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朝著名的“八王叛乱”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蒋南亚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贾杨争权

  • 四王之战
  • 三足鼎立
  • 西东战争

第一阶段

关键人物:贾南风、杨骏、司马亮、司马玮、司马衷、张华

贾南风和杨骏争权这事需由司马炎的安排说起。

司马炎对中央政府的设计跟东汉政权很是相似,他以外戚辅政,由司马衷母亲一族的弘农华阴杨氏执政。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重臣贾充之女,这一族的名望并不如弘农杨氏显赫,却也能作为牵制杨氏之用。

司马炎原本还计划让四叔司马亮辅政,形成司马、杨、贾三角平衡的关系,由于司马衷智商低劣,无法主政,杨骏在司马炎临死前篡改诏书,致使司马亮未能入朝辅政,杨骏由是专权。

按司马炎原来的意思是要把执政权交给杨骏,让司马亮统领兵权。杨骏自封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将兵权和执政权一并全揽下来。并把外甥段广、张劭安插在司马衷身边做近侍,等于把西晋中央一切实权尽纳入手中。

这时作为另一支外戚的贾氏起到牵制的作用,贾南风利用杨骏为人刚愎自用,执政不得人心的毛病,暗中拉拢宫廷近侍官员孟观、李肇、董猛等人,通过宫廷官员与朝外的司马亮、司马玮联络,司马玮当机立断与东安公司马繇诛杀杨骏。

司马繇是司马懿三子司马伷的儿子,也是诸葛诞的外孙。他憎恨当年文鸯背叛外公,借机灭掉文鸯三族。一场血腥政变后,司马玮成为铲除奸臣的大功臣,原本威望更高的司马亮因犹豫不决,没有参与诛杀杨骏一事,事后赶到洛阳却也被列为功臣。

其余的诸侯王被陆续招到中央稳定局势,其中司马越就是协助铲除杨骏有功,得封为东海王,这是后来的重要伏笔。


司马玮入朝担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候,加授侍中、代理太子少傅。司马亮为太宰、录尚书事,入朝不必趋行,并可佩剑穿鞋上殿,增加隶属十人,供给一千士兵一百骑士,与太保卫瓘分掌朝政。贾南风一族的贾模、郭彰也得到了一些权力。

按照这个布置,是由司马玮掌控禁军兵权,司马亮以更高的地位执掌行政大全,卫瓘名位虽高却无实权。

司马亮认为司马玮为人性格凶暴乖戾,不堪大任,想要夺取司马玮的兵权。而司马玮认为自己才是铲除杨骏第一大功臣,他先与贾南风勾结得到诛杀司马亮的诏令,于是命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屯兵在各宫门,司马玮自己起兵诛杀司马亮和卫瓘。

司马玮却没想到在杀死司马亮当天,贾南风就以司马衷的名义用张华的计策,诬陷司马衷五弟司马玮伪造诏书,杀害司马亮、卫瓘两位大臣,司马玮临死前拿出诏书给监刑尚书刘颂,刘颂哽咽抽噎不能仰面看。

自此,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终结。史书虽写司马衷用张华之计铲除司马玮,但从后来贾南风专权,重用张华看来,应该是贾南风操纵司马衷所为,她是整件事情最大既得利益者。

司马亮和司马玮虽名列八王之中,但不全是祸国殃民的人物,司马亮为人纯和,作为司马炎原定托孤之臣,他的忠诚可以信赖,只是过于平庸无断,在权力的游戏里不堪一击。

司马玮性格开朗,好善乐施,相当得人心,他死后有很多人为他流泪,百姓为之立祠。最大问题也是司马玮太过年轻,只有21岁,难免过于果锐,好立威严,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这两人实谈不上祸国,倒是杨骏和贾南风才是扰乱中央的罪魁祸首。

第二阶段

关键人物:贾南风、司马遹、司马伦、贾谧、张华、孙秀、司马囧

贾南风得势后,以皇后之位擅权。同族贾模、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等皆参与国政。期间张华、裴頠等能臣得到重用,西晋维持了八年后宫专政又相对平稳的时期。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于是创作了《女史箴》来讽劝。贾皇后尽管性格凶暴嫉妒,但还是敬重张华。

