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世界移民開發史上的亮點——1

開發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主題。

從中國古代的“屯田”制,到古希臘、羅馬的海外殖民運動;從10至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到南歐人在地中海東岸進行的殖民開發;從近現代史上的美國“西進運動”的移民拓殖,到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都涉及到“開發”這個永恆主題。只是有的國家是基於擴展疆域、驅趕土著居民或吞併別國領土的侵略性的開拓,而有的則是消除國內地區差異、促進民族團結和鞏固國家統一的積極性的開拓。

中國開發北大荒,屬於後者,是積極性的移民開拓,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新中國前就揭開了史無前例的爍古震今的“移民運動”。如果說,美國對西部開發稱之為“西進運動”,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稱之為“東進運動”;那麼,中國動員一批批轉業軍人、大專學生和城市知青向北大荒挺進,堪稱之為偉大的“北進運動”。歷史將永遠銘記這次"長征":百萬移民三代人持續60年的開發,將漠漠大荒建成為現代化農業商品生產基地。

瀏覽“世界土壤分佈圖”,你就會看到五大洲佈滿了色彩斑斕的各色土壤帶:冰沼、灰壤、褐土、棕壤、赤土、草甸……然而,在這各色土壤帶中,北半球卻奇妙地排列著三塊黑色的土壤帶,惹人注目,熠熠發光。這就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猶如“地球人”胸前佩戴著三枚黑寶石:一枚在美洲——美國;一枚在歐洲——烏克蘭和俄羅斯;一枚在亞洲——中國東北角——北大荒!

肥沃的土壤,造就了以農業開發為先導的移民開發的良好機遇。於是乎,在近現代開發史上,美俄中三國各自上演了“西進”、“東進”和“北進”的移民開墾的活劇來。

美國的西進運動始於建國之初,到19世紀中期進入高潮。西部開發的特點是農業、畜牧業和採礦業三大開發性行業的興起。到1900年,西部地區成了美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又有“牧業王國”之稱。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現代化浪潮,西部開發使芝加哥等城市迅速成為農機制造中心、麵粉加工業、乳製品、罐頭業的中心。百餘年的西部開發,擴大了美國的疆域,最終成為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橫貫北美大陸的泱泱大國。到19世紀末,美國工農業總產值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西部開發是同剝奪印第安人的土地聯繫在一起,並發動了對他們長達30年的血腥“討伐”戰爭。此外,無序性和掠奪性的開發,曾破壞了西部的生態平衡:1934年的沙塵暴,影響美國本土2/3區域,3億多噸土壤被刮進大西洋;1935—1975年的14年間,沙塵暴破壞的面積達40萬公頃。

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開發,經歷了三個階段。沙俄時代開始向西伯利亞的“處女地”殖民,從1648—1860年移民四五十萬,而主要成分是被放逐的罪犯。1904年日俄戰爭中的失敗,俄國加快對西伯利亞的開發,舉措之一是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十月革命後,前蘇聯開始有計劃地對西伯利亞進行開發,實行“工業東移”,將一些工業從歐洲遷往東部。二戰期間,東部成為重要工業基地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鞏固後方。上世紀50年代中期,前蘇聯曾發起大規模開墾荒地的運動:動員200萬人,幾十萬臺拖拉機,在哈薩克和西伯利亞建立起幾百個國營農場,開墾荒地4200萬公頃,曾生產了全蘇糧食總產量的2/5。但,好景不長,60年代初就受到大自然懲罰,土地風蝕和沙風暴,致使新墾區80%農業物受災,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的“東部開發模式”從“生產力東移”轉為“東部自我發展”的模式。進入90年代,俄羅斯的經濟開始滑坡,農業也陷入困境。百餘年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同樣存在著掠奪性開發和忽視生態平衡;它還存在著“農、輕、重比例”失調,農業滯後,種植業產量低等諸多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