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歷史不能細讀?不是它經不起推敲,是因爲它太過於殘酷

真實的歷史不是一般的殘酷,今天就說一場真實的案例——唐軍的慘敗。

在公元733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幽州的都督府長史、節度使薛楚玉。 薛楚玉命不下郭英傑為主帥,率領副將烏知義、吳克勤、羅守忠和精旗兵數萬討伐契丹, 當時為了避免兵力不足,還帶上了之前投靠的奚王和他的不下兩萬五千精兵。當時出兵的目的就是為了搜尋契丹的殘餘主力,好徹底消滅東北的隱患。

為什麼歷史不能細讀?不是它經不起推敲,是因為它太過於殘酷

在唐軍剛進行進行到都山時就遇見了契丹殘餘的主力,當時還有契丹從突厥那裡獲得的援軍,一共有十萬人。(當時的都山是今天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內,是燕山山脈的第二高峰,東西綿延三十里,南北縱深十八里,距離大唐邊境重要關卡榆關劇今山海關僅僅一百多公里。)

雖然在人數上處於極大的劣勢,但是由於附近的地勢原因,契丹的眾多士兵在這個地方也不能施展開。如果唐軍能夠獲得優勢的話,誰輸誰贏還不一定。

為什麼歷史不能細讀?不是它經不起推敲,是因為它太過於殘酷

郭英傑下定決心當機立斷率領副將吳克勤和麾下將士搶先對契丹、突厥兵馬發動衝擊。主帥的英勇無畏鼓舞了大唐官軍,騎手們鬥志昂揚,奮勇向前,爭先恐後的加入對敵軍突擊的行列中去。只要這樣的勢頭繼續發展,都山大戰也許真的會成為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捷。

就在這個可以定勝負的關鍵時刻,奚王下令,讓兩萬多的奚族精兵撤退。向榆關方向逃竄。因為奚人的臨陣脫逃,讓唐軍的處境越來越危險,正在突圍的唐軍面臨被契丹方面包餃子的危險。

為什麼歷史不能細讀?不是它經不起推敲,是因為它太過於殘酷

郭英傑和吳克勤這些人此時面對的進退兩難的境界,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側翼的安全,只能繼續衝向敵群。看著奚人逃走的契丹軍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郭英傑、吳克勤和他們麾下直屬將士雖然拼死搏殺,卻最終無力應對層層包圍上來的契丹聯軍,墜馬沙場,含恨捐軀。

兩軍對戰,敵眾我寡、盟友竄逃、側翼無人,主帥又當場殉職,仗打到了這個份上,面臨的結果就只有一個,必敗。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節度副使烏知義原本就對在郭英傑麾下聽命有些許不滿,眼下更不願為郭英傑的死搭上自己的性命和前程。這位節度副使領著羅守忠和自己的麾下士卒逃跑,竟然也不比奚人慢上多少。

為什麼歷史不能細讀?不是它經不起推敲,是因為它太過於殘酷

在最後剩下的只有六千多唐軍,這些人已經無路可退了,當時可突幹竟然讓人把郭英傑的首級挑在了槍尖上,想讓唐軍投降。可是他的做法並沒有讓剩餘的六千餘人屈服,反倒是激起了他們的鬥志,當時的他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拼死也要多殺幾個人。這些勇士們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並沒有絲毫的遲疑。​懷著報國平寇的滿腔熱血和對無膽鼠輩無盡的憤恨,這六千名大唐官兵,全員戰死在都山腳下,直至最後一人,也沒有乞降求饒過。

這片文是我哭著打完的,史書上寫的要比我寫的這些還要殘酷,這些是我縮減過的。永遠不要說歷史不真實,歷史有水分,你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你們根本不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們面對的艱苦。或許真的有一部分歷史是有一部分虛假的事情的,但是因為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的虛假和真實,都需要你用心去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歷史不要細讀的原因。因為歷史太過於殘酷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