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1、明鏡高懸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傳說,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個性大,心臟跳動也異於常人。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個性大,誰的心臟跳得個性,就殺掉誰。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之後,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

2、約法三章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秦末,沛公(即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咸陽,他本來只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裡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張良極力勸說,講明秦王即因荒淫無道而亡,若劉邦進宮作樂,就會重蹈秦王覆轍,早晚以失敗告終。劉邦這才覺悟過來,他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說:“父老忍受秦嚴厲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諸侯及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誰即稱王。此刻,我同父老們約定三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輕重治罪;秦國的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了。”此約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此刻,凡事先講定規則,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時,人們常用成語“約法三章”概括。

3、背水一戰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透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鱉(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能夠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明白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陳餘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4、四面楚歌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項羽和劉邦原先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之後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就應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最後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十分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5、一敗塗地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必須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推薦說:“你是秦朝縣令,此刻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但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向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6、項莊舞劍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項羽的大軍進駐鴻(hóng)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後,有人暗中向項羽報告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為消除誤會,在謀士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當面向項羽謝罪。項羽聽他說得真誠坦率,表示不再懷疑,並設宴款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項伯等也一齊參加。

范增早就主張殺掉劉邦,免得留下後患。席間,他屢次向項羽暗示殺劉邦,但項羽不予答理。於是他離席,把項羽的堂兄項莊叫來說:“大王心慈手軟,你進去敬酒,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殺了沛公。”

項莊入內敬酒,完畢後對項羽說:“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項羽表示同意,於是項莊拔出劍在席前起舞,項伯看出苗頭不對,便拔劍與項莊對舞,並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離席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他此刻狀況如何。張良說:“此刻狀況十分危急。此刻項莊表面上是舞劍助興,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殺掉沛公!”

樊噲激動地說,既然如此,由他進去與他們拚命。他強行進入營帳,怒視項羽,頭髮直豎,眼眶睜得像綻開似的。項羽賜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後,面不改色地指責項羽聽信讒(chán)言,企圖殺掉有功之臣。過了一會兒,劉邦藉機入廁,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成語“項莊舞劍”常與“意在沛公”連用,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7、胯下之辱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韓信少年時很貧窮,有志向但沒有力氣。在淮陰釣魚,靠一個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飯給他吃。韓信說:“以後我必須要好好報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氣,責備他:“我看你像王孫公子,不忍你捱餓,才給你飯吃,哪裡想你重重報答?”韓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負,屠宰調戲他:“你不怕,就拿刀殺我;如果不能,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沒辦法,俯下身從屠宰胯下爬過去,街上的人都說韓信膽小懦(nuò)弱。之後劉邦的丞相蕭何三次將韓信舉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韓信輔佐漢朝有功,被封為齊王。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成語“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暫時忍受屈的人。

8、一飯千金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幫忙漢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到城下釣魚,期望碰著好運氣,以便解決生計。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並不期望韓信將來報答她。之後,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忙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潛力時,就應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9、聲東擊西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è)守在黃河東岸的蒲(pú)坂(bǎn),封鎖黃河渡口,阻止漢軍渡河。

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坂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明白從那裡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覆思考,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紮在蒲坂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裡掌燈舉火,調兵遣將,做出要從那裡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裡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取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坂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那裡堅如磐(pán)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齊,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裡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兵迎戰,結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為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10、多多益善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說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於是設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但是,因證據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明白,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幹,常悶悶不樂,藉故推說有病而不上朝,閒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係。有一次閒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說:“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能夠帶多少呢?”韓信說:“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樣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說“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於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傳開來。

明鏡高懸,約法三章,背水一戰等成語,你知道它們怎麼來的嗎?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能夠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變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