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明君的代表,他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最终开创了一番伟业,被西域各国称为“天可汗”。贞观五年时,唐太宗向群臣布置了一项“作业”。他要求群臣讨论朝政得失,以此来查漏补缺,更好的治理国家。

说是群臣,其实李世民也清楚,主要是由长孙无忌、魏征这样的文臣来完成。那些沙场征战的武将,个个都是大老粗,让他们拼命还行,让他们治国理政,就是勉为其难,所以他也只是形式上做做样子,没有指望武将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然而,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时任中郎将的常何居然滔滔不绝的念起奏折。他开始还没往心里去,后面越听越不对劲。这份奏折不仅文采华丽,而且还针砭时弊,除了指出国家的问题,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即使是宰辅大臣,在此时也不由暗暗点头。

常何是什么人?他早年从瓦岗军起家,和李密一起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玄武门之变时,就是他紧闭关闭了大门,让“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这样才顺利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更为关键的是,他一直都是呆在军营,根本没有在地方执政的经验。唐太宗津津有味听完这份奏折,急切的说:“这是卿写的吗?”常何不敢欺君,尴尬的说:“这不是臣能写出来的,是臣的家客写的,我经常和他探讨时政,他都以忠孝为本。”

唐太宗再一次以更急切的口气说:“赶紧将他找来见我!”

于是,常何的家客马周来到了宫中,以一介布衣面圣。可惜这份奏折没有保存至今,不知道有些什么魔力。就在马周到来之前,心情急切的李世民竟然一连差遣了四波人来催促他。(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见面后,天子和马周相谈甚欢,李世民顿有相逢恨晚之感,立刻安排马周在门下省任职,并且随时伺奉。(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其实,马周这个人,也是唐初一朵不出仕的奇葩。说他才高八斗,毫不为过,他精通四书五经,文章华美,不然也不会让见多识广的唐太宗如此惦记。但是,由于自幼父母双亡,马周的性格之中,除了有些偏激,还有放荡不羁的一面。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他曾经担任博州助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能一展所长,马周对这份工作并不上心,他整日饮酒,不把讲习当做一回事。这让当地刺史多次训斥,马周一气之下愤然辞职。后来他在曹州、汴州一带教习经文,却又被浚仪令崔贤首所轻视,马周这才跑到长安谋生。

刚刚流落在长安时,他投宿客栈,可是客栈小二看他衣着简朴,对他照顾不周。他便要了一斗八升的好酒,一个人独斟独饮,让周围的人都觉得非常诧异。

后来,通过别人的引荐,马周这才寄居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布置了让群臣提建议的“作业”,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马周从一介布衣进入唐太宗的视线,从此平步青云,成为了唐太宗最为欣赏的大臣之一。他提出的建议,唐太宗一般都会接受,他对的劝谏,唐太宗也从不拒绝。甚至为了将下一代着想,唐太宗让马周和褚遂良等四人一起,每隔一天就教习太子。

李世民征讨高丽的时候,马周作为辅政大臣留守京城,并且辅佐皇太子。这个时候,他隐隐将成为了托孤之臣。然而,马周的寿命并不长。贞观二十二年,他突然染病而亡,死在了唐太宗之前。

大臣读完奏折,皇帝急切的说:肯定不是你写的,快将作者找来重用

在他临终之前,唐太宗亲自为他调药,而太子则以弟子礼节,经常去探望。马周对于唐太宗,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将他的奏折全部销毁。他说:“管仲、晏婴揭露君王的过错,是为了谋求死后的名声。我不愿意如此,我之前是为了国家,之后要保全陛下的名声。”(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他死之后,唐太宗非常伤心,指定让他陪葬昭陵,甚至还请了术士做法,再现他的身影。太宗说:“对于这个人,我一时不见,就会想念。”(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