史书称:“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期间贾南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贾南风没有儿子,太子司马遹自幼聪明过人,司马炎选择白痴皇帝司马衷登基,正是因为对长孙司马遹寄托希望的原故。司马遹为人喜欢嬉戏胡闹,并不尊敬师长,在宫廷开设菜市卖肉赚钱,因为他每月花费不够用,常常需要透支几个月钱。

尽管司马遹作风荒唐,却因其聪明灵敏,甚得人望。贾氏干预自己的婚事,司马遹感到更不满,贾南风也怕太子登基后对贾氏下手,于是命天下第一美男子潘岳做草稿伪造司马遹意图谋反的书信,借机把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废除。


司马遹被废成为八王之乱另一次爆发点,原本他是众望所归的下一任皇帝,众臣都计划着铲除贾南风,重立太子。有人想把赵王司马伦拉入伙,但是司马伦的谋士孙秀认为太子性格刚直凶狠,他日司马遹得势会也会对司马伦下手。

于是司马伦和孙秀合谋,散布有人要铲除贾南风,重立太子的流言。贾南风因为感到惧怕,派人去把司马遹毒死。司马遹致死也显示出过人的聪慧,惧怕被人下毒,他只吃自己做的饭。后来开始断绝他的饮食,宫中还是有人偷偷给司马遹投食。杀手打算直接了当逼司马遹服毒,司马遹逃到厕所向外呼救,让凶手用药杵活活把他打死。


继而司马伦打着为太子复仇的名义起兵,因出师有名,得到了许多人的协助,贾氏一族遭到诛杀。司马伦假诏自己任命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赵王如故,完全依照司马懿辅佐魏国故例行事,即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炎的第十个儿子淮南王司马允原本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在司马伦夺权后出任骠骑将军,兼中护军,掌控禁军兵权,他为人沉静刚毅,得到士兵敬重。他是第一个想要对付司马伦的人物,司马伦却用曹爽对付司马懿的办法,把司马允提升为太尉,实则夺取其兵权。司马允还没来得及有任何行动就被司马伦所谋杀。

事后司马囧评价他:“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在诸王争权的历史中少有的没被列入名单里,却也因此名气很低。

司马伦专权后肆意妄为,他的党羽文武官封侯的几千人,百官都听令于司马伦。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他没有学问,不知书;孙秀也由于狡黠小聪明,贪求淫利。与他共事的人,都是邪佞之徒,只追逐荣禄名利,没有深谋远虑的谋略。司马荂见识浅薄,司马馥、司马虔也都凶狠暴戾,司马诩愚蠢顽劣又轻佻,各自乖异,互相憎恨诋毁。

司马伦和孙秀都信奉五斗米教,他们使用教义治国,并开始为篡位造势,假称有晋宣帝司马懿的神谕,让司马伦进位为帝。经过诸多部署后,司马伦终于僭位称帝,他在位三个月时间,于西晋历史上从未被承认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此事激起众怒,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起兵讨伐伪帝司马伦。先前都只是环绕着京城的血腥政变,这一次是八王之乱中第一场大战。

司马伦一方掌控着西晋中央主力,还招来东平王司马楙、义阳王司马威相助。讨伐司马伦的联军又称三王联军,以齐王、河间王、成都王兵力最多,长沙王司马乂暂时还是凑数的。

最初司马颙见风使舵,原本杀了司马囧的使者,想投靠司马伦。后来见司马颖、司马囧兵势更盛,马上追回派去增援司马伦的部队,转投靠到司马囧一方。

司马伦和孙秀利用道教邪术祭祀,制作符咒,以助军威。司马颖和司马囧在战争初期都吃了败仗,可见西晋禁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只是司马伦和孙秀都不擅长军事,只靠摆弄邪术统领军队,久战之下被司马囧反败为胜,司马伦一军节节败退。

此事司马伦再也控制不住内部局势,原先惧怕他的朝中百官纷纷响应三王义军,起兵反抗司马伦的统治。无论是外军还是内军,无不想杀了乱国的罪魁祸首孙秀以泄恨,随着内部叛乱失控,孙秀被部下王舆所杀,司马伦被逼无奈也承认孙秀的罪名,将迎司马衷复位,自己想要高老归农。

