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喜迎”2800点,能否迎来暴跌转折点?用三分钟改变你的思维

假如A股重回2638点,会是又一次改写人生财富命运的机会吗?

A股“喜迎”2800点,能否迎来暴跌转折点?用三分钟改变你的思维

2016年1月27日,沪市创出2638.30调整新低,这也是2015年杠杆牛市见顶以来的调整新低点。然而,对于这一调整低点,已经较5178高点下跌49%左右的空间。言下之意,自2015年6月之后,A股市场仅仅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近50%的累计最大跌幅。

然而,时隔两年半的时间,A股市场又一次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且有逐渐接近2800点的趋势。但,时至目前,虽然市场仍未出现有效企稳的迹象,但市场的多项指标已经发生了不少本质性的变化影响。甚至,目前已有大半个股的股票价格已经跌破了2638调整低点的水平,更有甚者,其价格水平已经跌破了1849点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当前多数个股创出调整新低的背景下,而市场指数反而并未失守2800点的位置,实际上也说明了市场指数有逐渐失真的意味。确实,纵观当下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价格表现,依旧离不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运行格局,在多数个股价格跌破2638低点的同时,却有部分白马蓝筹股的价格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附近,两极分化局面非常明显。

时至目前,沪深主板市场的平均估值已经回落至前期的低估值状态,沪市主板平均市盈率更是接近14倍的水平,与港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似乎有逐渐缩减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于A股市场破净股情况,已经创出了近年来的破净股数量新高,甚至有超越08年极端熊市的破净股数量水平。

从目前的市场运行状态分析,多项市场指标似乎有逐渐步入历史低估值的状态水平,而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分析,只要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没有发生实质性恶化的问题,那么市场估值压得越低,反而越容易突出股票市场的估值优势。

即使当前股票市场已经跌至2800多点的位置水平,但从政策环境下,似乎仍未显示出明确性、有针对性的救市信号。其中,以IPO发行节奏来看,依旧维系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但从单批次的IPO募资规模来看,有重返至个位数的募资规模水平。至于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动作,似乎有逐渐往多领域的方向延续去杠杆的趋势,而资金端、资产端乃至其余领域的去杠杆化举动,也给了资本市场不少的不确定风险。

或许,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来看,依旧未能够走出股市筑底的谜局,而熊市筑底周期以及调整幅度仍存一定的未知数。此外,对于创业板市场,则又一次创出了15年下半年以来调整行情的新低点,而创业板市场平均市盈率也于近年来首次跌破40倍的水平,与纳斯达克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有逐渐接近的趋势。

假如A股市场重回2638点,或许市场会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是股市完成最后加速下行的过程,而这一次加速探底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底部,与2013年6月下旬钱荒风波下的股市急跌表现类似。至于另一种可能,则是不少超跌股票率先企稳,而之前市场的强势股加速补跌,由此导致市场指数加速下行的表现,但此时可能会存在个股明显分化的可能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A股市场再度重返2638点,那么整个市场的平均估值以及破净率水平将会创造出一个新的运行状态,而一旦股票市场的估值状态被大幅压低,这或许给中长期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抄底机会。

在股市重融资升温、金融市场延续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往往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假如A股市场再一次重回2638点,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得的中长期抄底布局机会,但对不少人来说,却谈不上改写人生财富命运的机会。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的政策环境对高杠杆工具的厌恶感较强,在股市缺乏新增流动性补充的前提下,杠杆工具的熄火,却大大减弱了杠杆资金对股市的撬动影响;另一方面则在于熊市筑底以及金融市场去杠杆往往会是一个比较煎熬与漫长的过程,即使市场估值足够低、市场指数足够便宜,但距离下一轮牛市启动恐怕仍有较长的等待时间。

此外,在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加上股市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大环境,个股分化加剧也是在所难免。换言之,即使未来市场有重返3000点乃至3500点以上的可能,但手持的股票可能会远远跑输同期的市场指数。由此可见,即使股市重回2638点,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安全的中长期战略投资机会,但投资策略不正确,往往还是很难享受到后续市场回升的成果,而在股市估值与价格得以大幅压低之际,或许改写人生财富命运的机会还是留给了有准备的人、留给有足够耐心的人,但这类群体的实际占比却非常低。


交易最难得在哪儿?

