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的“冲一冲”,应该比分数线高多少或多少名次是安全的?有何依据?

影子169523535

更多时候,当说冲一冲的时候,大家都有侥幸心理,觉得大不了还有后边的志愿,因此会“冲” 得很高,结果导致出现严重状况——退档,甚至滑档。事实上,冲一冲是有条件限制的,而且还很严格,不切实际的冲不仅浪费了志愿名额,还会造成更大的风险。



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在志愿填报中,没有所谓的以低分博得好学校的冲,只要让和成绩相近的学校录取,便是冲击成功。低分博得好学校的情况有吗?当然有,比如笔者所在高中2017年的录取中,就有一位女生以586分的成绩 被复旦大学录取,让人大为惊讶,这比正常录取足足低了至少五十分。她是如何实现的?运气,运气太好。这一年的高分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害怕报复旦会滑档,致使纷纷绕开复旦,从而给586分的她创造了机会。

但是,这样的案例两千人的考生中却只有一个,你会是那一个吗?千分之一左右的可能性促使我们不敢冒那个险,还是放下幻想,老老实实的报。


如果要说冲一冲的时候,到底要参照什么,关键性因素是考生的位次,再辅以分数。考生的成绩可能有大量的并列,但是位次却不会,而位次是录取的依据。这里考生的位次是根据成绩分数确定的,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数,比如523.214566和523.214570,足以把两个看似整数完全区分开来。

位次就是位置,参照去年的位次成功率会大增。比如某大学去年的最低位次是5650,你的名次是5488名,稳妥性明显增加;而要说分数线,低于线差10分左右,专业上均需服从调剂,可增加录取可能性。

也就是说,即使是所谓的冲,也要让考生所报学校的录取分数低于考生成绩。冲一冲的实质,可以说就是尽可能的不亏了分数,分数和院校平均分非常接近。


据此,志愿填报的顺序应该是——第一志愿的参照线差要和所考成绩接近,而对于今年高分人数较多的情况,还应该再稍微低一点,因为高分人数有可能扎堆,对应的位次还要再低些。以此类推,各志愿应该都要有梯度感,才会在录取检索过程中确保不被退档。

志愿填报是一件谁也没有把握的事,只能是尽可能的符合各种要求,让成功成为大概率事件。由于不确定性太大,所以填报中不应该太爱惜分数,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录取。所谓的报的好等于高考多考二十分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谁也保证不了一定可以精准到填了就能成功,一定程度上,那只是在严谨分析下的好运气而已。


优学优考策略

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实大众早已经有一套简单清晰的策略去最大程度地利用平行志愿的了。这样的一套策略略就是“冲稳保”志愿填报策略,相信有不少的家长也有了解的。

“冲稳保”策略的核心,其实就是把能上的大学作进一步的细分。从这些大学里面,根据录取可能性的高低分成“冲刺”、“稳妥”和“保底”三个层次的院校,然后利用平行志愿的优势,从录取概率小的大学(冲刺的)开始,到录取概率大的大学(保底的),逐一尝试投档,以保证能够被最好的大学录取。

常见冲稳保的定义可以大致这么理解:

冲刺:过去几年该大学的最低录取排名与考生的接近,或者认为今年有可能刚好被录取的大学。

稳妥:过去几年该大学的平均录取排名要低于、等于考生的排名,没有什么意外考生就会被录取的大学。

保底

:过去几年该大学的最高录取排名都要低于考生的排名,那这个大学就是一定能被录取的大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16年、17年的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北京理科考生的排名基本维持在3900名上下浮动。

  • 对于3850-4000名的考生来说,这大学就是冲刺的。
  • 对于3300-3500名的考生来说,这大学就是稳妥的。
  • 对于3000名以上的考生来说,这大学就是保底的。

基于上述的对比规则,大家可以很快地通过对比录取排名和自己的排名来筛出能上的大学,并根据录取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即使实际的录取结果会因为大学扩招、志愿撞车等情况产生波动,但根据理念的排名筛选出来的结果都足够可信的了。这一切都是基于各位同学的排名的,详细的,完美志愿的院校大全里面就已经为各位用户提供了院校的录取数据。注册登录即可查看哦!

当然,对于公布成绩的时候并未一同公布排名的省市,各位同学就需要根据考试院一同公布出来的分位表(又叫一分一位表或者成绩分布统计等名称)来进行换算,把自己的分数转换成当年的省排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