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守大城必野战的说法?

MiSS文

放在古代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战争年代,“守大城必野战”是个重要的军事常识:

比起可以据城死守的小城市来,防守大型城市的难度,其实要大得多。只靠据城死守?基本不可能守住。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守城战斗时的机动性问题。

在城市攻防战里,“攻城难”是个共识,但放在大城市防御上,“守城难”才更严峻。

古代的大城市,特别是中国古代,类似汉唐长安,宋代汴京临安,明代南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城池的规模都极其庞大。比如“靖康之耻”前的北宋都城汴京,其外城的周长就超过八十里,四面有“通津门”“水东门”“西水门”“通天门”“景阳门”“顺天门”等各个要地。哪怕城里兵力雄厚,分布在这漫长的战线上,每个要地都要重兵拒守,兵力捉襟见肘,就是常见现象。

而且一旦战斗打响,哪怕城池里有足够的机动兵力,随着战局的持续,城池各个要地遭到攻击,调兵增援的速度,也很容易就跟不上。稍微晚一步,就是城门洞开的惨状。

放在明朝“土木堡惨案”后的北京保卫战上,这机动力问题,显然更抓狂:明代都城北京的外城,有“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九门,今天这都是景点标识,当年都是城防要地,处处都要有重兵,哪怕手里有二十万大军,分摊一下,每个城门也不过两万来人

,面对十万人规模的瓦剌骑兵冲锋,只要有一处要地出问题,就是全线的土崩瓦解。

倘若遇到用兵高手,攻城时虚虚实实,先故意以疑兵佯攻,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向城池的薄弱环节发动迅烈打击。抢在城内机动部队到来前击破防线,这城高池深的“大城”,兵力再雄厚也没得救。类似的用兵妙笔,在中国历代战争史上,都是非常多。

但比这个战术机动问题更严重的,就是城市的管理问题。

首先是后勤保障问题,类似长安汴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即使不算驻军,百姓人口也多达近百万甚至上百万。一旦遭遇敌军重围,每天的粮食消耗,就是天文数字。倘若战事旷日持久,再多的粮仓,都要被吃得底朝天。只要吃到粮草断绝,再大的城市,也要不攻自破。

而且比起小城市来,大城市的管理,同样也是麻烦事。外有强敌围困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心极易浮动。上百万的人口,成员更是鱼龙混杂,各种奸细破坏等麻烦事,几乎全在蠢蠢欲动。只此一样,就要花费大量兵力弹压。而倘若守城者毫无管理经验,重兵压力下的城池,也很有可能动乱频发,窝里反绝非玩笑话。

最典型的,就是“靖康之耻”前,汴京军民的守城战斗。在金军的持续打击下,汴京城内竟也谣言四起。战功卓著的辛永宗将军,更被谣传为“金军奸细”。以至于辛将军正在城头浴血杀敌时,哗变的汴京军民就冲上来把辛将军乱刀杀死。危急形势下,汴京官民更是病急乱投医,迷信起骗子郭京的神兵。听任郭京坑蒙拐骗一大笔钱后,大模大样带着神兵出战,却是一出城就开溜。把门户洞开的汴京城扔给了金人。靖康之耻,就此上演。

以这个意义说,北宋的灭亡,不止是来自皇帝的昏庸。更来自大难临头时,北宋汴京城的官民们,那近乎荒唐的混乱应对。

了解了这个严重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百年后的北京保卫战打响前,以于谦为首的明朝文武团队,首先以强力的手段处置城中奸细,严打各种谣言。然后硬是在瓦剌游骑的侵扰压力下,坚持命各路军队,把北京城外的粮食抢运入京。坚决的手段,就因“守大城”的残酷难度。

最重要的是,正是明白“守大城”的最严峻困难,哪怕迎着满朝文武的反对声,当时的大英雄于谦,依然坚持将二十万守城部队部署在城外,
宁可放弃“城高池深”的优势,也要以硬碰硬的方式,在北京城外的野战里,重创瓦剌的精锐力量。并最终杀得号称要光复元朝的瓦剌,在遭受巨大损失后惨败而逃。这场生动诠释“守大城必野战”道理的胜利,见证了慷慨担当的于谦,乃至当时大明王朝,面对灾难时的大智大勇。