三王大军陆续抵达京城,梁王司马肜表奏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诛杀。百官在朝堂会议,都如同司马肜表奏一样。派尚书袁敞持节赐司马伦死罪,让他喝金屑苦酒。司马伦惭愧,用手巾遮住脸,连声说:“孙秀误我!孙秀误我!”于是逮捕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交付廷尉狱,考究查实。司马馥临死时对司马虔说:“因你连累我们家破人亡啊!”百官凡是司马伦所用的人,一律斥免,台省府卫也只有少数保留。自兴兵六十多天中,作战所杀害的将近十万人。

三王之中以齐王司马囧居高至伟,晋惠帝恢复帝位,司马囧把军队安顿在通章署,披甲之士几十万人,旌旗器械的盛大,震动了京都。天子前往拜司马冏为大司马、加赠九锡之命,准备器物、典章策命,礼节都如同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辅佐魏国一样。

第二阶段自此完结。

第三阶段

关键人物:司马颖、司马顒、司马乂、司马囧、王衍、张方、李含、皇甫商、司马越

司马颖在大战后上奏善待受战争影响的百姓,并深刻纪念战死的将士,因为大惑人心。齐王司马冏专权,权势最为强盛,他作威作福,骄奢日甚,令人失望,成都王司马颖于是众望所归,众臣都希望司马颖能改善国家。

之前有投靠司马伦嫌疑的司马颙有被司马囧清算的可能,于是他暗中与司马颖联合,密谋着诛杀司马囧的计划。长沙王司马乂和司马颖一同拜祭司马炎,曾公开说:“这天下,是先帝开创的基业,你要好好维护它。”

不久,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囧,却没想到长沙王司马乂率先一步袭杀齐王司马囧,夺取中央大权。


司马乂和司马颖都是司马炎的儿子,他们距离皇权的位置最为接近。司马颙是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孙子,对皇室很是疏远,但却拥有强悍的实力。于是他打算拥立司马颖为帝,跟司马乂拥护的晋惠帝司马衷抗争。


于是战争演变为司马乂集团大战司马顒、司马颖集权。司马顒本有河南尹李含作为内应,有想派刺客杀死司马乂,均以失败告终。双方进入交战状态,从八月打到十月,朝中议论认为司马乂和司马颖是亲兄弟,任命王衍为太尉调解二人,二人也各以书信对答讨论自己的正当性。

按司马颖的说法,只要司马乂肯杀死率军作战的将领皇甫商,并跟自己一同返回封地,不在中央擅权,一切也将完结。但是拒守洛阳的司马乂战况很好,多次击败了司马颖联军的部队,令敌人伤亡有六七万之多。

但洛阳遭到联军围困,逐渐粮食短缺,这时最后一王东海王司马越忽然倒戈,联合宫殿禁军袭击司马乂,将其囚禁到金墉城。司马乂旧部不忍功败垂成,打算救出司马乂继续战斗。司马越惧怕,意图诛杀司马乂以绝众心。但司马越不愿背负这个恶名,就把司马乂所在透露给敌将张方,使张方袭击金墉城,把司马乂烧死。司马乂鸣冤喊痛的声音传到左右近旁,三军中没有不为他落泪的。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最终阶段

关键人物:司马顒、司马颖、司马越、司马炽、司马睿、刘渊、张方、王浚、石超


司马越和司马顒一样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对皇权没有继承权。至今为止最得势的司马颖是司马衷的弟弟,随着中央皇权斗争加剧,谁都知道司马衷是个白痴,于是司马顒顺理成章的把司马颖立为皇太弟,是皇位的直接继承人。要说明的是司马颖比司马衷整整小了二十岁,从逻辑上讲这么安排是说得过去。


司马颖虽担任丞相,但未免落下擅权的把柄,退回了邺城,那么中央的行政实权就落入尚书令司马越手中。坐镇邺城的司马颖拥有都督河北的权力,他开始重用匈奴人刘渊,给予其军权,令其统御匈奴部众为自己效力,增强军事实力。


