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及规律

棉花进入花铃期是决定棉花产量、品质的关键时期,该生育期是棉花一生中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期,加强管理对夺取棉花高产十分重要。

一、蕾铃脱落的生物学规律

蕾铃脱落包括开花前的落蕾和开花后的落铃。一般情况下落铃率高于落蕾率,其比例约为6:4(但廋地、旱地、密度大地、害虫重地反之)其中开花后3-7天的幼铃脱落较严重,占总开花脱落率的70.5%,成铃后脱落仅占5.5%,脱落较少。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及规律

二、蕾铃脱落的部位、时间

在北疆棉区,常规品种(非转因)一般下部果枝脱落少,中部次之,上部果枝脱落最多。转基因品种,棉株中下部脱落较高,上部脱落较少。外围铃脱落高于内围铃。

落蕾一般集中在现蕾后的10-20天,10天以内的幼蕾和20天以上的大蕾脱落较少。落铃大多集中开花后的3-7天。如在北疆,落蕾高峰期在7月6日-15日之间;落铃高峰期在7月10日-20日之间。 三、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

1、光照影响:光是棉花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有些群体郁闭的棉田里,棉株中下部受光量少,光照不足,光合效率下降,使有机养料缺乏而产生落蕾落铃;

2、温度影响:温度是棉花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日平均气温低于20℃以下对棉株代谢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日平均气温高于32℃也会增加脱落,一方面是由于妨碍了棉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引起棉株体内养分亏缺;另一方面提高了棉株的呼吸强度,增加了棉株体内的有机养料消耗,减少蕾铃所需的有机养料的供应;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及规律

3、水分影响:土壤水分不足,影响根系对肥料吸收,高温、干旱使光合作用停止,而叶片呼吸消耗的养分增加,使棉株体内的养分物质倒流,导致蕾铃脱落。土壤水分过多,温度低,透气性差,使根的吸收能力下降,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使蕾铃脱落;

4、受粉不良:棉花开花期遇到高温(35℃以上),干旱(田间温度低于25%),使花粉丧失能力,蕾铃无法受粉而脱落;

5、花粉供应不足:棉株在养分供应不足肘,根据顶端优势原则,首先供应生长点,使结实器官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不同铃期蕾铃争夺养分的能力,依次为大铃大蕾,幼蕾幼铃,小蕾小铃,所以大蕾大铃脱落少,小蕾小铃脱落多;

6、施肥不当:肥料不足或过量,或施入氮肥、磷肥、钾肥比例不协调,造成植株体内某一元素过量或严重缺少,脱落增加;

①氮肥影响:氮肥不足,会造成植株弱小,导致外围和顶部的蕾铃脱落严重;而施用氮肥过多、加上水分过多,会造成植株徒长,赘芽丛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比例失调,营养物质过多地消耗在顶芽、侧芽等营养器官上去,蕾铃由于缺少充足营养而导致脱落。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及规律

②缺磷:在新疆碱性土壤中磷移动性差、且容易被碱性土壤固定,加上磷肥在碱性土壤中的利用率低造成棉田缺磷而掉蕾铃;因使用低含量或含量不够的滴灌肥或假冒的磷酸二铵等,导致土壤中有效磷的不足,使植株营养生长瘦弱,蕾铃脱落偏多。

③缺钾:导致棉株“营养失调”而发生蕾铃脱落,特别是诱发“红叶茎枯病”和“凋枯病”,造成蕾铃严重脱落。

④缺硼:缺硼的情况下,幼蕾容易脱落(脱落前往往苞叶张开,与被虫蛀状相似),棉铃发育缓慢也易脱落(成桃也少且小)。

⑤缺钼:缺钼可导致植株矮小、老叶失绿、叶缘卷曲以致干枯脱落,有时可导致缺氮症状的出现,植株早衰,蕾、花脱落。

7、密度过大:叶枝繁茂,使棉田郁茂,光照不足,光合效率降低,养分供不上蕾铃生长的需要,使蕾铃脱落增加;

8、病虫害影晌:有的病虫害能影响棉株正常生理过程,有的直接伤害花、蕾和铃,造成大量脱落。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病害主要为:棉花黄萎病、枯萎病。

9、机械损伤:机械化耕作打药过程中的直接损害,造成脱落;

10、自然灾害:狂风、暴雨、洪水以及冰雹等。

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及规律

四、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

1、肥水调控:通过施肥(肥料选择适宜碱性土壤、有合理氮磷钾养分比例以及水溶性)和水分管理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确保棉花生长发育均衡、不旺长、不早衰;

2、加强田间管理:除草、整枝:随着杂交稀植棉的大面积种植,整枝去叶是不可少的管理环节,能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提高群体有效的光合效能,减少棉花的蕾铃脱落,在北疆6月底到7月初打顶,后期适时去除油条顶尖;

3、化学调控:使用化学药剂抑制棉花生长,从而达到减少蕾铃脱落率。生产中常用的如缩节胺,对减少蕾铃脱落有明显作用;

4、病虫害的防治:花铃期后主要容易发生红蜘蛛、棉蚜和棉铃虫危害,红蜘蛛和棉蚜做到及早调查,点片挑治,大田预防防治结合;棉铃虫做到“打在卵高峰,治在三龄前”,喷药必须及时全面,喷雾彻底;棉花枯黄萎病采取杀菌、补充营养、加强管理的防治措施;

5、品种选择:选择一些抗逆性好的棉花品种能减少蕾铃的脱落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