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土生土長卻不是上海戶口的人群“我是哪裡人”的歸屬問題?

劉屹珺

首先上海戶籍能在法律上和統計學上證明你是上海人,這跟上海文化背景不一定重合,但基本是重合的。

接下來分析下上海有哪些大的人群集團。大致按來到上海的先後順序分,第一要說的是上海市域內的原住民。除了清代上海縣域內的原住民已經和解放前的各地移民融合外,其他郊區居民幾乎都是原住民,他們的語言也是原住民方言,被後來形成的上海人稱作本地話,他們也順理成章被叫做本地人。由於文革時期的知青下鄉帶來的觀念和方言衝擊,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外來務工人員,導致有的郊區本地人和外地人之比為一比六甚至更大,不可避免地形成通婚,本地人的方言也在今後會市區化和普通話化。

第二要說的是上海市區戶籍人口。他們是清代上海縣域原住民和從清代到解放前的不同歷史時期移民上海的各地人群,尤以蘇南和浙北人為多,以至形成了當時在市區通行的新的方言-上海話,使用這種方言的人也被稱為上海人。解放後第一次人口統計市區範圍內有100萬老上海人,也就是早期移民和原住民的集團,有400萬新移民。如果是現在,那上海就不存在了,因為上海話就被替換了,可是有趣的是,這400萬新移民居然拋棄了故鄉的語言使用了上海話!也就是在解放初形成了500萬上海人。以後上海的主流文化就是這500萬人及其後代開創的。他們也就是被罵了幾十年的那群人。

第三要說說新上海人。嚴格而又僵化的戶籍制度使上海這個城市沉澱下來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語言也固定下來,血統更是固定下來。改革開放後帶來了新移民,城市的一切開始活躍,由於計劃生育,上海人口靠入籍維持,大量新移民加入上海戶籍,還有沒條件加入上海戶籍的,同樣定居上海的大量人群。在為經濟活動做貢獻方面,新上海人功不可沒,但是在國家幾十年強力推普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各級學校幼兒園師資力量大量使用不懂上海話的新入籍教師的情況下,上海適齡兒童放棄上海話母語現象越來越普遍。而許多新上海人只對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活感興趣,而對上海鄉土歷史、上海文化、上海方言牴觸現象嚴重,這對上海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對他們自身融入上海也非常不利。

還有一個特殊人群叫知青子女,也許可以加上他們的父母--知青一代,這些幼年、青少年時代長年在外生活,後來回上海的人群,在血緣上和上海割不斷,在文化上卻和外來移民類似的人群,如果生活不如意,則疏離感類似外來人口,如果生活過得去,則傾向於上海人。

題主說的人群屬於新上海人中沒有入籍的人群,數量龐大,如果是從小生活在外來人口封閉圈子裡,哪怕在上海一輩子,那也是外地人。如果從小生活在上海開放圈子裡,經常和上海人接觸,甚至使用上海話,那就是新上海人,哪怕沒有戶籍。


第九區春蟲蟲

上海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周圍江浙的居民移居此處,要說真正的上海人,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的。畢竟在幾千年前還沒有上海這個地方,完全是泥沙淤積而成的。從一個小漁村逐漸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所以,我是這樣理解的:

如果你在這裡長大,度過了你目前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那你可以將自己當做上海人。戶籍的存在是為了統計當地常住人口,而當你在上海呆了十多年後,申請了居住證等,也基本就劃範圍到這個城市的固定人口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成長的過程中相伴的都是上海的水土,並不是你家鄉的水土,所以你算得上是一個上海人。和有戶口的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比方說,你是上海知青的孩子,但是你不在上海長大,而是在其他省市。當地的風土風土對你產生的影響遠大於那個你不曾踏足過的土地,那麼你就是那個省市的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上海人。

又比方說一些華裔,流著中國的血統卻在外國長大,一個妥妥的香蕉人,沒有傳承和沐浴在中華文化的環境中,已經脫離了那種文化環境,國籍也不同,已經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你成長過程中最至關重要的環境是哪裡,你就屬於哪裡。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答,我是這樣看待的:

一,你沒有上海戶口,你絕對不是上海人!要問你是哪裡人,我直接了當地告訴你:你爹是哪兒人,你就是哪兒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不要忘了根。