司马越派亲弟弟东瀛公司马腾勾结幽州刺史王浚,再利用朝中还有许多臣子向着晋惠帝司马衷,挟持天子亲征司马颖,司马颖得司马顒相助将其击败。战败后的司马越逃回东海国,而晋惠帝司马衷被司马颖挟持回到邺城。改年号为建武,并杀害了之前劝司马颖投降的东安王司马繇。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王浚这时也利用鲜卑段氏、乌丸势力为军事力量,举兵讨伐司马颖,这时东海王集权若完全兵败也算是终结了。结果司马颖集权不敌王浚,司马衷、司马颖、司马炽均被司马顒的大将张方所挟持,这时司马顒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而司马颖也失势成为了傀儡。司马顒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便于控制。

自皇太弟司马颖被废以后,河北的人都念其善,其中司马颖故将阳平人公师籓及其部下汲桑、石勒等人为迎立失势的司马颖,聚兵数万,在清河鄃县起兵。司马顒看到司马颖有这样的威望,知道自己使错了昏招,又把司马颖重立为皇太弟。


成功大破司马颖集权的司马越名声大震,他们打着迎接晋惠帝的名号起兵,以司马越为盟主进军。司马颖、司马顒一战兵败,大将石超战死于荥阳,刘乔、楼褒、王阐接连败北。

司马越的战将祁弘直破长安,麾下的鲜卑部队在城中烧杀抢夺。最终以司马颖被擒,司马顒投降受诏赶往洛阳途中被杀为结局。

范阳王司马虓是司马越的亲弟弟,他在讨伐司马顒、司马颖时期战绩出众,他生擒司马颖后不忍将其杀死,可不久后司马虓暴毙,他的部下就秘不发丧,假称晋惠帝诏令杀死司马颖。因为司马颖声望极高,他们惧怕司马颖的旧部前来迎回主公。


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到此基本高于段落。以司马越集团为最后赢家而告终。司马越得势后不久,晋惠帝司马衷暴毙,皇太弟司马炽继位,史称晋怀帝。有许多观点认为是司马越毒死了司马衷。

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二大集权的战争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司马颖之死使河北政治局势陷入混乱,野心极大的刘渊趁机崛起,成为新的河北霸主。司马颖的旧部汲桑、石勒等人投靠刘渊,原本起兵反晋的王弥也向刘渊考虑。在一定意义上刘渊政权是司马颖势力的延续,他们在政治立场上本就会遭到司马越集团所清算,故只能抱团在一起对付司马越。


司马越得势后诛杀忠良,排除异己,不臣之心引起世人不满;让群臣大失所望。永嘉五年正月,晋怀帝司马炽密诏号称“白起、韩信再世”的苟晞讨伐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 ,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遣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镇东大将军石勒的二万军队于苦县宁平城作战,石勒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石勒焚烧司马越的灵枢。王衍被擒时,劝石勒建国称帝,以求苟活,但仍被石勒活埋,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已无可战之兵。


代表东海集权的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将名义上的中国正统王朝延续了下来。


司马越、司马颖、司马顒起兵虽各有各的道理,但他们都犯下了不可磨灭的罪过。司马越手下的王浚利用鲜卑、乌丸作战,在攻破邺城后洗劫城中百姓,祁弘部下的鲜卑士兵大掠长安城,杀两万余人。司马顒的大将张方攻破洛阳后对百姓也是奸淫掳掠。司马颖手下的刘渊、石勒更取代了河北霸主的位置,先后建立的胡人政权。


两大集团的战争中没有一方是真正的正义,双方都犯下累累恶行。历史上对司马越集团评价较好,是因为东晋政权延续了正统,并继续与刘渊、石勒等胡人政权抗争,所以就连王浚这样的人都算正面人物。


司马颖其人在当代名声相对更好一些,只可惜刘渊、石勒是他的旧部,历史无法给予他正面评价。


司马睿是司马炎弟弟司马伷的儿子,按常理不该由他称帝,东晋政权初期就连原本的晋臣华轶都不承认这个皇帝,认为只有司马炎的儿子才是正统,这也是为何一些北方士族愿效力胡人的原由。


正因为司马睿的合法性薄弱,所以皇权必须依靠江东士族一并维持皇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有人为抹黑司马睿的正统性,更流传出他其实是夏侯光姬和牛金的私生子,连司马氏的血统都没有。


东晋皇权的薄弱,正是因为诸侯一次一次冲击中央权威性所导致。中央王朝失去了向心力,所以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称帝,如王敦、刘渊、李特父子、王浚、陈敏、张昌、王弥等人,不分敌我都均有僭越之心,就是因为皇权的威信荡然无存的原故,原来人人只要拥有武力都可以擅权,何必在意法统为何物?


