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老子與老子不同,兒子與兒子不同。

就是說,一方面,朱元璋殺伐果敢,大權在握,而李淵寬厚優柔,大權旁落,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權,心狠手辣,而朱棣穩重謹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厲害。

(朱棣,圖片取其意)

此消彼長,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過,這樣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李世民又為什麼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想都沒想過要造反。

朱元璋對大臣們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開國功臣。在所有開國皇帝中,他是殺開國功臣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對他的兒子們非常不錯,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給予他們很大的特權和優待。

從西漢開始,中央政權一直在打擊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試圖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到了唐宋元的時候,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當然要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親戚為王,但一般都只是讓他們當富貴閒王,不會讓他們管事,也不會讓他們去封國。所以唐宋元這些朝代,都沒有藩王作亂,都沒有削藩這樣的事發生。

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很好,把之前廢棄的制度又撿起來(當然和西漢、西晉那時候的藩王概念有區別),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們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覺。

而對於朱棣來說,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為他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打的那個,朱元璋長期和他浴血奮戰,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邊關,專門讓他對付蒙古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甚至後來,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他也沒想過要造反。

(李世民,圖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況和朱棣不太一樣。

前面說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貴閒王,沒有明朝那麼大的權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國。因此,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就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時候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包括那些擁戴他的集團成員,都會很快失去,他的未來,除了還有一個“王”的稱號外,其它都不再屬於他了。

因此,李世民遲遲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這些特權,就是承受不住這樣的落差。

這個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唐朝已經建立後,四海之內已經太平後,李世民還手握重兵,還有那麼一大幫擁泵者非常不滿。他不願意等到李淵去世後,再向李世民動手。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坐大,動手也搞不定了。更何況,當李世民手握重兵,身邊又有那麼多人才的時候,太子之位會不會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將來會不會當上皇帝,都無法確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動手。

而李建成一動手,李世民便先下手為強,率先把李建成幹掉。

(玄武門之變)

幹掉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他爹處罰的問題。(李淵也不可能不處罰李世民,不處罰,完全無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他爹提前退休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這樣一來,天下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可能承擔啥責任了。

由此可見,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會。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簡單說,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不能不反的問題,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複雜,實際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樣的雙選題:造反or被弄死。兩個人選擇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證明兩人的勇氣和魄力,也說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1、玄武門之變的背景

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也就是說,隨後的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為之,否則早晚死於太子之手。

2、靖難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廢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由於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後裝瘋。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隨後,朱棣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說,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將他貶為庶人都是命大的,殺掉他有很大可能。畢竟其他藩王們都在看著,朱棣此時處於風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雞殺給猴子們看。

綜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現實的利益面前,沒有什麼親情友情之說,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選項。敢不敢這時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說,平時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這位老兄:

武二郎:這是敢不敢的事嗎?不打死他俺就變成菜了!


朴刀sword

因為李世民的力量比朱棣強太多了。唐朝開創的時候,由於李世民顯赫的戰功,使得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畢竟連李淵也覺得李世民對大唐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李世民是秦王,能夠開府,同時又是天策將軍,並且還是尚書令。當時的天策將軍位在王公之上,而尚書令更是位高權重的。


那個時候的軍隊某種意義上是屬於私人勢力的,李世民作為秦王開府以後,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幫文臣武將,是一個獨特的利益集團。當時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軍隊數量是超過秦王府的,不過從戰鬥力來看秦王府的士兵戰鬥力遠超過東宮兵和齊王府的兵。道理很簡單,李世民長期征戰,軍隊訓練水平高,同時士兵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手底下謀臣武將不計其數,比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侯君集等人。所以李淵和太子一度想辦法拆散他們這幫人。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其實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他即使不想造反,手底下的那些人為了活命也得以李世民的名義造反。雖然李世民和李淵,李建成是一家人,有親情,可是這和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沒有關係。因為這些人在沙場拼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讓他們放棄是斷斷不可能的。


反觀朱棣,其實他並未有過造反的預謀。因為朱棣遠在北京城,並且他手底下那點人又怎麼可能成功?只是由於建文帝過於著急削弱藩王,使得朱棣狗急跳牆造反了。由於建文帝年輕無經驗,並且所用非人。加上運氣好,使得朱棣能夠從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建文帝。說實話,以建文帝的實力,只要不折騰,或者用幾個正常點的人,朱棣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


歷史是什麼

天空一聲巨響,有書君閃亮登場!大家好,我是被雷劈出來的有書君(開玩笑、開玩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古代皇二代之間的事情。



唐朝太祖皇帝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和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為什麼前者敢造自己父親的反,而後者卻不敢。


