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看不見的滯脹

嚴格意義上的滯脹,指的是經濟增長停滯但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的現象。在中國當前發展階段下,增長停滯的概率幾乎為零。通常大家說的滯脹,其實是經濟增速回落、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的類滯脹組合。這篇文章中,我們尊崇習慣不做區分,用滯脹來指代類滯脹。

最近幾年,滯脹經常被人提起,但最後從統計數據看都被證偽了。5月以來人民幣持續貶值、7月CPI同比超預期、熱點城市房租跳漲、非洲豬瘟疫情、蔬菜之鄉壽光洪災,加之對經濟偏悲觀,關於滯脹的討論又開始多起來。目前主流的觀點是,通脹壓力可控,滯脹風險並不大。

一、看不見的滯脹

我們以一個大家不太關注的數據,開始滯脹話題的討論。最近是否出現消費降級的爭論很多,消費降級論一個常用的論據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今年出現了明顯回落。儘管我們不支持消費降級的觀點,社會消費品零售也只統計了實物性商品,存在統計口徑上的不足,但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價格同比,創下了6年來新高,實物性商品實際上是面臨著通脹壓力的。

李奇霖:看不見的滯脹

感受到的通脹壓力更大。目前的CPI統計體系,5年為一個基期,每次基期調整時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範圍、權重都會有大的變動,隨後年份微調,最近的一次基期調整是2016年。儘管動態調整,但CPI所反映的物價漲幅,與公眾感受不一致。

最典型的是居住分項,今年權重是20%,CPI七大非食品菸酒項中權重最高。但居住項對房價和房租上漲的反應微弱,近乎鈍化。自有住房並沒有直接採用房產交易價格,而是使用成本法,根據貸款利率、物業管理費、維修費加權得出的虛擬房租而定。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貸款利率下降通常意味著房價上漲,但虛擬房租反而是下降的。房租也是如此,今年房租最直觀的感受是漲價,但CPI租賃房房租同比反而是回落的。

高頻指標所反映的增長情況,也遠不如GDP平穩。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7%,連續第12個季度在6.7%-6.9%這個區間內,經濟保持了很強韌性。但更高頻的生產、需求數據,顯示增長動能已經在明顯減弱。

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平穩回落,但這和統計樣本有關係。可比口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根據絕對利潤規模計算的增速之間出現分化,意味著不少企業營收降至2000萬以下而不再納入統計了。生產情況並沒有數據反映的那樣好,大型企業景氣是以中小企業加快出清為代價的。

需求情況同樣如此。資本市場對經濟下行的擔憂由來已久,終於在今年,通過偏弱的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得到印證。如果剔除價格因素,數據下滑得更為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2016和2017這兩年已經經歷了大幅放緩,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降到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也從去年全年的9%下降至7.5%。

不可否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和2017年部分省市固投的統計制度從形象進度法轉向財務支出法有關。但考慮到實際、名義增速都是用調整後的方法核算的,固定實際增速比名義增速下滑得更快,意味著剔除價格因素後,固投實際情況不容樂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存在統計口徑上的不足,只統計了實物性商品,並不包括服務和虛擬消費。不能用它來代替GDP核算時的最終消費支出,但在統計口徑不變、居民消費結構短期沒有大的變化情況下,縱向對比實際社消增速出現明顯下滑,也意味著消費需求並不旺盛。

李奇霖:看不見的滯脹

我們可能正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公眾能夠感受到物價壓力的上升、貨幣購買力的減弱,以及生產、需求的放緩,但在數據上看,CPI同比漲幅不大、GDP保持平穩。這種感受和數據之間的分化,部分原因在於統計核算因素,比如CPI對房價和房租反應的鈍化、GDP和高頻指標的背離。感受到的滯脹壓力,無法在數據上看到,這也是本文標題的由來。

二、年內通脹風險可控

未來趨勢如何呢?我們認為年內經濟進一步回落的空間不大,CPI通脹上升但也可控。

先來看經濟。認為經濟短期有支撐的核心邏輯,一是出口短期不弱,中美貿易衝突的影響並未體現。我們瞭解到的情況是,出於貿易衝突升級的擔憂,企業加快出口,開往美西的貨輪滿載。這一點也可從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從看出,3月以來美西航線價格漲幅遠高於整體。

李奇霖:看不見的滯脹

二是地產高壓調控下,開發商加快週轉,新開工增速持續回升,至少年內地產投資有支撐。地產政策沒有放鬆,7月31日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控房價已經成為各地地產調控的首要任務。

目前地產依然較高景氣度的原因在於,一二線城市新房、二手房存在價差和三四線棚改,尤其是價差的存在,使得買房就跟股票打新一樣,買到就是賺到,不少新推的盤還要搖號。調研瞭解到的情況是,開發商的策略趁著銷售景氣,加快儲備土地的週轉,新開工面積增速不斷上升,年內地產投資放緩的壓力不大。

三是基建投資增速底部可能已經出現。今年1-7月全口徑基建投資增速降至1.8%,去年全年是15%,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在7月開始的政策調整中,基建是一個屢次被提到的詞彙,包括基建補短板、重大項目審批等。我們認為,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快發行、重大項目審批、城投融資環境邊際好轉之下,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小幅反彈。

四是民間製造業投資企穩。民間製造業投資是製造業投資的主體,佔比在85%左右。今年民間製造業投資持續回暖,帶動總的製造業企穩。但這一趨勢和民企的盈利情況、所面臨的偏緊融資環境不一致,內源性和外生性現金流並不支撐民間投資企穩。從民間製造業回暖滯後於國企來看,可能的原因是,存量設備折舊開始影響到生產,需要被動更新設備,並非主動看好未來市場。但即使如此,設備更新在短期也對製造業有支撐。