补充一些注解:成都王司马颖的封地在今湖北汉江平原当时的四川成都已经。当时的四川因为李特、李雄等人发动叛乱,正处于长期战争中,中央因为内斗无法力派兵增援。

西晋改南郡为成都,作为司马颖的封地,他又以都督河北军事的名义坐镇于邺城。邺城在袁绍、曹操以来就是河北的经济、军事重心。


新野王司马歆坐镇荆州,因他治政严厉苛刻,激发本地民变,被蛮人张昌所杀。张昌借用刘氏名义起兵,横扫荆、扬,几乎要割据江南。好在刘弘、陶侃、周玘、甘卓一众人等稳定了局势。司马颖失势后意图逃回封国成都(南郡),遭刘弘派兵阻拦。


陆逊最有名气的二个孙子陆机、陆云都为司马颖效力,他奉命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司马乂,交战兵败。遭部将孟超诬陷谋反,被司马颖所杀,陆逊一脉遭到灭族。


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于永嘉之乱后,再关中称帝,受到张轨政权扶持。但当时西晋的贵族大多已经迁移到江南,北方残留的政治、军事力量已经不多,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司马邺死守长安,城中军民饿死半数以上,他才向刘聪投降。刘聪让司马邺为自己拿酒杯和马桶盖以羞辱西晋皇帝,最终司马邺亦不免为刘聪所杀,时年只有十八岁。


若非诸王多次内战将中原兵力消耗殆尽,又引大量胡人军团作为外援,本不至于有次大乱。最终这些贵族举家南迁,留下的只有坚强守护故土的志士与无力抵抗的百姓。


苏沉船

对于八王之乱的背景,主要因素就是晋朝吸取了曹魏的教训,为了拱卫皇权,司马家族的诸侯王权力很大。但是等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于是诸侯王和外戚纷纷参与夺权,使得帝国迅速走向崩溃。

下面简单列一下八王之乱的过程。说复杂了怕大家看的眼花。

第一阶段是外戚的表演。首先是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由司马炎老婆家族的外戚杨骏专权。但是晋惠帝的老婆贾南风野心勃勃,而杨骏是个废物。于是291年,皇后贾南风勾结楚王司马玮政变,杀杨骏,废杨太后(次年杀之)。这时候大权归德高望重的汝南王司马亮掌权。但司马亮是个无能的老好人,贾南风又嗾使楚王司马玮政变杀汝南王司马亮,再杀楚王司马玮灭口,独揽大权。

这一阶段,八王死了俩:司马亮和司马玮。主角其实是贾南风。此后贾南风掌权九年。

第二阶段是赵王的野心。300年皇后贾南风害皇太子司马遹。于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起兵诛杀贾后。但是赵王司马伦随后代替贾南风专权,妄图篡位。淮南王司马允起兵杀赵王,兵败身死。赵王司马伦掌权,加九锡。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己称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起兵杀赵王,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掌权。

这一阶段,贾氏退场,野心勃勃的司马伦昙花一现。注意,淮南王司马允并不被列为八王之一。八王还剩五个。

第三阶段是齐王和长沙王的悲剧。消灭了叛贼司马伦的四王又起内讧,302年,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齐王。长沙王司马乂杀齐王。303年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又起兵攻长沙王,围攻洛阳。304年,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内应,洛阳城破,长沙王司马乂被烧死。成都王司马颖自立为皇太弟,继续在邺城遥控朝政。

这一阶段,齐王和长沙王俩还算正面的人物退场,八王只剩仨野心家。

第四阶段是疯狂混战

首先是304年东海王起兵讨伐成都王,兵败逃回本国后,联合幽州王浚等再讨成都王,攻占邺城。成都王投奔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颙洗劫洛阳,劫持晋惠帝入长安,自掌大权,废成都王皇太弟之位。这一年李雄在成都称王,刘渊在并州称王,五胡时代揭开序幕。

305年,东海王司马越联合诸侯讨伐河间王司马颙。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攻入长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先后被杀。