我們今天閒言少談,直接開門見山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始分析原因:實力、父親、經歷。


一、實力原因


記得有書君之前給大家講過關於李世民和朱棣的故事。李世民在唐朝開國時期任秦王,統管全國武將,對外征戰的活兒全是李世民負責。所以大唐江山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率部將打下來的,他在軍隊之中地位和威望都是極高的。


後來被哥弟所逼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正任天策上將軍,已經擁有開府治事的能力了,相當於可以在當前朝廷之外另建第二個朝廷。這時候的李世民在京城是有逼官權力的。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還將國家財政大權交給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想要多少兵馬就有多少兵馬,再加上自己一整套的管理體系,已經有了治國之本。


再來看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建立時,他才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明朝的開疆拓土基本沒有任何功勞。


而且朱棣資源奇缺,僅僅是朱元璋建明朝時期分封到其中一處的總管。沒有李世民那麼多的部下,也沒有財力,更談不上開府治事。其實力捉襟見肘,就是後來發動靖難之役時手下兵馬不過區區5萬。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馬一定更少的可憐。


二、各自父親的原因


李淵雖然是唐朝開國皇帝,但是他沒有把政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平衡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兒子身上。因為大唐江山的主要部分全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根本沒有多少干預權。



再說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所以對自己的出身極不自信。他整日把政權牢牢抓住,生怕別人暗害了自己掠奪了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其在位期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他的權威。


三、各自經歷的原因


李世民其實算不上造反,因為他的功勞本來就是國家裡最大的,還要被哥弟聯合排擠。李淵又不識時務,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來回糾結幾次之後居然最終選擇了管理內政的李建成。


李世民自己很清楚,李建成只是太子時就聯合三弟和大臣們排擠自己,要是做了皇帝,自己一定沒命活。於是才會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朱棣則不一樣,朱棣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標,在諸王威信中僅次於朱元璋。如果不是這幾個當哥的相繼英年早逝的話,朱棣也根本想不到造反。


況且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朱棣,早早立了朱標為太子,並且內心非常堅定看好,這一點從之後立朱允玟為皇太孫就可以看出來。要不是朱允玟太心急削藩,朱棣很可能根本不會造反。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造反為主動自保。他為唐朝建國做出巨大貢獻,並且在軍中威望極高,有自己的權威機構和治理系統。李淵很多政權要受控於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



而朱棣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是建文削藩,他也不會造反。朱棣造反的時候,只有一城之地,幾千軍隊,全國大部分勢力都是傾向於建文的。如果不是建文自己過於蠢笨,朱棣也沒有勝利的可能。


同時,朱元璋如果在世之時,以他的頭腦和資源,朱棣敢造反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有書共讀

對於很多人來說,無論是李淵,還是朱元璋,大家都覺得這兩個人心狠手辣,而且做事不擇手段,屬於梟雄,因此兒子背叛他們很正常。

但是事實上,這二者對待兒子的方式有一些天壤之別。

首先我們得說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最近大家一直在看電視劇朱元璋以後感覺對於這個人特別熟悉,朱元璋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喜歡聽自己的子孫或者替自己的親人考慮,他為什麼要殺胡惟庸?為什麼要殺藍玉?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給自己的孫子鋪路,但是朱元璋自己內心是清楚的,對自己孫子最大威脅的是誰呀?是他那些叔叔但朱元璋從頭到尾都沒有下過死手。

事實上,我說朱元璋一個政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經下過一個命令,就是自己的子孫只要是自己老朱家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從國庫每年免費的領取很多東西,以至於明朝快要滅亡的那一年,山西省收的糧食還不如給那些老朱家子孫的糧食多,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子孫都是出了奇的好,至少你只要不犯原則性錯誤,我保你衣食無憂,性命無憂,並且對於朱標,他更是不一樣的自己一手在那把他的拉扯大,有什麼不會的,直接問我,有什麼不懂得,直接跟我說,有誰反對你的,直接跟我說,老子親手宰了他。

但是比起來的話,李淵這個人做老子,就做的有點兒不稱職,我們都知道,李淵的太子李建民並不是像演義上所講的那樣殘暴啊,或者是一心覬覦太子之位,事實上,這個人有賢名,而且這個人有才能,如果說這個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受到自己父親一心庇護的話,那麼他的結局並不是被自己的二弟給斬殺在玄武門,而是還可以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一樣,能夠安安穩穩的坐在太子的位子上。