明明要靠价格波动盈利赚钱,但是有的时候要求你必须忘掉价格,甚至于更要忘掉进场点,忘掉账面的盈亏,忘掉别人的对市场的观点,只留下交易系统表明的止损点(包括移动性止损)。

有的时候里,交易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情绪抗干扰能力,赚钱会最直接的点燃一个人的欲望,而强烈的欲望则会造成心理情绪的波动,在心理学中有个很基础的论断,过度的忧虑会直接拉低一个人的心智水平,账面有浮盈内心会兴奋,账面有浮亏内心会忧虑,盈亏都不是最终结果,也注定了心态犹如过山车一般来回腾挪。

所以每一个交易者都不要高估自己在交易中的心理能力,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交易者始终突破不了某一个瓶颈的根本原因。

交易技术和交易预测,甚至交易系统都成就不了一个优秀的交易员但是孤独可以!

这里的孤独不是一种心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境界,交易之外可以涉猎百家,但是交易之中则应该只给自己留下一套简单的交易系统就够了,事实情况时往往想得越多,错的越多,短线可以盈利,长线也能赚钱,唯独既想短线喝汤又想长线吃肉的赚不到钱,这不是没有长短通吃的技术而是很少有长短都能控制的交易心态。

孤独的交易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抗各种干扰,实际上这种纪律和原则也是交易的决定性因素。

投机交易是一项最难界定简单与复杂的工作

说他简单是因为的确是有50%的正确概率做基础,连市场卖茶叶蛋的老大妈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并且偶有不错的交易成绩,说他复杂是因为经常我们会看到很多高智商高学历高能力的高材生也在这里面折戟沉沙,简单而明确的行情,复杂而善变的心态,构成了这幕所说投资与人性大戏中的最跌宕起伏的两个因子。

其实,对大多数交易者来说,交易的简单与复杂更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金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身处场外没有诱惑与恐惧的羁绊,心态最是清明,理性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出现了很多有水平的分析师,进场以后,所有的决策都要为自己的欲望服务,所以一流的分析师也就只能从三流的交易员开始做起。

从人认知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事情的认识边界都容易出现过度,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中总是会出现很多投机泡沫,放在微观的交易行业来说也会如此,因为见过了太多的人亏钱了,所以很多交易者都宁可把这个行业想象的复杂一点,只要一复杂就很容易跑偏,比如很多交易者在谈及交易理论的时候都会提到佛与道,关于这点我们应该明确,念佛不是祈求佛祖保佑发财,而是学习佛祖那种面对诱惑时无我的心态,以期望保持一份理智和冷静。

交易的本质终归是一种概率,用小的错误去验证大的盈利是这个行业盈利的主线,任何复杂的数学模型或者大数据样本程序化交易都离不开这个范畴,至于所谓的捕捉龙头之类的胜率论更是车的有点远大发了,所以,预期把精力浪费在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深奥理论和复杂的交易模型里面,不如用最原始,最低级的眼光来分析这个市场,也许只靠一个价格和一根均线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股市暴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今年是2015年股灾风波爆发三周年的重要时间点、然而,三年前的中国股市,曾经上演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期间市场还上演了暴涨暴跌的走势,千股涨停、千股跌停乃至千股停牌似乎也成为了当时市场的常态化现象。

然而,时隔三年时间,在A股市场熊市行情运行三周年之际,今年6月19日A股市场再度演绎千股跌停的走势,而沪市还一度跌破2900点,创出了2871.35低点。至于深市市场,更是创出了9336.70新低点,盘中跌幅超过了5%。

经过了端午节后的第一轮暴跌走势之后,A股市场的多项指标均再度刷新了新的纪录水平。

其中,沪深两市破净股数量迅速飙升,并一度达到200家以上的水平。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6月19日收盘,沪深两市破净股数量为209家,这一破净数量已经创出了历年来熊市破净股数量的高峰数值,而前一轮最为极端的暴跌行情,A股市场的破净股数量为214家左右。

再者,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骤减。截至6月19日,上证指数平均市盈率降至14.31倍;深市平均市盈率降至24.93倍,深市主板平均市盈率降至17.42倍。至于中小板与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则分别跌破了30倍以及40倍的水平。

此外,市场中绝大多数的股票价格已经创出了2638低点时所对应的价格新低,甚至创出了历史新低水平,市场去泡沫化的过程骤然提速。

对于619股市暴跌,引发市场恐慌性暴跌的因素不少,包括高速IPO发行模式、外部不明朗因素压力等,但核心所在,莫过于以下两点。

其中,这些年来上市公司“无股不押”的问题愈发明显,而这一轮暴跌走势,也是对A股上市公司“无股不押”压力的集中引爆。

股灾三年,为何A股仍逃不出“去杠杆”阴影?

