行“实用主义”思想,对于日本表现出更加明确的“利用关系”。一旦自己的实力上升,杨宇霆必会脱离日本的控制,转向反日。这是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对杨的定性,也是杨在成为张作霖继承人热门人选时不被日本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从军事实力看,东北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是有实力可以与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进行一番较量。这也是为何日军只是采用炸弹偷偷炸死张作霖,而不是明目张胆武装进攻东北军的原因。东三省兵工厂于1928年底,能够量产13式7.9MM步枪(1928年月产量4000支,几乎可以武装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整建制的师)、17式6.5MM轻机枪(月产量40挺)、13式7.9MM重机枪(月产量100挺,国民党军队整编师全部满员的重机枪才有120挺)。奉天迫击炮厂于1928年底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弹、82毫米迫击炮驮鞍及附属品,150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车、150毫米迫击炮弹药车。该厂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两种口径,并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沪会战仍是中国军队口径最大的炮。

五、从日本国内军政争夺看,内阁不同政要人员对满蒙、张作霖的不同意见,致使东北始终处于政策转型的权力真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他和日本历届内阁的满蒙政策存在很大背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认为:张作霖并无宦途履历,与中央政府亦无密切因缘,而在满洲,则有特殊之势力与地位。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认识者而行,则张氏将为满洲专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张氏,在满洲为所欲为。1920年,日本源敬首相日记中记载张企图以日本为背景来扩张势力,而我们为了在东三省发展,有给张以优遇的必要。双方利益不谋而合。

事情就是如此。

1927年6月,日本“东方会议”专门讨论北方政策时,吉田茂总领事认为:"1.东三省目前维持现在之制度组织,对我方虽然方便,但我方如过度置于张作霖之命运如何,则不可。张作霖自身如有支持自身之力量,加以支持固然为好,但如其自身已无支持之力量,而我方仍加以支持,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换言之,亦即张作霖之命运,一任张自身之力量,乃极紧要之事。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论史

答案很简单,会。

张作霖的东北王地位是怎么来的?是人情世故,计策百出抢来的?

当然不是,是靠着投靠日本人换来的。

1912年1月26日,张作霖拜会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时说:

“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之中……日本国如对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2月5日,张作霖会见落合时表态:

倘若日本对本人及东三省人民尚有关切之情,则本人率人依归,并非难事。”(贾熟村《张作霖集团与日本的恩怨》,《东方论坛》2015年第3期)

在辛亥革命的动荡时刻,张作霖对日本已经提出了要“归化”、“依归”,也就是做日本人的意思了。

有人说,这是忽悠日本人的,真到了鬼子要利益的时候,张作霖一点不给。

那么,我们看看对比。

日本赢得“日俄战争”的战果如下:

从俄国手中接收了两块强行租借的租借地和南半条中东铁路(日本改称“南满铁路”)的权益。对此,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有明确的界定。他说:

日本在满洲的权利,是因讲和条约由俄国让给的,除了辽东半岛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之外,什么都没有。”

而等到九一八事变前,形势如下:

日方建立的铁路系统主要集中于满洲中南部,以满铁独控之南满铁路为干线,以营口(大石桥至营口)、旅顺(周水子至旅顺)、抚顺(苏家屯至抚顺)、烟台煤矿(烟台至抚顺)、浑榆联络线(浑河至榆树台)、安奉(安东至苏家屯)、吾妻(吾妻至甘井子)、入船(沙河口至入船)、甘井子(南关岭至甘井子)等为支线;另有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敦(吉林至敦化)、四洮(四平至挑南)、洮昂(洮南至昂昂溪)等路,虽名归中国所有,却牵连有日本贷款关系,实际上充当了满铁的延长线和经济上的营养线。而金福(亦称金城线,金州至城子疃)、天图(天宝山至图们)、溪域(本溪湖至牛心台)等路本属中日合办。

通俗地说,在张作霖发迹卖国之前,日本只有一条光秃秃的南满铁路,而等到张作霖卖够了,日本在东北掌握了一个铁路网!

事实上,张作霖的卖国已经让日本的势力和兵力渗入东北的各个角落,最终完全成为日本一家的控制地。

极端地说,就算是张作霖要卖国,卖得稍微有水平一些,比如他儿子,就想着卖给多家,引美国人进来,事实上,在张作霖上台时,美国铁路大王也确实有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投资计划,这样,也就让列强在东北形成相互制衡的均势,日本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然而,他的卖法是只逮着一只羊薅羊毛,等到九一八的时候,日本几乎只需要翻个牌子,就把东北这颗熟透的果子摘下了。

以上是说卖,他换来了什么呢?