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司马越成为胜利者。同年晋惠帝司马衷驾崩,晋怀帝司马炽继位。

但是这时候西晋也被多年战乱折腾得千疮百孔。就在这一年,成汉李雄称帝。308年,匈奴汉国刘渊称帝。此后数年,匈奴军队纵横北方。311年,司马越死,石勒歼灭晋中央军主力,刘聪攻占洛阳,晋怀帝被俘。313年,刘聪杀晋怀帝。司马邺于长安继位,即晋愍帝。316年,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巴山夜雨涮锅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晋发生的“八王之乱”对于中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次动乱导致了西晋亡国,还招致了严重的少数民族入侵,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那么,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的八王之乱是怎么样的过程?

八王之乱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贾南风专权,因为晋惠帝司马衷是出了名的白痴皇帝,所以大权旁落,都到了他老婆手里。这次叛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贾南风一手策划的,贾南风为了解决杨俊的专权,暗中命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南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可是贾南风又忌惮司马玮的势力,便给司马玮戴上一个罪名:伪造手诏。于是借此杀死了司马玮,自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


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这次动乱比第一次破坏更大。贾南风因为没有儿子,可是又不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于是她是陷害太子想要逼迫晋惠帝退位,并借此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一看到太子被打倒,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是为了自己政治基础的稳固,他们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他们一看到心腹大患死了,就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后面司马伦还废惠帝自立为帝。司马伦这样做,得罪了不少的司马家的王,于是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

但是司马冏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子的规矩,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其他藩王一看这是个机会,便也想争权。长沙王司马乂便起兵杀了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一看不乐意,被人捷足先登了,于是和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不过没打过,但是东海王司马越偷偷杀了司马乂。然后,司马越看司马颖做事专断,于是起兵打司马颖,第一次没打过,第二次打过了,后面司马越又跟司马颙打,司马颙败,司马颖最后也败,司马越最后获得了对朝廷的统治,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八王之乱对西晋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因为藩王的相互倾轧,使得西晋元气大伤,使得少数民族有机会趁虚而入,给北方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历史百家争鸣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王之乱里面的八王是哪八个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还有东海王司马越。

其中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囧是司马攸的儿子,司马昭的孙子,司马乂是司马炎的第六子,司马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子,司马颙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的孙子,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子,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

总的来说,司马炎的儿子三个,司马懿的儿子两个,司马懿的侄孙两个,司马昭的孙子一个,这八个人参与了这次的八王之乱。晋初的八王之乱与汉初的七王之乱是十分的相似,只是八王之乱成功了,而七王之乱失败了。

而这两次的原因在于分封制,大封诸侯王,而两个朝代之所以用分封制的原因不太一样,汉初用分封制是因为看到了秦朝的郡县制,而晋初用分封制是因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势力的崛起,对于朝廷的威胁。

那么八王的过程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大概来说一下,我们知道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是个智力略显不足的皇帝,而之前其实很多大臣建议司马炎传位给他的弟弟司马攸,而司马炎毕竟还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再加上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也比较聪明。

八王之乱是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一直到光熙元年,公元307年,前后是十六年,但是并非一直持续的,而是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元康元年的三月至六月,第二阶段是元康九年的299年至公元307年。

司马炎临终前是想当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的,但在杨太后的劝说下,改由杨骏单独辅政,这样晋朝的朝政大权就落入了杨骏之手,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手,让他们带兵入京,杀死杨骏,将杨太后贬为平民。

杨骏死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贾南风十分不满,她又以司马衷的名义让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与卫瓘,然后用了张华的计谋,杀死了司马玮,而这样,八王就没了司马玮与司马亮,朝政大权就落入了贾南风之手。

贾南风掌权八年,一直比较平静,一直到了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遹并非贾南风之子,而贾南风也没有为司马衷生儿子,她与司马遹的生母谢玖也不和,贾南风就让司马衷将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废黜。

赵王司马伦与孙秀劝说贾南风把太子给杀了,而司马伦反过头来以贾南风杀太子的理由,带兵将贾南风杀死。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司马伦废黜了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帝。

齐王司马囧就与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来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囧迎司马衷复位,司马囧被任命为大司马。翊军校尉李含矫诏让河间王司马颙除掉齐王司马囧。

