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美团接力小米,独角兽为什么扎堆赴港上市?

看点│美团接力小米,独角兽为什么扎堆赴港上市?

随着小米、美团点评(下称“美团”)、斗鱼、腾讯音乐、映客、猎聘、创梦天地、同程艺龙等一批明星公司即将IPO,港股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

看点│美团接力小米,独角兽为什么扎堆赴港上市?

1

多线作战,美团护城河何在

王兴在创业十多年后终于叩响了港交所的大门,但是市场依旧有很多疑问声。最集中的一个疑问是,四面出击的美团到底有多大的护城河?

外卖行业的格局还未完全稳定,今年4月,美团又迫不及待跨界进入了打车市场,大手笔收购了摩拜单车。做打车、收摩拜让美团成功跻身出行市场不可忽略的一极,但这个位置也的确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目前,美团除了外卖和到店业务外(团购),还涵盖酒店、旅游、打车、票务、短租、美业、家政、共享充电宝、生鲜电商等各个方面。

美团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是,2017年,美团交易额达人民币3570亿元,营收339亿元,拥有3.1亿年度交易用户数。

自2015年至2016年,美团交易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从10.4笔提升至12.9笔,2017年这一数值高达18.8笔,交易笔数三年增长超80%。其中,按交易次数排名前10%的头部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达到了98笔。而美团平台的在线合作商户从2015年的约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约550万,其中2017年活跃商家达440万。

由于业务线足够多元化,美团从团购到外卖,再到酒旅、打车等不同领域都受到诸多挑战。因此,市场普遍的观点是,这都是“烧钱”打下来的江山。

招股书显示,2017年美团净亏损达到190亿元。不过,这190亿的亏损是包含了“优先股公允价值”的调整前数字。如果按照调整后的数据,2017年美团经调整后净亏损为29亿元。

如果按照经调整亏损净额计算,美团的调整后净利润已经从2015年的-59亿元收窄至2016年的-54亿元,而2017年进一步收窄至-29亿元。

本次公布的招股书还披露了美团现在手上到底有多少弹药。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4亿元,短期理财258亿元。这意味着,到去年年底,美团账面上还有接近452亿元(约7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如果按照2017年调整后28亿元的亏损额度,美团点评对于资金问题应该不用担心。但是如果考虑到打车业务的烧钱速度,目前美团对于资金还有挺大的渴求。

而且,美团似乎也不打算放弃当下积极的竞争策略。上述招股书中,美团表示:“我们历史上产生了较大亏损,未来可能会继续产生较大亏损”。对于募资的用途,美团称,将用于技术研发、新服务和产品、选择性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团如今还有着鲜明的外卖公司标签,但是在王兴的规划中,公司的未来是服务电商平台,美团的假想敌是亚马逊。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推算,中国中产阶层成年人口数量是2.04亿人,这一用户规模有着巨大的服务需求,包括旅行、出行等。

看点│美团接力小米,独角兽为什么扎堆赴港上市?

2

港交所改革带来上市新窗口

相较美国,中国投资者更了解中国企业以及上市和退出机制,同时A股要满足三年盈利要求,排队时间比较久,一些新经济公司很难满足要求,同股不同权上市制度的调整,让独角兽纷纷赴港上市。

香港将上市制度改革瞄向“新经济”,从今年4月30日起,港交所上市新规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港申请上市。这让不少独角兽公司跃跃欲试,尤其允许“创新型”公司采取双重股权结构,为小米、美团、蚂蚁金服这类公司赴港上市扫清了障碍,给互联网科技企业打开了上市新窗口。

以小米、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成长壮大扩展规模的过程中往往依赖资本的不断输血加持,多轮融资过程中创始人的股权不可避免会被稀释,一股一票机制很可能让创始团队在上市后逐渐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

在因同股不同权问题错失阿里巴巴这个巨无霸之后,港股一直缺乏科技股。港交所数据显示,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该比例分别为60%、47%和14%。

此外美国证监会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透明、严格,财务报告分季度披露,而在香港则压力更小,这也成为科技公司纷纷赴港上市的原因。

看点│美团接力小米,独角兽为什么扎堆赴港上市?

3

平台和投资方急于收割红利

伴随今年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银行配资收紧,一级市场的募资遇到困难,创业者的融资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尤其是估值较高的中晚期项目将面临估值调整,这也成为独角兽扎堆IPO的重要原因。

对于小米、美团这些巨型独角兽而言,融资和估值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例如美团上一轮融资已经达到40亿美元金额,估值高达300亿美元。蚂蚁金服去年的估值已经高达6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体量已经很难从一级市场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另外,不少独角兽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未大规模盈利,而新业务又处于烧钱之中,需要正向的现金流支撑,二级市场成为最佳选择。

直播和视频行业则是典型代表。行业竞争进入红海,马太效应越发显著,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平台和投资方也想要尽快收割红利。

例如在直播行业,除了打赏和广告之外,各大直播平台也开始探索直播+,即进行直播与垂直行业的整合,比如和教育、旅游的结合,来丰富自己的变现能力。原本专注于泛娱乐领域的花椒开始发力游戏板块,而一直强于游戏业务的斗鱼则在丰富自己的综艺内容。

各大直播平台之间的边界变得越发模糊,综合性大平台竞争下,唯有在资金、技术层面获得巨头或者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才能最终胜出,上市也许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对于VC、PE而言,港股上市周期短,锁定期只有半年时间,并且过了锁定期之后减持没有任何限制。而在香港上市有一套明确规范的程序,加之监管机构独立透明、高效,公司一般在6~12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上市过程。这就意味着投资人和企业能更好地把控上市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