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行業背景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行業痛點:



2、中介平臺強勢干預,創作原動力不足:


由於平臺掌握流量,在內容推薦上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導致分配比例不均衡,壓縮創作利潤空間。另外,隨著個性化、特殊化文化傳播的影響,小眾審美趨勢明顯,限制了新內容產生,創作原動力明顯不足。


3、劣幣驅逐良幣,優質內容成本高:


隨著自媒體的爆發式增長,雖然在傳播方面大幅提高,但在原始信息上很難追溯,加之“標題黨”等形式的誕生,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很難辨別,創作和挖掘優質成本持續上升。

行業發展趨勢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主要是基於智能合約形成交易規則,其交易標的是內容作品的未來收益,說直接點,就是投資人投資創作產品的未來,並以此搭建出來的平臺。


3、內容社群


其核心就是鼓勵內容創作者更多產出優質內容,或者是鼓勵用戶挖掘優質內容,並以此獲得報酬的社交群體,只不過這個報酬是以Token付費的。


總的來說,雖然行業內依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從整個趨勢上看,行業依舊保持著良好的上升態勢。

OK,說完行業的基本概況後,我們再來具體討論STEEM項目。

其創始人是圈內頗負盛名的BM(DanielLarimer),其先後創建了BTS、Steemit、EOS,主要採用石墨烯區塊鏈底層,極大的提升了區塊鏈公有鏈的吞吐量和交易性能。

從市值及價格上看,在31個內容板塊項目中STEEM市值最高,達到6.12億美元,在總市場中,市值排名在30位左右。其價格表現發行初期波動幅度不大,2018年年初達到峰值,近期表現出回落調整行情,成交量上多配合行情走勢。


STEEM代幣體系——STEEM / Steem Power / SteemDollar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從設計上看,Steem設計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三幣機制,分別是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他們有不同的用途,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其中STEEM是三個幣的核心,而另外兩個則是他的衍生品,STEEM和Steem Dollar可在交易所交易,而Steem Power不行。


三種不同的代幣:




也就是說,Steem Power是整個平臺的用戶最核心需要積累的數值,Steem平臺就是歸這些人擁有的。另外Steem Power既然是鎖倉,當然就是不可以交易,不可以轉讓的。


3、Steem Dollar,定位則是一種債券。平臺很多時候給獎勵不發STEEM,而是發Steem Dollar,然後承諾1個SteemDollar永遠可以轉換為1美金的STEEM。而且Steem Dollar也可以當作用戶避險的工具,去市場上把Steem交易成Steem Dollar,就可以獲得一種對美元的保值。以後STEEM即使再怎麼跌,和我都沒關係了。


介紹完三種不同幣種,我們再來看看STEEM幣的分配機制及增發機制:


分配機制:在STEEM區塊鏈中,每3秒中會生成一個區塊,並且釋放一定數量的STEEM。其中75%-激勵池,15%-SteemPower持有者,10%-見證人,其中見證人也就是比特幣中的礦工。

增發機制: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具體意思:從2016年發行開始起,至當年12月,按照年化100%的增發速率,也就是一年增發一倍Steem的速度,一共做了16次硬分叉(硬分叉可以簡單理解成系統升級),隨後降低到年化9.5%的增發速率,然後不斷降低,每年降0.5%,直到降低到0.95%結束,總共時間應該在20年左右。

上面解釋這麼多,主要是想闡述其運行機制:

1、沒人買單的經濟


2、人人受益、賬單均攤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BM認為,用戶創造的整體價值大於單個價值的疊加。具體而言,就是將內容創作與互動關聯起來,就會產生價值,尤其是把好的內容挖掘出來被整個平臺的人看到,並且通過討論深化內容思想。


3、自由互動,成本為零

雖然從運行機制上,STEEM已經顯示其強大的創新理念。但是,從經濟學角度,或者說交易體系中,卻又很難解釋的通,因為不論是股權(SP或Steem),還是債權(SBD),投資人或者是購買人都是需要有預期回報的,但由於Token沒有消耗,加之不斷增發,如果投資人被獎勵的token增長率並不能超過每年增發比率的話,你手中所持有的STEEM實質上是在貶值的,與投資理念是相背離的。


另外整個交易體系成員構成上看,有投資者,有勞動者,但並沒有看到真正的消費者,價值流動並不是完整的。怎麼說?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第一,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購買三種代幣Steem、SP、或是SBD,都是在直接或間接的投資Steem社區,以期望獲得回報,這部分人本質上來講,

都是投資人,投入資本,期望獲得回報。



第三,Witness和其他在此生態裡面的服務者,也是付出資源、時間和精力,換取回報,其實也是勞動者


綜上來看,核心問題出現了,整個體系中並沒有消費者,沒有購買服務或產品的人。怎麼解釋?


1、在STEEM系統中,勞動者獲得的獎勵以及投資人獲得的回報最終都是美元,其來源都是投資人投資的美元流入。但作為勞動者投入更多的是時間、精力和資源,如果想要維持整個生態正常運作,必然需要源源不斷的新投資進來才能平衡。


2、從購買意願上看,雖然購入STEEM可能未必是投資者,也有可能是想獲得STEEM社區中相關權利,是個消費行為。但遺憾的是,大多數龐氏騙局也有同樣的特徵,它一定會用一個消費形式來掩蓋其投資的實質,尤其是消費只佔有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可能改變其問題的本質。


3、另外,從勞動者貢獻對系統的價值來看,畢竟社區中有這麼多好的文章,這麼多人認可,這就是系統的價值啊。同時購買或持有SP、Steem、SBD的人,就是在為這些產生的內容付費啊。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如此,但是根據STEEM白皮書來看,持有SBD的人,是持有債券(convertible note),期待獲得利息。而持有SP的人,是類似於持有股權(share),期待獲得股權的增值和股息。從本質上看,STEEM、SP、SBD都是投資行為,而不是消費行為。

舉個簡單例子,就像一家公司通過融資募集了一大筆錢,僱了很多作者專職到公司寫文章,而且設計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激勵機制,寫的越好的文章作者得到的獎金越多,而且公司的股票也公開上市了,每個買了公司股票的人都可以來對這些文章進行評價,而且持有股票多的人評價的權重更重,保證了評價的嚴肅性。

這套機制是如此完美,以至於作者們都全力以赴寫出好文章,公司產生了非常多的好文章,社會反響很好,也導致了公司的股票價格不斷上漲,公司也通過股票增發很容易不斷獲得新的融資,來支付僱傭的員工薪酬和獎金。

但是注意,這家公司是沒有收入的,並沒有用戶再為這些文章買單,一個沒有營收的公司,即使機制再怎麼先進,都改變其必然沒落的結果。而STEEM和這家公司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於內容貢獻者沒有被全職僱傭而已,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然,分析STEEM更多的是其問題的思考,並不是因為它比別的項目差,尤其是平臺設計、內容、流量、市場佔有率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因為其上線這麼久,但仍有大量項目依舊停留在空氣中,讓人不經產生疑問而已。



歡迎掃一掃,加入脫殼經濟官方交流群


STEEMI:“三幣機制=龐氏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