但是事實上。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民,都被他們老子共同坑進了一個局裡面。什麼?他們老子要當天下的皇帝,所以他不停的壓榨自己兒子的所有剩餘的能力,你們倆給我掙,而且儘量給我打土地,打到越多,我做的皇帝權利越大,我能夠得到的享受也就越多,我越喜歡。至於說你們倆爭成什麼樣子,我不管。親人之間的親情在李淵看來就是可以利用的政治玩物,比如說李密,就算我跟你之間屬於姻親關係,又怎樣,要整死你的時候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事實上,換一個角度想想,如果說李世民他在爭太子位置的時候,李淵能夠出來說一兩句實話。會鬧到這種地步?李淵就一直在刺激他這兩個兒子的神經,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能夠拿到更多土地,我皇帝權力也就越大,我就越開心。至於說兒子鬧成什麼樣子,跟他無關,他是自己享受的,自己兒子生出來就是被利用的。李淵就是懷抱這樣的思想,一直在壓榨自己,兒子的剩餘能力,以至於兒子不堪重負,最後逼反了。

給李淵一個定位,就是現如今社會上很多父母一樣,我生了你,你就必須給我去掙著各種各樣的名譽,包括獎狀,包括名次。但是如果有什麼問題,我不會,老子沒讀過書,你為什麼要問我?你不會去問老師,你不會問旁邊一個路人啊,就是千萬別來問我,我給你共了這麼多錢,我就是讓你去贏名譽了,不是來給我找麻煩的,有麻煩自己解決去,你現在來問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之,我就是認為你不好好去學習,回過頭來,直接一頓餓言相向,或者是拳打腳踢,總之一句話,就是把自己所有責任全推到兒子身上。

講實際的李世民之所以會謀反。李淵得佔八成的責任,李淵一直對自己的兒子高標準嚴要求,我是你們老子你必須聽我的,你必須給我去搶土地,必須給我去搶人才,但是這個太子之外,我就是給功勞最多的那個人,你這是逼著你兒子謀反。

你們想想,一個對自己老子都已經產生失望的人,會幹什麼事情?李世民當時就做了一個可以說一個得不到家庭關愛的孩子會幹出來的事情。

並且李世民當時權力可以說是二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他老子跟他兄長親自出來壓他其他人他都不怕,大半個天下都是他親自用手給創造出來的,但是對於朱棣而言,他就算權利再大,他能比得過他大哥嗎?可能比得過他二哥嘛,可能比的過他三哥嗎?就算這仨人他都比得過他比得過胡惟庸嗎?他比得過李善才嗎?他比得過藍玉嗎?講一句實話朱棣就算有那點實力,他都不敢去背叛朱元璋,害怕自己就是一個身首異處,胡惟庸厲害嗎?厲害,藍玉厲害嗎?也厲害啊,最終還是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所以朱棣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配不配和自己父親作對。


漩渦鳴人yy

不請自來,核心在於,李世民和朱棣在幫著老爹打天下時的功勞和地位不一樣。

李世民那是什麼角色?李淵造反時猶豫不決,是李世民力促他爹舉起義旗,並率先殺入長安建立唐王朝;李唐的天下,至少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後來封了李世民做秦王,後來覺得還不夠,乾脆再給個“天策上將”的頭銜,李世民自己開牙建府,就是自己有自己的軍政府班底;李世民還做過唐朝的尚書令,後來這個職位直接被封存了,沒人敢接任這個官職……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雖然李淵以立嫡立長,早早滴立了建成為太子,但李世民的光芒遠遠蓋過了包括建成、元吉在內的幾個兄弟,不誇張滴講,在某些地方,可能老百姓只知秦王、不知唐皇。這樣的威望,他不搞宣武門政變才怪……

而朱棣雖然也算是雄才大略,但很不巧,他出生的有點晚,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大仗惡仗、豐功偉績,只有朱棣他哥、太子朱標趕上一點兒,朱棣這小子完全沒啥表現,就憑著是朱元璋的兒子當上了燕王(也是一字王,親王級別)。所以朱棣當時在明初整個洪武朝的軍政大員圈子裡,毫無根據。這點比李世民差太遠了。

另外,還得說朱重八和李淵大不相同。李淵出身關隴世家,與楊、獨孤、宇文等世家門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與其說李唐趕上了天時,還不如說是世家門閥共推李家接過了楊家的政權,畢竟隋末天下大亂,楊廣又遠在江都、鞭長莫及,關中乃關隴幾大世家的根本所在,選擇李唐做代理人也是無奈之選。而朱重八與漢高祖相似,就是個流氓無產者出身,天賦異稟,又心狠手辣、毫無底線。

換位思考一下,大家覺得,如果搞政變的話,是李淵容易妥協,還是朱重八更容易彎腰?