1921年5月13日,日本首相原敬领导内阁制定了《对满蒙政策》,其中强调考虑到日本在“满蒙”获取特殊权利的行为,往往为英美理解为“侵略倾向”,因此,行动要万分谨慎,避免引起英美的反感乃至于干涉。5月16日,原敬召集关东厅长官、关东军司令官等驻外官员和阁僚一同召开了“第一次东方会议”,次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

“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和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

不过文件中也确定了一些限定原则,即为了日本的利益可以换马,但必须是和张作霖同样地位的人,这个人现实中并不存在;武器供应上,由于英国发起的全面武器禁运协定,日本不可能出口武器给张作霖,但可支持他建兵工厂自给

;财政支持上,尽量通过借款和中日合办投资的方式,避免“列强的猜忌和中国政府之嫉妒”。

一句话,不得罪英美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张作霖巩固自己的权位,但是日本政府并不支持张作霖在关内争霸,这种态度,在新的田中内阁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开始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对张作霖感到绝望,甚至打电报给驻中国的大使,提出改为支持杨宇霆,遭到拒绝。但到了1928年,他又变为支持张作霖。这大概与这年5月,张作霖对迄今为止的最大悬案——满蒙五条铁路的建设合同采取积极态度,接受了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的要求,终于签约不无关系吧。(见岛田俊彦《关东军》)

但是,关东军在1928年4月20日请示陆军省:

在这之前2天的4月18日下午4点,关东军司令部已经给下属第14师团和由朝鲜军紧急抽调来的第40混成旅团发出了准备出动的命令;19日,给第14师团下达了“20日在丰田集结后继续向锦州进发”的命令,给第40混成旅团的命令是“21日在奉天集结”。

此次动兵规模与“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是朝鲜军的1个旅团来得更早而已。

按照日本军法,关东军离开满铁附属地到锦州和山海关就属于海外出兵,而海外出兵必须获得“奉敕命令”,这个命令需要首相奏请天皇取得,归根结底是要首相下决心。

时任首相田中义一一边急切地希望张作霖能够停止犹豫回师奉天(张一直挣扎到5月底才表态回奉,之前一直幻想能占据华北),一边紧张地观察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反应。

他一直拖延“奉敕命令”的发布,一直拖到了5月31日,还是不允许关东军出兵,最终等到张作霖6月3日登上回奉天的专列。

事实上,如果不是田中义一害怕触怒美国,在1928年4月,也就是张作霖被炸死前2个月,关东军就已经动员了一个师团加一个混成旅团(比918出动部队还多),准备占领东北了。

这个情况下,如果说历史会有什么变化,那可能就是九一八事变,要改称四二一事变了吧。

说到底,在日本关东军的眼中,张作霖和张学良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滑头,后者中二,在军事力量上,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都是一堆垃圾。


刘三解

日本当局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和转移国内主要矛盾的视线,只能走侵略他国、殖民掠夺这条捷径,当时军阀割据、风雨飘摇的中国是日本已经锁定的目标,而最容易踹开的国门就是中国的东北。

中国东北的日军是张作霖引狼入室的恶果。

日俄战争俄国败退,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一切权益,而此时张作霖也在东北王的军阀博弈中崭露头角,张作霖在东北的经营需要外国势力的扶持,而日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狼狈为奸一拍即合,没有日本的鼎力扶植张作霖的位子是不可能坐稳的。做为回报,张作霖是要下一些血本的,这个血本就是日本在东北的更多权益,最直接的就是日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铁路修筑权,这就意味着日本获得了铁路沿线的行政、经济、采矿乃至驻军等一切权益。日本独占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东北实际是成了日本的经济殖民地,这为日本全面侵占东北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日本既定国策和军事侵略的一部分。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以及情报机构向日本国内大肆鼓吹中国东北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和皇军的军需生产基地,更是日本的原材料产地和粮食供应地,对日本的生存极为重要,因此对东北政权要紧密关注和傀儡利用。正是由于这种煽情舆论的引导使日本全面侵占东北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策略得以全面建立。也正是由于张作霖后期的“不配合”,让日本决意除掉这个挡路石,这才有了皇姑屯事件的发生。




东北军实力和日军根本不在一个较量的等级上。

张作霖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虽说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武装实力,但此时的日本却是世界超级军事强国,武器装备世界领先、兵员素质世界一流,以东北军这样的地方军阀武装和世界重量级军事强国相抗衡,东北三省的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二战时美英这样世界排名一、二的军事强国在东南亚和日军艰难作战就是东北军不敌日军最有力的证明。


东北三省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经之路和踹门的第一脚,到底是傀儡殖民呢还是直接军事侵略,倒要看东北政权的态度,东北三省正反都是丢,而无关张作霖的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