2015年6月,中国股市上演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然而,在这一个过程中,股票市场却发生了大幅波动的表现,沪市从5178点大幅下挫至2638点,而创业板更是从4037点下挫至1571点,市场累计跌幅过半。

虽然15年下半年的那一轮下跌力度,仍比不上08年的水平,但仍然称得上股灾行情。或许,这也是一次强力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之前非理性杠杆牛市的一次快速地修复。

谈及前一轮杠杆牛市行情,可谓非常疯狂。在此期间,不少打着互联网、并购重组旗号的上市公司,却获得了市场的大举炒作。在牛市中后期,甚至还涌现出一批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钢铁等疯狂概念,但凡披上了互联网的概念,股票价格与市值却获得了持续性的追捧,一家普通企业市值瞬间攀升至千亿水平,也似乎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从本质上分析,前一轮杠杆牛市行情,归根到底还是高杠杆惹的祸。成也杠杆,败也杠杆,无疑成为了当时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在此期间,无论是场内融资还是场外配资,都受到了追捧,而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蔽配资渠道,也因此获得了爆发式壮大,配资杠杆率达到数倍乃至十多倍以上的水平。

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股市上涨过程中,杠杆利于加快市场资金利用率,刺激股市的上涨节奏。但,在股市下跌过程中,杠杆却会助跌股市,而15年下半年政策突然转向,并对高杠杆工具进行全面性的清理,股市随之下挫,而任性动用高杠杆工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随即身陷困局,而在股灾末期,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甚至遭到平仓乃至强行平仓的风险,有的无法及时补充质押,而不得不任性停牌,乃至长期停牌,以保住公司的控股权与话语权,不至于发生系统性风险。

全面性的去杠杆动作,对股市冲击不少,但这更应该属于资金端的去杠杆。时至目前,中国股市的杠杆率有所回归理性,资金端去杠杆也接近尾声。但,纵观目前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情况,自身采取股权质押杠杆工具的比例不少,有的上市公司自身杠杆率非常高。更有甚者,还存在多种高杠杆工具、融资工具结合使用的情况,而最近一段时期内,部分上市公司发生了债务违约的问题,这也是近期金融市场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自股市加快去杠杆以来,国内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动作却接连不断,且难言终结。或许,对于金融市场前半段的去杠杆动作,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初期的效果,但在资管新规、金融市场加快去杠杆等因素影响下,似乎已经步入了后半段的去杠杆过程。

然而,对于这一个去杠杆过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端的去杠杆,而更可能属于金融市场多元化的去杠杆化过程,而其对股票市场的直接或间接冲击还是不可小觑。在此期间,对于部分杠杆率较高、偿债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也是深受冲击的。由此可见,对于近期接连出现的上市公司债务违约现象,还是给了部分杠杆率高、负债率高、现金流不佳以及偿债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防风险,守底线”,似乎为未来数年的金融市场定了调子。与此同时,在抑制资产泡沫的背景下,实际上也暗示出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杠杆工具再度活跃的概率并不大,支撑股市再度崛起的助推器很难在中短期内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或许,要想再度激活股票市场,要么引导更多新增流动性的入场,要么进行市场制度改革,盘活存量流动性,这也是后续值得期盼的发展方向。

A股“喜迎”2800点,能否迎来暴跌转折点?用三分钟改变你的思维

在实际情况下,虽然资金端去杠杆任务已基本上步入尾声,但对于一些非常隐蔽的渠道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杠杆资金的隐患。例如,一些不为人知的场外配资渠道,通过对赌形式实现变相的高杠杆投资;又如,近年来部分资金借道沪港通等渠道,或利用不同市场间的灰色通道实现变相加杠杆等,这也是比较隐蔽的加杠杆行为。