如此大智大勇,之前汴京城里抹眼泪的宋钦宗以及满朝文武们,哪怕稍微多一点。北宋王朝,都还有救。


我们爱历史

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攻城为下,攻战次之,攻心为上。

这是对于进攻一方而言的,在古代历史上,从城下向城上进攻,是需要仰视的。就算能攻得下来,伤亡的代价会非常惨重。

因此对于攻城而言,最好的办法是把敌人的主力从城里吸引出来,在城下来一场野战,把对方消灭。

当然,最高级的方法,就是攻心战。利用离间计让敌人内部出问题,自相残杀,从而为我方利用。利用高压态势,让对方内部人心惶惶,丧失战斗力。

更高级的一种攻心战,是让敌人觉得生无可恋,产生恐惧心理,只想逃跑。我方在围城时围三缺一,放开一个口子,让对方逃跑。然后我军趁乱掩杀,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对于守城一方来说应该怎么打?

踢足球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单纯摆大巴去防守,是很难守得住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对于守城的一方来说,进攻只是防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敌人敢来进攻,说明他们在兵力和战斗力方面是有优势的,和敌人硬拼,就是找死。

最合理的办法是,依托有利地形,在城外派出两支精兵进行驻扎,和城内的军队形成品字形结构。保证进可攻,退可守,不管是攻防都不会太被动。

上边一部分讲到战略之后,下边我们来谈论一下战术。

为什么要在城下和对方野战?

第一就是拖住时间。把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以空间换时间。适当的在城外和敌人进行野战,就可以防止敌人来攻城。和敌人打了几天后,在把城外的士兵撤回城内,再让敌军开始攻城。这就让敌人攻城的时间推迟了一段时间,敌人就有可能因为粮草不济被迫撤退。

第二敢于和敌人在城下决战,可以提升我方的士气,大大震慑敌军进攻的嚣张气焰。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就是说士气非常重要,一开始进攻不顺就会让进攻的势头大大减弱。把我方的精兵派到城下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很容易提升我方的士气和守城的决心,让敌人感到有几分气馁。

最后一点,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只要能够拖住敌人进攻的步伐,敌我双方内部的形势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要么是我方发生内乱,要么是敌方发生内乱,都是大概率事件。看谁能坚持到不发生内乱的前一天,对方先乱了就是胜利。所以我们经常说,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新知传习阁

守大城必野战是由大城本身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

大城不同于小要塞,是一个地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就要求其必须建立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逼仄之地是形不成大城的。而交通、水源、农业条件等有利于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在战时就会成为城市难以防守的原因。交通方便意味着大城很难依托天险进行防守,一旦困守城内,外面的便利交通就成为敌人往来调兵和保障后勤的有利因素了,而本方却只能依托城内的屯粮,属于纯消耗。水源和农业的作用是一样的,守军退回城市,这些条件就为敌军所有。地理要素对城市的作用在战时和平时是不一样的,对于战时的攻守双方,起作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其二,大城市虽然有城墙高大的优势,但城垣绵长也是必然伴随出现的现象。北京城二环路大概就是以前明清北京城墙的范围,几十公里长,如果单纯依靠城墙防守,一米一个人,都需要几万人,而且还没有后备队。这样的防御,对手如果集中几千人从一个点集中突破,防守者调兵都来不及。要是对手是骑兵,那就更危险了。

这就是为什么于谦防守北京时要在九门外都列对和也先野战的原因。也先骑兵机动快,一旦有一处城墙被突破,比如广渠门被突破,防守安定门和德胜门的部队根本来不及救援。而把部队分别拉出城,和敌军野战,至少能保证有时间向关键地段投入预备队。

当然,大城市的野战并不是纯粹的野战,守军依托城垣上的远射兵器和敌人野战,优势会明显些。 如果是守卫要塞,比如敦煌附近的瓜州城,或者兴城的宁远,城垣不大,兵力不多,再出去和敌人野战,必要性就不大了。


叶海林

据说唐长安城外郭全长约70余里,如果题主带领一万人来防守,全部人员两班倒守城。每次5000人上城墙,另5000人休息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城墙上的每个人必须看守7米长的防御距离。