司马囧就声称长沙王司马乂是内应,司马囧听说之后,就派将攻打司马乂,而司马囧反而被司马乂所杀,河间王司马颙心中不满,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司马乂,被司马乂大败,而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乂军疲惫,联合禁军,杀死了司马乂。

后来,司马越先是打败了司马颖,在公元307年,司马衷突然死亡,据说是被司马越给毒死的,司马越立司马衷的弟弟司马炽为晋怀帝,下诏书让司马颙到朝廷当司徒,司马颙相信了,最后被杀了,至此八王之乱结束,而司马越成为最后的嬴家。


历史简单说

魏晋开国有两个特别跳得最凶的马前卒。一个是曹丕帐前的华歆,威逼汉献帝。另一个是司马昭兄弟门下的贾充。贾充威逼曹家孤儿寡母特别来劲。这两个人历来为人不耻。华歆如何结局不提。单说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与司马家的八个兄弟的"乱整",就注定加速了晋王朝灭亡的步伐。

晋武帝临死前让司马亮与老丈人杨俊辅政于呆子太子司马衷。可杨俊为了专权,就篡诏而成杨俊一个人辅政。谁都晓得这件事,却不敢吭声。连司马亮都怕,回封国躲避是非去了。

司马衷晋惠帝的老婆贾南风刁钻残忍,野心不已。当然不能让大权旁落。她就找司马亮来合议除掉杨俊。司马亮不干,结果司马玮干上了。贾后,司马玮发动政变,杀了杨家满门及余党几千人。

贾南风把夫君放一边玩去。让司马亮做太宰,司马玮做卫将军。专朝政,争权势。司马玮不满无功而位太宰的司马亮。贾后利用这兄弟矛盾,扇风点火。司马玮乱刀割杀了司马亮。

贾后的专横引起司马伦及大臣不满。于是,司马伦,孙秀矫诏诛灭贾南风满门。司马伦逼惠帝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孙秀认为司马囧,司马颖,司马颙有势力危险,就怂恿司马伦整治三王。这三司马大怒,合兵一处攻打司马伦。司马伦战败,合家族灭,党羽尽除。惠帝复位。封囧为大司马,颖为大将军,颙为侍中。三王皆过上有权有势的好日子!

司马囧专权乱来。司马乂,司马颙就发兵包围司马囧的府第,杀了他全家。

后来,司马颙与司马颖一起攻打司马乂,这场战争打了几个月,死了几万人。这时,司马越出卖了司马乂,司马乂被张方活活烧死。

现在八王中还剩三个:司马越,司马颖,司马颙。而这三王都看不惯对方。于是又打。结果司马越打败司马颙,司马颖被王浚所杀。不久,司马越打杀司马颙。大权独揽在司马越手中,他毒死晋惠帝而立司马炽为帝。司马越不久病死。八王之中一个不剩了,还捎上晋惠帝,司马炽……

这场动乱自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到光熙元年(306年),长达十六年。两京为之一空,豺狼纵横,千里荒芜。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由此滋蔓开来。国家再次陷入动乱之中,五胡乱华开始了。





劉一千五

八王之乱,o(︶︿︶)o 唉,不堪回首啊!实在是想不明白,雄才伟略的晋武帝司马炎,怎么就把帝位传给了一个白痴,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场造成华夏沉沦的“八王之乱”

西晋是一个由士族控制的王朝,建国初期,司马炎广封同姓诸侯王,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比如可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等,已然国中之国。这还不够,后期,司马炎更给予他们极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使得诸侯王们既有自己的军队,有可管制地方官员,这为日后八王之乱买下祸根。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太子司马衷即位,其生性鲁顿,世人皆谓之白痴,如此之人,能把皇位坐稳了才怪。果不其然,他的皇后贾南风直接夺权,杀害杨骏,把持朝政。妖后贾南风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这时杨骏把持朝政,贾南风密约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让他们带兵进城,讨伐杨氏一族。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此后,贾南风因未能独揽大权而心怀怨恨,又密诏楚王杀汝南王及大臣卫瓘。然后又以楚王司马玮伪造诏书杀汝南王之罪,将楚王杀死。自此,贾南风彻底把控朝政。