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真正瞭解上海人沒有幾個人,因為上海是我們國家城市變遷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現在上海人的構成成份非常複雜,硬要做一個廣義的上海人,毫無意義。

三,既然提到了廣義的上海人,那麼就還存在狹義的上海人。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上海人,是由三部分人組成。

四,第一部分人是阿拉上海人,也就是傳統上全國人民所說的上海人,這邦人起碼上輩解放前就來上海灘混飯、且家住內環、上海市城市居民戶口、老輩是公私合營時的全民或集體單位職工。他們說的是官方上海方言,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把我們說成阿拉。這些人,目前上海街面上並不多見,有錢的太老,懶得出門,年輕的太窮,不好意思出門。人口總數不超過三百萬。

六,第三部分是新上海人,也就是廣義的上海人,只要你有上海戶籍,就屬於這支隊伍的人。新上海人是由老上海人與外地人連姻所帶回的老伴和子女、早期的藍印戶口人員、上海單位引進的人才、外地在滬讀書當兵的退伍人員、早期分配或畢業留滬的大中專生、早期駐滬機構走後門調入的人員、南下幹部的後代。新上海人是上海街面上最多的人群,我們通常聽到操上海口音的人中,十個有六個是新上海人,還有三個是本地上海人,只有一個是原始意義的上海人。

七,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土生土長上海戶口,與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人毫無關係。上海這座城市越來越移民化、越深圳化、越傳說化了。如今,你只要有上海戶籍,你就可以定義你是上海人,沒有戶口只能說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地人。

八,個人觀點,回答完畢。


0老三兩0

很簡單,中國對於你是哪裡人的認同,主要是文化認同,不完全是血緣認同。

土生土長在上海,但是戶口不在上海,這樣的人在行政上不屬於上海,但是由於出生在上海,基本上都是說上海話,遵守上海的習俗,所以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上海人一般都把他當做上海人,跟有戶口的上海人沒什麼區別。


SDRanger

我能理解這種感覺。

但問題在於,從小開始,家庭對孩子上海認同感的教育有沒有缺失。

曾聽到不少學習、生活、成家、生兒育女、當然,賺錢,通通都在上海的外地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很自然的脫口而出“TMD上海balabala,TMD上海人balabala”。

其實這些家長也都知道,自己的老家早已回不去,並不是老家沒人或是房已倒沒地方住。

而是他們自己也知道:老家的理念,已經更不上自己的觀念,更別提從小在上海長大的孩子,回到故鄉,更多的只是變成一種虛妄的情結。

但可悲的是,即使這樣,也依然很少會正面引導孩子,導致孩子也缺少了從小對上海這個自己真正故鄉的感情培養。

所以,問題不在於現在來問“我是哪裡人”,而在於,你是不是在心裡認同上海、愛上上海,你是不是用心來接納上海、愛護上海,你有沒有把自己真正認做一個上海人。

如果是,那,這個問題本不是問題。

如果不是,那,你是哪裡人,我不知道,但你肯定不是上海人。


莫慌張待我從頭來過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用在頭上刻上文字,或其他證件作證明,只要開口講的是上海話,別人就知道是上海人,有沒有戶口,這個是政府的事,與你毫無關係……廣東人到世界各地,只要開口講話,別人便知是廣東人,無需顯示身份……


柳華園源


顧雲孫

生在上海長在上海就是上海人,這個毫無疑問。但是戶籍不在上海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以前“籍貫”這一辭彙用得很廣泛,因為人員流動不頻繁。子女的“籍貫”(也就是“哪裡人”)都用父或母一方的。比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上海人,凡戶口、學校、工作單位等都必填的“籍貫”,就能顯示出來:大部分上海人都不是上海人!世界範圍都少有的移民城市“番號”,可說由此得來。(在現代漢語中,“移民”倆字本身就是外來語彙,相同的表述古人用“遷徙”。)


7色特伊

本來就是外地人有什麼歸屬問題?電視裡常常放好多小外國人說著流利的國語甚至於方言,難道他們是中國人嗎?只不過別人生在上海而已,有膚色長相不同大家就分得清,大家膚色都一樣就分不清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暢所欲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