而事实上要想长期守城,二班倒是不行的,最好必须三班以上,而且也不能光把人放在城墙上,城门必须留人,还必须有大量后备人员在城内运输粮食和物质,抢救伤员搬运尸体。像这么大的城市,还必须留出多支预备队随时支援,甚至还需要在城中四处巡逻防止城内有人闹事等等。

所以很明显,一万人守大城明显不够,与其到处都人手不够,不如把军队拉出去在野战时打一仗,哪怕输了也可以逃走,不至于全军都留在城里等死。

另外一个原因是:像长安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城,由于有大量居民存在,非常依赖附近农村为其提供粮食,燃料,清洁用水,城内的垃圾也需要每天送出来。这种大城市一旦被封锁,甚至根本用不着攻城,只需要等待这种大城内部就会出现大量的骚动甚至内斗。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易守难攻之地,多是像钓鱼城,襄樊,或者山海关这样的纯军事要塞,而非北京,西安这样看起来非常宏大壮阔的大城。


红枫历史观

在热兵器时代,武器的先进与否决定了胜负的关键,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同等人数的战役,更讲究战法和谋略,因此,还常常创造了诸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的战役。

除了这些战例外,还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代表中国古代先进军事思想的著作。虽然史论纵横读的只是一部分,也不是深度的军事爱好迷,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这种思想都是在过往客观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得出的规律。

但是,我更认为在一般规律上,更应该注重相机抉择的思想,同一个地区发生的不同时期的战役,结果都是不同的,有个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意思就是,河流每时每秒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古代守大城必野战的说法,应该是对古代战役长时间的战役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战役都要这样做,而是有一定的条件。

通常来说,古代的大城,就是大都市,因为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因此城市在防御上可能存在差错,而且因为城市人口众多,一旦被包围,粮草很难供应,城市的物资都是通过外来补给完成的。

一旦城市被包围,城市很可能断水断粮从而发生兵变。

这样,城市里面大量的士兵想要出城,反而是反包围的行动,几个城门本来就狭义,大量士兵根本出不去,城门这个东西,对城里面的人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外面的人来说同样是这样的。

另外一方面,将攻防战放在大城上,会造成平民的伤亡和城市建设的毁坏,这些也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守城部队多于攻城部队,这样其实是可以在其攻城之前,双方进行野战是可以的,而且史论纵横认为,双方来一次大的搏杀,对攻城和守城一方都能够减轻不少兵员,这样打败后再回城坚守,反而供养的压力比较少了。

当然,为什么史论纵横说必须相机抉择,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呢?你守城的连一万人都不够,人家来了三五万,那还野战个毛啊!在城里一蹲就完了。


史论纵横

感觉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了。

在某些条件下,在某些时期,其实完全可以依托城墙本身以及合理的战法,进行有效防御,挫败敌人的进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保卫战。

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五六万大军,带着马步车牌勾梯进攻宁远。袁崇焕、满桂、左辅等人率领不到两万将士,坚壁清野,西洋大炮也被安放到城墙之上。

这是一次完全没有野战的大城攻防战,没有外部援军,守军方面的战术很简单,就是完全的防守,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出击,甚至自己用土把城门从里面完全塞住了。

攻城战最激烈的时候,八旗军突破了明军的炮火,把一种穴城的楯车运到城墙下,并派人用斧头砍挖城墙,砍出多处大洞。城上守军使用火攻,将砍洞的八旗军烧死。

战斗当中,明军也派出一些勇士缒下城墙,把八旗军的战车烧毁。但这属于守城战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野战。

宁远之战,明军以少胜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成功击退八旗军的猛攻,除了觉华岛上损失惨重,整个城防战胜得非常漂亮。

这说明,只要战术得当,纯粹依托城墙的城市防御战是可行的。

与宁远之战相对应的另一个典型是崇祯二年冬天的北京保卫战。

皇太极率领八旗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突破长城防线,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率领祖大寿的关宁将士入援北京,加上大同总兵官满桂等部援军,在德胜门、广渠门等处与八旗军激战。