兩人面對的時機也大不相同,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不了幾歲,威望或有不及,但一是有太子身份的接班正義,二則是能力和手段比李世民相差不遠,如果李世民任由李建成即位、政權穩固之後再發動兵變,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天下可以共討之),難度可比玄武之變大多了,玄武門之變好歹勉強能算個家族內部矛盾,動靜不大、犧牲也小,難度更低,是最優選擇了。

朱棣卻不一樣,首先他爹太能幹、太狠,就看明初三大案,殺藍玉、殺胡惟庸李善長,這個霹靂手段之下,誰他媽敢造次?!就是借朱棣幾個膽子,他也不敢在他爹在世的時候發動。尤其是太子朱標福薄,居然早早就掛了,朱元璋老小子也是太喜歡朱標了,居然把帝位傳給了孫子朱允文。如果是朱標即位,穩穩地哪怕是當個五年十年皇帝,朱棣都不敢造次,但現在換成了年輕的朱允文,“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不光朱棣,建文帝的另幾個叔叔難說不會有想法,畢竟上頭那個恐怖的老怪物已經不在了。

尤其是建文帝似乎還犯了所有年輕的當家人會犯的錯,他想削藩,而且手段太激烈。那朱棣只好不客氣了……


搬不動的小強

簡單說,原因唐朝和明朝統一方式不同:唐朝是靠李淵玩出來的,明朝是靠朱元璋打下來的。

李淵即位之後,基本上的需要的就是:薛軌、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四人,其他的都不用這麼打,輕輕鬆鬆的就成為了唐朝土地。如羅藝等更是雙手把土地送給李淵。李淵建立唐朝,實行一統,更像是下圍棋。

朱元璋從nobody到成為領袖,那是經過血雨腥風的。成為了領袖,有了自己的基地,才稱王。稱王之後,先和南方的夥計先內訌,幹掉了夥計後,才正式北伐。北方的元朝,更是割據林立,互相攻打、彼此對立,朱元璋因此很輕鬆的打下。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像是做木工,需要一刀一刀的去做,都是力氣活。


另外,李淵父子和朱元璋父子之間的角色職責並不相同。李淵父子:李淵只管戰略,文治靠李建成、武功靠李世民。朱元璋父子:朱元璋以軍功立命,朱標靠文治,朱棣的軍功相比朱元璋不值一提,就是個nobody!

李淵父子是三角形的職責關係,各人分工明確。朱元璋父子是直線關係,朱元璋對接朱標,朱棣根本沒有插腳的地。

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很大問題在於建國功臣基本已死——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這和西漢周勃、灌嬰等平定呂氏一樣的道理。


最後,唐朝時胡人風氣很盛,李世民能夠用突厥話和頡利可汗交流,充分說明儒家的孝理念,在唐朝時並不是很明顯的因素。而明朝時,儒家理學已經成為官方主流思想。不孝,就是不忠,不忠就是謀逆——就是借朱棣十個膽,也不敢反叛大名鼎鼎的父親朱元璋。

唐朝以開放、積極進取為文明,明朝以孝忠、順從為標榜。這也是為什麼明清時期反叛的越來越少的原因——因為在儒家理念的消磨下,血性慢慢丟失了。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歷史哨聲

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因為被逼的,真的是被逼的。

我們先說唐朝吧,唐朝的建立可以總結為兒子打天下老子當皇帝。李世民統領大兵四處征戰為唐王朝的建立嘔心瀝血,在他麾下的大將多不勝數,最後李淵做了皇帝實在是沒有官封給李世民了就想出了“天策上將”這麼一個稱號封給李世民,但是就沒有把“太子”之位給李世民,而是給了哥哥李建成。


就這樣在唐朝建立後朝廷內部形成了兩股勢力,一個是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一個是以李世民為首的實力派。太子李建成因為沒有一點功勞,擔心自己坐上皇位後沒有威信,壓不住這些開朝元老,因此就趁此機會處處製造麻煩想要除掉李世民等實力派,而李世民自然不會吃這種虧以牙還牙誰怕誰啊。

就這樣雙方明爭暗鬥持續到了公元672年,因為李淵袒護李建成最終太子黨逐漸佔了上風,李世民終究是領兵打仗的心夠狠,他在玄武門發動了終極一擊,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切埋伏一舉擊殺。就這樣李淵沒有太子了被迫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後來繼承了王位。