但,对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力度很大,而股票市场也依旧逃不出“去杠杆化”的阴影。在实际情况下,虽然适度杠杆利于提升市场的投资活力,但考虑到前期股市受到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冲击过于严重,加上金融市场去杠杆化仍未终结,无论是存量资金还是场外资金,都会显得相对谨慎,即使如今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有逐渐回归合理的趋势,但对于具有逐利性的资金而言,在股市缺乏投资活力、缺乏赚钱效应以及加快扩容的背景下,参与热情并不高,更可能处于持续观察的状态之中。


抄底必用十二招

第一招:筑底两重、厚礼相送。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已经出现了企稳迹象,日K线形成了双重底的形态,底的右侧已经开始放量,一旦突破了颈线位,可大胆买入。

第二招:事不过三,反转在望。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已经出现了企稳迹象,日K线形成了三重底的形态,底的右侧已经开始放量,一旦突破了颈线位,可大胆买入。

第三招:头肩倒立,大涨可期。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已经出现了企稳迹象,日K线形成了头肩底的形态,而且右肩部位已经开始放量,并突破了颈线位,可大胆买入。

第四招:潜龙出海,一飞冲天。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出现横盘整理的走势,日K线形成了潜伏底的形态,底的右侧已经开始温和放量,一旦突破了箱体的顶部,可大胆买入。

第五招:底似圆弧,股价翻倍。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已经出现了企稳迹象,日K线形成了圆弧底的形态,而且近期已经开始温和放量,可大胆买入。

第六招:浪子回头,千金不换。

在大盘和个股均经过了长时间下跌之后,又出现了加速下跌,然后突然连续放量上涨,回调可大胆买入。

第七招:金叉共振,坚决买进。

当目标股票技术系统的月线KDJ指标,周线KDJ指标,日线KDJ指标,即所有周期的指标均在20以下低位全部金叉共振向上攻击发散时,是千载难逢的买进机会。

第八招:喜鹊闹梅,冬去春来。

个股在经过长时间下调,开始企稳回升,在放量收出了一根大阳线之后,又连续收出了不断向上的小阳线或十字星(三个以上),预示着后市将大幅上涨,可果断跟进。

第九招:初始涨停,随后跟进。

底部放量的第一个涨停板,是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从短线还是从中线来看,都会有很好的获利机会。

第十招:三线汇集,上攻在即。

个股在经过大幅下调企稳之后,经过股第一次拉升,开始缩量回落,出现的5、10均线,5、60日均量线,MACD的三线汇集,是再次发力向上的前兆,可大胆介入。

第十一招:定海神针,底部探明。

经过长时间的下跌之后,在以大阳线做前导的情况下,出现的长下影星线缩量,下影线的长度在3%~4%最佳,往往是标准的见底动作。

第十二招:趋强避弱,越战越勇。

在一旦确定大盘已经进入牛市之后,应该果断地买入人气最旺的股票,不管这些股票的价格有多高,坚决果断地介入,一定能有最丰厚的回报 。


巧用“越跌越买”操作法

投资者买入股票后,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对于前者,只要卖出即可获利;对于后者,应对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止损,二是补仓。由于理念、方法不同,投资者选择的策略也不一样,有的偏向采用前法操作,有的擅长使用后法交易。我们采用得较多的是后者—“跌后补仓法”,即“越跌越买”操作法。

三种技法

所谓“越跌越买”,是指首次买入的某一股票,当股价出现一定时间或幅度的下跌后,再次买入一定数量该股票,以此类推。“越涨越卖”则正好相反,指的是首次卖出的某一股票,当股价出现一定时间或幅度的上涨后,再次卖出一定数量该股票,以此类推。

巧妙运用“越跌越买”操作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确定首次买入品种。应选择长期跟踪、熟悉股性、盘子适中、业绩优良、估值合理、涨幅不大、跌幅较大且主力被套甚至深套的股票。这种股票往往机会大于风险、操作起来较为放心。否则,极有可能以首次买入为起点,由“越跌越买”变成“越套越深”。

二是确定具体交易方法。一方面要控制总量,采取“越跌越买”法操作的单一品种市值一般不超过总市值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要做好交易。既要根据下跌幅度进行交易,如每跌5%或10%买入一次,又要把握具体买入数量,如每次买入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等,直至达到建仓极限时为止。

三是确定操作之后的策略。包括建仓完毕后的策略,如股价出现下跌,则应持股不动,既不买入也不卖出;如股价出现震荡,则可高抛低吸做短线;如股价出现上涨,则应分批卖出、越涨越卖,直到卖完全部筹码时止。也包括筹码卖完后的策略,如股价出现上涨,则应持币不动、不再买入;如股价出现震荡,则可低吸高抛赚差价;如股价出现下跌,则应分批买回、越跌越买,直至全部接回。