实际上,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长途奔袭北京,不可能携带任何攻城的重装备,而北京城防异常坚固,城高壕深,即使没有外部援军,皇太极既不能形成完全的包围之势,也无法强攻拿下北京。

一个证据就是,当袁崇焕被捕入狱之后,祖大寿率领关宁军东奔山海关。在朝廷的催促之下,满桂移营永定门外,在这里与八旗军激战,最后满桂战死,黑云龙、麻登云等人被俘。

此时,北京城外基本没有了援军,按理说,皇太极应该放心攻打北京城了。但是他并没有,而是转往他处抢掠。因为他很清楚,当年带着重装备的八旗军没有打下小小的宁远,现在他更没有能力打下坚固的北京城。而且他孤军深入,随时要顾及自己的退路。

这个例子中,满桂的牺牲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袁崇焕和满桂在北京城下的苦战,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军事意义不大。

另一个例子是崇祯十五年春天的开封第二次保卫战。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开封守军完全依托城墙,击退李自成的多次进攻,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于左

为什么守大城必有野战?必须要了解‘守江必守淮’和“守险不守郫”的道理,才会知道古代守城有多难。

假如南北方军事对峙,南方军主力必不沿长江南岸布防,而是将机动部队布置至淮河(最远)一线,将长江至淮河之间广阔空间作为战场,争夺战略主动权。在此地带南方军可以选择进攻、守城、骚扰,在敌军主力来攻时(失利)退守长江北岸,得到战略据点、长江水军的配合:水军掩护或乘船转移,水军可以上岸、偷袭或者劫对方粮道。江淮间水网密布,没有水军支持很难取胜,而北方军要在此地建造训练水军施展不开,加上北方军南下必须绕开雨季和酷暑,在江淮作战实在痛苦不堪。


“守江必守淮”是绝不丢失战场主动权,利用江淮特有地形、气候和长江的屏障优势,灵活机动的主动防御。守江的底线在于坚守襄阳、安庆、合肥等城(相当于攻城战的城门),是南方军据点和出发阵地,失去了就失去战略主动,变成死守长江南。元军克襄阳则亡宋、太平军失安庆则灭亡,国军在徐州蚌埠不能果断南撤,损失全部野战主力,再想划江而治成功可能性为零,都证实了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同样在大城市争夺战中,如北京西安济南这种战略要地,守军(动员平民参战)往往在10万以上,低于这个量级还是弃城吧。在守城战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内,这叫被动死守、守死,守军主力需驻扎在城外,甚至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与城市互为犄角,即使来了援军,也是作为机动力量驻扎城外。城下守军以壕沟、木栅等作为防线,任务是防止敌军靠近城门和城墙,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


明以前城墙都是泥墙,根本无法阻挡大军。

在这种战法下,攻方被层层阻击,往往付出很大的伤亡,同时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攻击方向,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弥补薄弱防御阵地,失利时可退回城内休整,更要命的是城墙外守军是能在攻方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反击、夜袭的(守方能从城内追击敌军极少发生,等列队出城敌人早没影了),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与“守江必守淮“是同个道理,电影《圣女贞德》、《特洛伊》就体现了这种战法,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所以古代守大城必有野战,证实了积极防御是最有效,守方仍拥有一定的战场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攻方往往不能迅速达到战役目的,只能选择撤军或长期对峙消耗。假如攻方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爬墙头的时候,那是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烟酒阁大学士

并不是说守城必须要野战。原理说到底也很简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要说大城,就以唐长安为例: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如果用一万人来守,这是什么概念呢?满打满算平均每一米只有0.27个人;这一万人要分成三班吧,这样一来,每一米就只有0.09个人。换句话说,10米才只有1个人看着?这还守个毛啊!别人早就爬进来了!

爬进来以后会有什么后果呢?你的一万人都分散在各处城墙,每10米一个人;其他人在休息。于是还没有等你集结起来,就已经被各个击破了。换句话说,长安这样的大城,一万人根本没有办法守。除非大规模动员居民,组成民兵。有30万的人力,分成三班,于是同时有10万人守城墙,一米有3个人左右。那差不多了。

如果需要30万有生力量,每天的粮食消耗是空前的。又因为大军逼近,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城内数十万人同心协力,更是困难。这种情况下,大城很多时候很难据守。

这样的话,如果我方只有一万人,敌人五万人逼近我方大城,该怎么办呢?