八年之后,贾南风欲当皇太后,然而自己无子,便想杀死太子。于是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后给晋惠帝司马衷看,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这时候,赵王司马伦控制了禁军,就想等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这样就可以大权在握了。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趁机兵变,杀死贾南风,又废司马衷,自立为帝。但是,司马伦道德败坏,世人不满,于是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兵,击败司马伦,迎司马衷复位。

可惜,司马冏也是个憨货,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沉迷女色,政事荒废,于是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联合打败了司马冏,司马乂独揽大权。。。。但是,河间王又不满了,于是联合司马颖几十万大军攻打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夜里捕获司马乂,又举兵攻打司马颖。额。。。。实在不想写了,反正是十几个司马王族打来打去,这个死了那个蹦出来,使得西晋国力大衰,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

最后的最后,北方游牧民族趁此机会,大举南下,数十个民族,几十个政权相继在北方建立,中华历史来到了史无前例的黑暗——“五胡乱华”。


方山中人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建都于洛阳,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初年,为了壮大国力,朝廷实施了众多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从而使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但,司马炎在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后,认为要想保住自家的天下,必须恢复以往的分封制,于是他便把司马宗室中的二十七人分封为王并驻守各地。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这种分封驻守领地的方式,却并没有保住司马氏的江山,相反却引发了司马家族中的内斗。从291年开始,西晋历史就进入了一个皇室成员内部、中央与各诸侯王以及诸侯王之间争斗权力的空前动乱时期,前后竟长达十六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齐王司马冏、赵王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这些诸侯王,不仅拥有自己的封地,而且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诸侯王国中,一切文武官员皆由诸侯王任命。这些诸侯国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自由王国。在此形势下,晋朝内部渐渐形成了这些强大的割据势力。

晋惠帝天生智力不足,即位后,太尉杨骏独揽大权。但据传长相丑陋的皇太后贾南风却是个权欲熏心之人,为了清除异己,随之在宫中密谋政变,并最终杀死了杨骏及其党羽,死者数千。惠帝的母亲也被废除,后绝食而亡。杨骏被灭后,汝南王入朝辅佐政事。但楚王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位居高位,致使其与汝南王之间发生矛盾,如此以来贾后又使用奸计除掉了两人。此后又有其他诸侯王加入到争夺权力的游戏之中。

“八王之乱”对西晋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是使得二十多万人命丧战乱中。最终,西晋被匈奴人刘渊所灭。


文史志

说几点大家比较含糊的吧。

第一,八王之乱,并不是同时乱,前期基本是死了一个起来一个,最后三个才是同时混战。

第二,史书上把这八个王爷同时写进一个列传里,所以叫八王之乱,其实还有两个王爷也有参与,只不过没有独掌大权或者并非死于非命,所以没有被列进来。

第三,八王并非都是乱臣贼子,有好几个王爷为人也好,声誉也好,都是相当不错的,比如第一个司马亮,是司马懿的四儿子,就是个德高望重的老王爷,只是封赏过滥并无大过。齐王是司马炎的侄子,为人也是不错的,就是私下比较重,其实也无大过,就是毒死惠帝的东海王司马越,其实声望和能力也是不错的。当然也有很烂的,比如司马懿的九儿子赵王,那真是典型的乱臣贼子。

第四,八王之乱并非集中发生在一个时期,从头到尾前后十六年,中间大概十年左右是贾南风掌权,没这些王爷什么事。当然,贾南风也没有史书描写的那么不屑。

第五,很多人认为是八王之乱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当然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并不是绝对原因,根本原因有两个,主要是小冰期,北方少数民族不得不南下求生,是生活所迫。另一个原因就是铁器广泛使用和马镫的发明,少数民族的骑兵尤其是弓箭手机动性发挥出来威力,从此汉人就很难打得过北方游牧民族,就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重生恐怕也挡不住五胡乱华。

第六,从历史长远角度发展的看,五胡乱华未必是坏事,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活力,否则是不可能有后来的大唐盛世的,其实今天的你我身上都有胡人的影子,比如我们穿的裤子靴子,睡的床坐的马扎,说的普通话都是来自胡人,自两晋之后中原已经没有纯种的汉人了,今天的汉族和古代的汉人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