確切的說李世民並沒有造反,而是在和同胞兄弟在權利的爭奪中痛下殺手,當時如果李淵敢出手干預不排除李世民將他也一起殺掉的可能性。

再說朱棣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負責鎮守大明王朝的江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至於說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手裡就自己封地裡面的那點兵,軍事才能和朱元璋更是沒法比,朱元璋就是造反起家的,再說自己在封地裡面過得逍遙自在誰沒事造反啊。就這樣和平相處直到朱元璋駕崩。




朱元璋死後因為太子朱標早逝,因此他就把皇位讓皇太孫朱允炆世系,最終釀成了這一悲劇。朱允炆登基後聽了大臣的建議擔心鎮壓不住自己的這些叔叔們就開始了“削藩”運動,最後把一些弱小的藩王叔叔處理了,朱棣不想就這樣被大侄子給處理了,多沒面子怎麼說自己也是個長輩,最終他心一橫就造反了。公元1402年朱棣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年號永樂。

總結來說這兩位都是為了保命不得已才下鋌而走險,要知道造反那可是高風險當然也是高收益,但都是被逼無奈之舉。


一門土炮




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是因為他的戰功在李淵之上,當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親李淵被鼓動下,才開始反隋的。那時,他還承諾要立李世民為太子,原因是他這個兒子有遠見和膽識。唐王李淵起兵後,率先攻取長安,正式將自己的封號,建為大唐,那時的大唐被隋末軍閥包圍,它算上只有河東和關中。李世民掀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李淵那時是很器重這個兒子的,每每出戰都用他,因為這個兒子會打勝仗,而其他兩個兒子呢,他們三個都是一母所生,他倆都不及李世民的膽識和謀略。這是以後為什麼李世民不服李淵這樣的安排,立李建成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門之變和逼宮退位的種種結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時已經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卻不滿足,生怕有誰搶他的飯碗,那個搶他飯碗的人恰恰確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后,在府邸裡招賢納士,培養勢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齡,武將有秦瓊,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長孫無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顯示自己的實力,靠著他們,帶兵南征北戰,現在大唐在帶領下打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統一,這一點,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宮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卻對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區區一個大將軍兼秦王,李世民感覺自己被埋沒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實力拼搏的功勞化為烏有,一味的給他們打工,於是有奪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淵當初承諾成一張白紙。等李世民還沒主動出擊時,對方已經開始行動了,慢慢鑽進自己的設下陷阱裡。李建成聯合李元吉兄弟倆,處處為難李世民,他們聯合朝中有權位的大臣裴寂,魏徵等,想將李世民勢力排擠出去,兩方因此發生衝突,李淵看在眼裡卻疼在心上,當初立李建成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須長幼分明,現在他也無能為力,只能任事情發展下去。該到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曾經惡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門被李世民部下當初擊斃,走上了隋朝太子楊勇後路,李世民變成隋煬帝,他更果斷,憑藉強大的軍力後盾,逼其父退位,當李淵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時只能用悲傷擦洗心中的悲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責李世民手足之殘,原因他心裡明白整個唐朝是他給打下的,這個皇位等於是李世民把他捧上來的。李世民後來當上皇帝,成為聞名於世的唐太宗,與他的超人的遠見和才能分不開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為什麼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親朱元璋是位政治強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為人專狠,手段惡劣,他白手起家,從一個無業的和尚,經過風風雨雨,帶兵打敗一個個對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時的朱棣呢,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養出來的,早年在開平坐燕王,常年隨藍玉徵大漠,歷練出來的,即便如此,他也還沒有膽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廢除了丞相制,誅殺胡惟庸,嚴辦藍玉案,大力封王於全國,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時也是隨父願鎮守北方邊陲的。他還算乾的不錯,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這位兒子和他有同樣的血性,但抹不去一點就是太殘忍了,這是朱元璋為什麼不立他為太子的原因,其中還有個原因是長幼之分,應當把長子放首位,沒立多久,而他喜歡的朱標恰恰英年早逝。這時候的朱棣已經嶄露頭角,他和李世民一樣,已在諸王子中,戰功卓越,可最終插肩而過。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卻將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在他眼裡,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國家該休養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殘忍會續寫他的罪惡史的,若他坐了皇帝,會與他的政策背道而馳。晚年朱元璋的決斷,沒有讓四子朱棣放下念頭,他和李世民有同樣的觀點,皇位應該屬於有實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寵得來的,李世民當機立斷逼宮。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強勢的父親面前逼宮,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時機會來了,趁削藩,靖難之名血腥的奪回了皇位,那時的他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樣可以說開創了一個盛世,他之後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閉關鎖國後一段時間走向開放,鄭和下西洋帶領大航海時代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