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沒有“神器”

據中國之聲報道,高考結束後,大量的高考志願諮詢服務應運而生。

高考志願的填報,從某種角度帶有一定的博弈色彩,“考得好不如報得好”,也一直影響著家長的潛意識和價值取向。於是,針對填報高考志願的各種服務機構,形形色色的諮詢產業紛紛出現。互聯網時代,有相應的平臺和機構對招生信息、學校信息進行分析整合,適當處理,為學生志願填報提供基本的依據和參考,這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一些並不專業的人員和機構大肆進行所謂的大數據志願填報炒作,對不少家長和考生產生了極強的誘惑,並以高收費甚至“天價”從中牟取暴利,其背後存在著的炒作邏輯和欺詐嫌疑,給不少家長增加了負擔,也讓很多家庭上當受騙,蒙受損失。

儘管填報志願存在著一些規律和技巧,然而這些規律和技巧更多的是經驗的長期積澱和積累,不是依靠大數據能夠計算出來的。一些服務機構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其實跟過去在志願填報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與處理差不多,只是他們利用計算機擴大了數據的採集範圍。然而,數據採集範圍的擴大並不意味著大數據可信度的提高。

相反,如果過度依賴大數據,還有可能適得其反。比如,運用大數據推測出某個專業的錄取分數會很低,這容易誤導家長和考生蜂擁而至填報這個專業,結果把分數線人為抬高,出現惡性踩踏效應,讓一些考生因“大數據”的誤導而落榜。

即使給出的大數據可信,但是這些數據是靜態的、機械的、冰冷的,正猶如在人工智能時代,藉助網絡可以進行知識學習,但卻難以傳遞核心素養和人文價值一樣。從所給出的數據分析的表層上看,似乎能夠幫助考生解決志願填報的一些問題,但是它無法分析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專業培養特點,無法分析專業的發展方向和未來的就業趨勢,無法分析不同考生所具有的個性化的興趣、特長、天賦、愛好、性格等,無法分析其他考生志願填報的走向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對於考生來說,也就缺乏相應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高考志願填報沒有“神器”

​用所謂的大數據提供填報志願諮詢服務行業越火爆,越證明我們的權威數據和公共服務有所缺失。作為各級招生部門和學校,除了為家長和考生提供相關翔實信息外,還應該在志願填報期間舉辦一些培訓會、說明會、分析會,以及時傳授高考志願填報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告知家長和考生,面對目前的一種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志願諮詢服務行業,要擦亮眼睛、準確研判、仔細甄別、注意風險,不要盲目而為、過度依賴。

更重要的是,家長們更應該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藉助於網絡,親自梳理報考院校歷年的分數。其梳理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逐漸熟悉未來所就讀的學校的過程。同時立足於自己的考分,充分分析自身情況,然後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特長以及專業優勢、發展方向,還有人生的理想,價值的定位,選擇一個理想的高考志願。

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什麼神器,家長與孩子準確認識自己,充分分析利弊,並有效結合興趣和職業規劃,才是通向志願與未來最好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