李奇霖:看不見的滯脹

再來看CPI通脹。準確測算CPI同比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同的測算方法,或多或少都帶有主觀成分。環比均值法利用季節性規律,大致判斷方向,但今年由於非洲豬瘟、洪災等因素,可能不符合歷史規律。波動預測法重點分析豬肉、蔬菜、油價等,其它分項用歷年環比均值,在判斷豬肉、油價點位時有很強的主觀性。我們此前還搭建過自迴歸分佈滯後模型,用歷史CPI同比、CRB指數月度同比、M1同比、社消同比、固投同比等作為自變量,模型的擬合優度達到了0.95,但對於預測單月CPI同比效果並不好,尤其是CPI同比波動較小的時候。

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做定性分析,認為四季度通脹壓力整體大於三季度,但高點可能在2.5%左右,通脹風險可控。

一是基數原因,9月是下半年基數效應最低的,其次是8月,四季度的基數效應整體高於三季度的。

二是壽光作為重要的反季節蔬菜基地,洪災對四季度菜價的影響會大於短期。8月蔬菜價格上漲更多是季節性的,壽光蔬菜產量只佔全國的0.6%,但大棚被毀會影響反季節蔬菜供給。以北京為例,應季蔬菜以河北為主,但冬季反季節蔬菜1/3來自於壽光,洪災的影響將會在10月份開始逐步體現出來。

三是豬肉價格可能在四季度恢復上漲。8月初瀋陽非洲豬瘟疫情確認後,全國豬肉漲價速度開始放緩,與養殖戶恐慌加快出欄、消費需求邊際減少有關。從歷史數據看,生豬屠宰增速和豬肉價格有很強的負相關性,5月末豬肉開始漲價,源於生豬屠宰增速回落,意味著當前的生豬供需缺口是在收窄的。預計情緒上的衝擊會趨弱,逐步恢復到緊平衡的狀態,支撐四季度豬價。

制約四季度通脹的是油價。從油銅比看,地緣政治衝突未進一步升級的情況下,當前國際油價可能處於頂部區間。去年四季度WTI原油期貨上漲了11.9%,會對四季度CPI通脹形成制約。

因此,預計年內滯脹壓力,難以在數據上體現出來。

三、2019年滯脹顯性化概率上升

但明年二季度開始,滯脹風險顯性化的概率上升。和前面一樣,我們依次分析增長和通脹。

增長方面,最大問題在於看不到新的需求點。2016年以來,經濟持續要比預期的好,動力一是隱性債務擴張,二是居民部門加槓桿,三是棚改貨幣化安置,四是外部環境好轉帶動出口。

但目前來看,這幾個動力明年都有弱化的趨勢。首先,地方債務監管並沒有放鬆。財政部長劉昆8月末在全國人大做報告時,沒有提及保障融資平臺的合理融資需求,指出要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繼續置換的也是2015年之前的存量地方政府債務。隱性債務擴張受限的影響,在今年基建投資斷崖式下跌中已經體現出來了,在地方債務監管違規終身追責的情況下,地方可能從預算軟約束到了另外一個極端。

其次,政策從控制居民槓桿率上升,到鼓勵消費信貸,政策已經在放鬆。但在地產景氣週期回落後,加槓桿買房和加槓桿消費,無論是增量信貸規模還是對產業鏈的帶動,影響都不是一個量級的。

再次,棚改貨幣化安置是三四線地產景氣的動力源,並通過財富效應帶動消費,而目前的政策基調是降低貨幣化安置比例。

最後,貿易衝突的負面效應體現出來,全球經濟高點已過,結束同步復甦,對中國出口的衝擊也會逐步體現出來,明年出口增速大概率降至個位。

各個需求中,比較難判斷的是民間製造業投資,其它分項比較確定。我們的觀點是,明年上半年民間製造業投資增速回落的概率較大。

一是此輪國企製造業投資維持高增速的時間大約為一年,而民間製造業投資是今年年初企穩的,參照國企經驗,民間製造業投資高景氣度可能在今年年底結束。

二是前面分析過,民間製造業投資可能更多是被動的設備更新,基建和地產投資弱勢,寬信用政策對民企融資環境的改善幅度也有限,決定了民間製造業投資復甦的力度和持續性不會很強。

三是2019年社保改由稅務局徵收,各類型企業中對中小民企用工成本的衝擊更為明顯,至少會在預期層面影響民間製造業投資的意願。

因此,預計經濟放緩,可能2019年上半年開始加快體現在GDP上。

預計CPI通脹壓力,將逐步增加。一是供給約束逐步硬化。2016年以來PPI同比和CPI同比分化,源於“採掘工業—原材料—加工工業—生活資料”的鏈條中,漲價從加工工業向生活資料傳導受阻,成本難以轉移,背後是終端需求不強。問題是CPI對PPI的鈍化能否延續?尤其是社保、環保等因素對供給的影響,還在逐步體現的時候。我們傾向於認為,PPI向CPI非食品項的傳導會加強。

二是食品項的通脹抬升。即使在去年的低基數下,今年1-7月CPI食品項同比也只有1.09%,是2010年的次低(最低是2017年的-1.4%)。預計明年CPI食品項的同比上升,驅動因素包括豬週期、糧食價格等。

三是宏觀層面上看,現在地產調控的基調是控房價,房產作為資產保值增值的功能弱化。M2長期高於名義GDP增速,但中國並沒有出現惡性的CPI或者PPI通脹,在於房地產吸收了流動性。如果房地產不再作為蓄水池,流動性去向何處?需求剛性的生活必須品,如糧食、易存儲的蔬菜,可能是疏解點之一,而這給通脹帶來的擔憂需要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