采用“越跌越买”法操作时,常常会遇到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在分批买入或卖出尚未结束时,股价就出现了反向运行;二是在分批买入或卖出已经结束后,股价继续同向运行:跌后再跌、涨后再涨。每当遇到此类情况时,对投资者心态和技法都会带来考验。因此,能否运用好“越跌越买”操作法的关键,实际上取决于能否经受住以下“三大考验”。

首先是买入后股价长期阴跌的考验。“越跌越买”虽然是一种机会大、风险小的操作方法,但风险小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例如,在部分投资者看来,某一品种应该跌无可跌,于是大量买入,但买入后该股继续大跌。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动摇投资者当初的判断,此时操作也变得越发关键:不仅已经买入的筹码仍要继续持有,更要坚信当初的判断,而且应分批再买,越跌越买。事实反复证明,“越跌越买”买入的筹码,建仓成本更低,获利也就更丰厚。

其次是强拉前进行最后打压的考验。即使是大牛股,主力也不可能选择只涨不跌,经常会通过震荡、洗盘等“折腾”走势“折磨”投资者,有时甚至在大涨前进行最后的打压洗盘。此时,投资者能否保持淡定、经受打压考验,坚决持有股票、确保筹码不丢,对于取得最终盈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卖出后股价大幅上涨的考验。当持股卖完后,股价继续大涨时,一定要经受住贪婪恐惧的考验,严格坚守“越涨越卖”操作底线,绝不进行追涨操作。反之,若经不住这一考验,投资者选择追涨操作,就很有可能使已经到手的利润“鸡飞蛋打”。

“越跌越买”操作法切忌“奢望”—面对大牛股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方面,希望买得最低、卖得最高;另一方面,希望涨时满仓、跌时空仓。这种奢望,不仅与“越跌越买”操作法的初衷和原则相违背,而且在实际交易中也很难实现。在股市行情扑朔迷离、操作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只有坚决摈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想法,始终保持良好心态,真正做到“越跌越买”、“越涨越卖”,才能在充满变数的股市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

为你揭秘股市三大心理缺陷

在苍黄翻覆的炒股市场中,有的投资者不停的为股市中的涨跌奔波,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黑发早已经成白雪,但却仍然空手而归。他们苍凉的股市历程究竟证明了什么呢?在他们之中不乏许多高材生,但是却也与成功擦肩而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根据赢家江 恩的心理分析证明,一大部分人都是因为不能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后却只能失望而归。因此,投资者一定要克服以下的心理缺陷,成功之花才会不期而临。

1. 贪婪心理有的投资者心存侥幸,买股票时采取低价位挂单的方式,而当牛市来临而无法进行成交 ,最后落下一地苍凉以及悔恨的泪水。

大盘或股价开始暴跌之时,因卖出高挂几分钱没有及时成交 而形成深套。

当股价处于熊市的时候,有的投资者往往会因为高挂几分钱而无法顺利卖出,最后形成深套,亏损巨大。

有的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只关注自己的个股的上涨和下跌,而不顾大盘的涨跌,最后当大盘彻底呈现下跌或者是个股大幅下跌的时候,仍然坚持不卖,最后却亏损巨大,一蹶不振。

2. 急躁心理有的投资者由于太过急躁,一旦发现自己的股票不涨,于是就急忙的买其他正在上涨的股票。但是,一旦被套住,就急忙又开始割肉去追涨,这样反反复复,最后获利甚微。其实,能够忍受短暂的痛苦,并且耐心的去等待才可以让自己赢得更多利润。

3.固执心理有的投资者不懂得与时俱进,因此就不喜欢不研究经济新形势、新变化,思想单一,刻板,最后必定会被淘汰。比如说,某个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没有市场了,但是却仍然不利用反弹机会出逃转入目前火爆行业,一次次的错过盈利机遇。同样,在股市中,有的投资者一旦看好某只股票,无论它是涨跌,都愿意守株待兔。

以上都是存在在投资者中心理缺陷,投资者应该主动去克服这些缺陷。投资者还可以主动去学习 一些涨停选股法等,以此提升自己的炒股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