一种方案是放弃外城,内城就小很多了。侯景之乱的时候,东魏大将侯景带着几千号人渡江,逼近建康,建康这边已经乱作一团了,加上还有想要混水摸鱼的,索性就打开建康城门,侯景就进城了。这时候可以怎么办呢?只能据守建康的台城,也就是城最中心拱卫皇城的部分。这样还能坚守一些时日。中晚唐开始,各地兴建起很多牙城,是城内真正的城防部分。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大城里还有一座堡垒,有很多箭塔,就安全多了。但这样一来,无疑就是放弃整个外城,成本也非常高。

另一种方案是据守战略要地。比如刘裕北伐,进攻当时的南燕。南燕的主要地区在今天的山东,刘裕从淮河一线北上,关键就在大岘山(今山东沂山)一线。所以南燕的公孙五楼就建议说,我们可以“凭据大岘山之险,使晋军不能深入”。然后呢,“坚壁清野”、“断晋粮道”,这样一来,刘裕只能撤退。这时再乘胜追击,就可以取得全胜了。但是南燕的慕容超觉得自己很厉害,没有及时做准备,他还没反应过来,刘裕已经突破大岘山,此时已经无险可守。很快也就兵败灭亡了。

再比如,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的大军很快突破河北,占领洛阳。这个时候就要西进长安了。所以唐军就要坚守潼关一线。为什么呢?因为潼关是进入关中的要道,如果这里没有打通,即使小股部队绕过去了,不能确保粮食补给,也只能被各个击破。但是如果只在潼关一线对峙,那就意味着潼关以东就要彻底沦为敌占区。唐廷非常着急,觉得自己在潼关已经积累一些兵马了,就像快速出击。出去打一打,就输掉了。潼关一丢,长安也就没有办法据守了。


在野武將

打大城必野战其实指的不是守城方,而是攻城方。即,没有在野战中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那么这座城池就很难攻克下来。历史上攻城无功而返的案例多得是,比如,巅峰蒙古帝国,进攻了襄阳城四十几年都攻不下来。最后是因为西路军破了宜昌,才合围攻破襄阳城的。

古代兵器特简陋,只有云梯,抛石车,撞门木槌,弓箭等,这意味着攻城士兵要爬上墙头就十分困难了,期间各种石头滚木掉下来就会砸死很多人,爬上墙后还得跟人拼杀。一般来说,如果到迫不得已必须攻城的那一步不会去选择攻城,而是围城,将其包围起来断粮断水,可是这就需要很多兵力了。

古代打仗基本上都是得十倍以上兵力才能实现完全包围,而攻击大城市根本办不到,比如,李信进攻燕国,五万军队都包围不了蓟城,只能堵着两门攻城。

要想进攻大城,必须要野战!通过堵着四个门围而不打的方式逼守军出城迎战。堵着四门意味着城里人没有水,没有粮食。守军必须至少打开一个方向,这是城里获得补给的通道。比如,蒙古攻襄阳城难破的原因是襄阳一路靠水,只能三面包围攻城,根本堵不死。


优己

从战术上来说,一般边境地带小城面临大军压境,都会烧尽粮草,向后方更大的城池撤退。大城池城墙工事更加高大完备,易于防守。但如果进攻方粮草后勤准备充足,一般以围困为主,围城打援!因为守方一旦人员过多,城内后勤保障不易维持长久。一旦粮草断供,人心惶惶,守军必败!因此,守军一旦集结完毕,都会拉开阵势,与进攻方搏杀!攻守双方都有撤退的心理暗示,守军更加多一些,毕竟进城最安全!此时将领布局非常重要!意志力也一定要坚强!从战略上来说,古代城池在关隘和江边渡口这些战略要地,一般会建成规模城池!长江流域的襄阳市、武昌、南昌、安庆,芜湖及南京等!这里基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几乎牵扯到国家兴亡。所以发生重大野战战役几率非常大!只要双方国力相当!最著名的战役就是宋末元初的襄阳攻守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