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收縮已成趨勢(聯訊證券李奇霖、鍾林楠)

從3月金融數據看,信用收縮已成趨勢。

表1是數據的具體分項,我們能得到三個很直觀的感受:1、社融偏弱,且和貸款規模很接近;2、貸款偏強;3、M2偏低。

信用收縮已成趨勢(聯訊證券李奇霖、鍾林楠)

第一點感受,很多人能想清楚,主要是非標的問題。

按類分,社融可以分為貸款、非標(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股票融資、債券融資四項。

股票IPO被卡的很嚴,常年在千億以內徘徊,這次404億隻能說中規中矩。

非標去年年底開始被銀監會、中基協等監管部門施加了很多新的約束,金融機構業務開展難度加大,負增長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隨著監管措施的進一步推進,這一點應該很難發生改變,對社融還是負貢獻。

要補這一點,只有靠債券融資和貸款。貸款不用說,一直都是社融的中流砥柱。但能承接多少非標背後承受的融資需求?銀行又是否願意去接受非標回表?都有很大的疑問。

債券這次貢獻了3440億,創下了15個月以來的新高,是此次彌補非標缺口的主力。但這次高融資量的背後是流動性與債券市場形勢的整體改善。下次呢?如果市場再調整,流動性再收緊,債券市能不能接住非標背後的融資需求就不好說了。

從政策角度來說,現在“高債券融資+高貸款+低非標+穩股票融資”的組合對未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最為有利的。

低非標打壓了地方融資平臺和地產;“改革資管行業+債牛”能讓市場流動性向高等級信用債傾斜,支持好企業,倒逼經營不善的企業轉型,要麼涅槃,要麼消亡。表內各種放款通道被管住,銀行縮表,配合著支持小微企業、高科技企業的引導政策,高貸款將更加直接有效。

第二點感受,很多人只是認為非標管控後,融資需求回錶帶動的,這不能說不對,但更需要關注和理解的是,現在貸款內部結構正在改變。

這種改變在於:

1、消費是確切起來了,居民短期貸款的高增長可能是一個常態。

2、銀行還在依賴地產和基建,沒有新週期和朱格拉週期。

表2是已經披露年報的四家國有大行加上六家股份制銀行的數據,2017年它們的個人貸款新增額加總是4.2萬億,佔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居民戶貸款總額的59%,是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這些銀行個人貸款項目分類披露數據不一,有個人消費貸款、經營貸款、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等,我們簡單歸結成三類: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其他項。

信用收縮已成趨勢(聯訊證券李奇霖、鍾林楠)

在表裡,可以很明顯看到長期的住房抵押貸款一枝獨秀,與居民中長期貸款居高不下相互印證。而短期貸款裡,除B銀行外,其他9家銀行的信用卡貸款都要顯著高於其他貸款(消費貸等)。總量上,信用卡貸款9100億也遠勝其他項的4600億。

可見,2017年居民短期貸款的高增可能不是簡單的個人消費貸款增長,背後有具有穩定性的卡貸支撐。

銀監要查銀行個人消費貸款進入房地產市場,此前還存在擔憂,認為會影響銀行短期貸款規模。但從卡貸為最大支撐項來看,影響可能會有,但沒有想的那麼大。

居民短期貸款持續的高增可能是如今居民消費意願與意識提升的確切體現。

同樣十家銀行,它們在2017年新增企業貸款數據總額是3.1萬億,佔金融機構對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新增貸款總額的比例是46%,雖不及個人貸款來的強,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3是這些銀行在2017年發放給製造業、基建與地產三大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數據,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是,除H和J銀行外,其他八家銀行基本都將貸款集中在了基建與地產方向,製造業貸款寥寥無幾,其總量甚至為負-89。

信用收縮已成趨勢(聯訊證券李奇霖、鍾林楠)

所以,誰是去年融資需求的支撐?

還是房地產和基建,不存在設備更新帶來的朱格拉週期和新週期,銀行在企業部門最主要的客戶還是基建和地產。

今年,監管的工作重心轉向了機構的資產端,領導層要求結構性去槓桿,地產受到的限制可能會更多。基建需要政府扶持,需要財政的支持。但如今不僅PPP在查,項目退庫,而且還在落實減稅,在財政赤字低於往年的情況下,政府對基建的支持力度可能會比往年弱,政府信用可能會收緊,融資需求會弱下來。

未來銀行的貸款結構可能是居民短貸強+居民長貸與企業長貸走弱。

第三點感受,過低的M2。與2017年各項存款數據相比,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居民存款和企業存款兩者少了3000多億,財政存款也少減了快3000億的規模,這兩個是主要的拖累項目。

信用收縮已成趨勢(聯訊證券李奇霖、鍾林楠)

財政存款減少,可能是財政支出的季末較往年弱了,企業存款和居民存款弱了,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銀行表內存款利率與資管理財產品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企業與居民的財富被分流,銀行表內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