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土地提质增效?成都青白江探索“大园区+小业主”新思路

2015年,成都青白江区壁峰社区搞稻田综合种养,开启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种养模式,并成立了社区水产养殖合作社,走在了致富增收的前列;然而两年过去了,随着合作社入股土地的增加,管理难、成本高、增收少的弊端接连而至……热闹的外表下,合作社在困境里艰难前行。

如何实现土地提质增效最大化?壁峰社区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新思路。

尝甜头:合作社统一管理,稻鱼种养喜获丰收

说起曾经的老玉虹乡壁峰社区,最为大家知晓的便是水产养殖。浅丘低洼的地形,成为了壁峰社区天然的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朴实勤劳的村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水产养殖。李家大堰塘、燕儿窝大堰塘、黄埔大堰塘……都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人家的养鱼池。

后来,单纯的养殖越来越挣不到钱,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庄开始变得冷清,土地开始撂荒,堰塘也不再稀罕了。

刘胜光,一个有着10多年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作为壁峰社区主任,村里的情况让他很是着急。“这样好的鱼塘荒了多可惜啊。”如何让土地提质增效,是刘胜光一直在思考的。

外出学习、参观,思维逐渐打开的刘胜光有了想法。既然大家不想管理,那就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并大胆采用当下提倡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收。2015年,党员同志带头,以现金和土地入股,玉虹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刘胜光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让刘胜光惊喜的是,稻田综合种养的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鱼虾和水稻形成了一个无公害的生物微循环,不仅实现了一亩田两份收入,还实现了“1+1=4”(“水稻+水产=粮食提质+水产增收+生态安全+农民增收)的效果。1万多斤稻花鱼,还在田里就已经全卖光了,无公害水稻更是卖出了10元/公斤的好价格,每亩地增收上千元。

“投入少,产出高”,这让村民们欣喜不已,纷纷找到刘胜光要加入合作社。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刘胜光自是不甚欢喜,短短2年时间,合作社成员从3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土地从100余亩发展到1700余亩。

  遇瓶颈:合作社是大锅饭,吃好吃撇没人管

欲速则不达,粗狂式的增长埋下了管理不善的病根。

2017年9月,稻谷收割了,鱼儿也卖完了,上千亩的土地空了出来。大好的田地总不能就这样空一季吧?跟股东委员们商量后,刘胜光决定小春种一季蔬菜。

然而,让刘胜光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天天催,夜夜忙,30天过去了,仅仅只完成了一半面积的栽种。“刘主任,又不是你自家的,那么着急干啥子嘛。”“合作社就是大锅饭,吃好吃撇没人管,过得去就行了。”这样的态度让刘胜光既着急又无奈。

这一季蔬菜的栽种不仅人工费多花费了一倍,而且错过了提前上市的时节,价格也不尽人意,合作社亏损了近5万元。

“咋个搞起的嘛,种个菜就亏了5万元,合作社要给个说法。”“把挣的钱是不是拿出来分了再说。”“不是说的增收的嘛,是不是你们几个大股东私下搞小动作了。”……村民大会上,大家七嘴八舌,甚至有人提出了退股。

管理难、成本高、效益差,如此局面,与最初带领大家致富的初衷大相庭径。

“刘主任,听说你们社区合作社做得风生水起,哪天来参观学习下。”外人眼里,玉虹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俨然是个典范。然而,刘胜光心里却很清楚华丽外表下的艰难。他放慢了前行的步伐,对单一的合作社模式开始有了疑问。

  探出路:“大园区+小业主”,一三互动业态丰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刘胜光与合作社继续探索着。

“合作社管理不过来就包点给我嘛。”一天,社区年轻人向明春的这句话让刘胜光灵光一现,有了新的想法。

“对啊,为什么不能由合作社转租出去呢?这样业主流转土地更便捷,管理更为精细,同时,合作社的风险也降低了,最关键的是不再吃‘大锅饭’,极大调动了大伙儿的积极性。”刘胜光琢磨着。

思路新,动力足。合作社很快召开了社员大会,提出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新模式:合作社负责集中土地,搭建农业大园区,制定发展大方向,统一宣传包装销售;小业主以家庭农场的形式流转合作社的土地,在园区内发展符合产业规划的一、三产互动。

消息一出,村上想干事的年轻人便蠢蠢欲动,32岁的向明春就是其中之一。“刘主任,我打算在我们组流转几十亩塘子试试,在现场垂钓的基础上做点餐饮。”做乡厨的向明春早已有了计划,他说,以前想干苦于流转土地需要每户人家商量,但凡有人不愿意就只能作罢,现在只需通过合作社,方便快捷,而且是现成的堰塘。

有了合作社这个坚强的后盾,事情进展迅速,今年年初,向明春成功流转了40亩堰塘,并投放了大量的鱼苗、虾苗,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稻田综合种养。4月份,农场正式对外垂钓,6月份,向明春推出了鱼、虾现场烹饪。

如今,正是吃龙虾的季节,向明春的农场凭借着虾大味鲜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好吃嘴。“2个虾塘的虾都不够卖,大家都喜欢吃新鲜的,塘边边炒边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万元呢,这还没算稻谷的收入。”向明春高兴地说。

稻田综合种养、农家乐、特色民宿……短短半年时间,“大园区+小业主”的模式吸引了村内外17家业主前来投资发展,原来单一的产业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看着这样的势头,刘胜光很欣慰,但他不敢忘记之前的教训,在发展的同时坚决把好质量关。为了防止业主为了利益破坏村庄生态,合作社制定了《园区入驻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园区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合作社负责质量管控和宣传包装。

新模式还在完善,振兴之路不会停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