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廉價購物平台莫淪爲電商的「下水道」

最近一段時間,“消費降級”成了熱詞。不少人引用廉價購物平臺拼多多來證明年輕人的消費有降級趨勢,同時統計數據也顯示2018年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8.5%,這讓“消費降級”的判斷似乎得到了進一步支持。(6月25日 《經濟日報》)

2018年中國APP界的兩朵奇葩,大概莫過於抖音和拼多多——它們在刷新公眾對網絡社交的新知之時,亦在深刻改變著看似大局已定的互聯網產業格局。超過30萬種商品、用戶已超一億、月GMV超30億元、2016年7月B輪融資1.1億美元……尤其是在朋友圈裡,0元購和裂變營銷把拼多多這家火箭公司推至消費版圖的臺前。

“便宜貨”大熱,當然不足以論證“消費降級”的邏輯。何況從本質上說,購買力決定消費層級。只要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是不存在“消費降級”的杞人之憂的。至於高中低端消費業態,有沒有拼多多這個APP都存在著,也不算稀奇。憑心而論,在阿里和京東站穩腳跟的電商領域分一杯羹,不談夾縫中求生,起碼也是中流擊水。競爭從不是壞事,何況它還帶著“窮人經濟學”的暖光。

不過,廉價購物平臺從來就不是天然乾淨的“良心地帶”,這就像所謂的弱勢群體不見得都代表公平正義一樣。我們希望拼多多這樣的APP能穩妥安放低端消費需求和消費權益,但理想再豐滿、架不住現實很骨感。如果說“涉黃涉暴”、“商家維權”等尚且屬於經營管理層面的風波,那麼,假貨這個頭等大事,恐怕就拷問著平臺方基本的社會責任和法治操守。

2.5元的抹胸、8.8元的牛仔褲、9.9元的運動鞋、19.9元的棉服……這些價格清奇到令人咋舌的一手貨品,就集中在拼多多這樣的APP平臺。與之相關的是這樣兩組數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拼多多投訴量躍居行業第一,高達13.12%。2018年2月,中消協也通報拼多多存在售假行為,而售假產品集中在運動鞋、箱包、化妝品等領域。

在入駐門檻更寬鬆、單位售價更便宜的事實語境下,小貨品的維權成本和維權意願可以想見。“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雖成共識,但全球打假形勢依然嚴峻,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阿里京東等頭部企業擠壓假貨的生存空間,而這個時候廉價購物平臺又疏於防患未然,假貨必然會尋找到新的窪地繼續交易。這世界沒有天生的“免檢”,也沒有天生具有道德潔癖的購物平臺。在“1包紙巾利潤最低只有3分錢”的背景下,在購物平臺的流量焦慮之下,假貨與平臺很容易苟合成事實上的“下水道”營銷:專業坑蒙弱勢消費者。

很多年前,阿里有個總結,“每賣出一件假貨,將會失去5個客戶”。正經做生意,自然要靠誠信之為立百年之基。低端產品不等於假冒偽劣,廉價購物平臺更不能是電子商務的“下水道”。無論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抑或是整肅社交電商市場秩序,眼下而言,將所有電商平臺納入同級別職能監管已是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