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危机

中产危机

来源 | 房地产投融资俱乐部

国家公布的三大数据,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

消费断崖式暴跌

中产危机

消费数据这么大幅下滑,历史还是非常少见的。我拉了一下数据,2018年5月的消费增速,上一次这么低的时候,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过去15年,没有这么低的增速了。

投资断崖式暴跌

中产危机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6.1%,预期7%,前值7%(若非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位,数据更惨淡)

贸易战爆发后。在外贸、投资、内需这三驾马车中,只剩下内需这一条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闻上天天高喊内需升级的原因。

社会融资断崖下跌

昨天,中国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608亿人民币,预期 13000亿人民币,前值由 15600亿人民币修正为 15605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000亿。

暴跌3000亿!预期近腰斩。可见,实体经济的资金面之紧张,到了何种程度。

融资压力之下,一场违约潮正大面积袭来,一场关乎千万人命运的大震荡开始了。不论是轻资产行业、重资产行业、文化类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通通都无法承受这轮资本大退潮。

唯一还在坚挺的,似乎只有房价了。

该醒醒了,这几年不干别的,只是使劲炒房的恶果慢慢出来了。

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居民杠杆和储蓄情况,老百姓确实没钱了,消费枯竭。房地产作为最大的内需,却挤占了几乎全部其他的内需消费空间,这时提升内需几乎成为了提升房地产的代名词。

我有个朋友做电商的。他今年感觉特别吃力,无论天猫还是京东,流量都已经到了瓶颈,站外还受到了拼多多的巨大冲击,期待中的消费升级并没有出现,反而客单价有向下的趋势。

网上越是越是便宜货卖得越火,比如出现“拼多多”这样令马云都感到害怕的怪物。问了一圈周围,许多收入20W+的人,普遍房贷压力大,拼命压缩消费,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在深圳,千万资产(负债)多的是,你要是让他打个车可能都舍不得,省吃俭用供房。严重的焦虑感让许多奋斗青年都戒掉了梦想。

房地产还是庞大的联合韭菜收割机,整个中国贫富越来越悬殊。

目前中国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1%人群集中,同时负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中间夹心层集中,最终形成"顶层强,中间弱,底层大"的结构,用大前研一的总结就是:M型社会。

中产危机

你会发现,在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低同时并存的怪异现象。

消费升级代表茅台:茅台虽是奢侈品,大家都知道供不应求。其股价也是越涨越猛。是因为消费茅台的主要是财富向前1%的人群。他们越来越有钱。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中产危机

消费降级代表:榨菜。榨菜肉丝面,股民关灯特别好吃。。被房贷重压的中产同样也不得不沦落到吃榨菜度日。

榨菜的股价是股民和房奴集体推高的。

中产危机

如果老干妈上市,估计会比茅台还牛逼。

中国很多高端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实际上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结果,而非中产消费升级的结果。

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做前1%人富人的生意和后80%的穷人的生意,要么往奢侈靠,要么往廉价靠。

中间很难赚到钱。因为房地产,中国只有庞大贫穷的底层、财富跃迁的顶层。

中产阶级?呵呵!很快灭绝。

令所有人都担惊受怕的房地产可能还没来得及崩盘,实体经济就已经率先崩盘了。

工行董事长在最近演讲时表示,2010~2017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降幅达到了一倍;而与此同时,居民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9%,几乎占了GDP的一半。

8090后甚至00后中国本来是2025规划中的主力军、本应该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最重要的底气。

如果连他们都变成了韭菜,那么谁还能有资格谈论什么未来呢?

现在不但人口空心化,就连城市也一个个沦陷其中。

今年一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率为39.8%,四成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这个数据必须对比一下。全国今年一季度末的亏损率为22%(82058家亏损企业/372197家),这个数据当然本身也不好看,然而身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工业企业亏损率居然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此外,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去年同期下滑19.9%,而总亏损额同比去年同期爆涨54.3%。这种情况,与我们之前提到的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企业经营情况一模一样。

现在深圳的土鳖制造企业基本上处于整体扑街的边缘,今时今日,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兴莫名躺枪,其本身和上下游的几十万工人面临失业,这些事情,都是深圳今年要面对的麻烦事。

2016年,任正非炮轰高房价,警告之声言犹在耳。

高土地价格,高房价,已经导致了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这是发自灵魂的呐喊,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对中国当前企业生存现状的担忧,是对中国企业经济力下降的担忧。


中国过去十年,是房价高速上涨的十年,也是中国经济竞争力迅速下降的十年,在各个行业,除了垄断国企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企业竞争力却越来越弱,所有的企业都不堪重负。


中国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精神丧失的十年,所有人都开始了投机,高房价逼迫所有人都想做房地产,高房价逼迫所有人都想去炒房,很少人、很少企业静下心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如何面对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中国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面对两个世界级难题,「刘易斯拐点」和「明斯基时刻」。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能有现在的成就,绝大部分归功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尤其是在加入WTO以来,虽然被老美层层压制,但不可否认,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全球最受益的一方。

然而中国从2012年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从2012年以来,我们16周岁至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500万人,每年都在减少。

人口的逐年减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告诉我们,刘易斯拐点近在咫尺。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即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如果达到刘易斯拐点,将意味着工资大幅上涨、工业利润受到挤压、投资下降,届时发展中国家将无法再依赖廉价劳动力。

由于拐点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强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速度将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正常下降水平,即使现在马上放松独生子女政策,鼓励生育,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所以,中国将很快成为劳动力短缺的国家。

如果我把13年写的刘易斯拐点造成的六个趋势放到下面,你就会对今天中国的变化一目了然。

1、劳动力紧缺,必然导致工资会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难以为继,并将大范围地向其他更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本来发达城市的产业是由周边三四线城市承接的,结果由于人力成本太高,以至于中国多数制造业企业逃逸至东南亚国家」

2、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依赖于大量内地民工,随着劳动力进入短缺时代,这些民工不需要别井离乡,在家门口就有很多工作机会,所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需求会更迫切。

「中部城市崛起,将超越沿海城市成为国家发展主要力量」

3、由于劳动力紧缺,各地将会出现争夺劳动力的浪潮,发达大城市将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入户门槛,力求更多劳动力资源留在本地。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仍会加速。

「目前城市抢人大战已经进入顶峰时刻,深圳近期的落户政策几乎取消了入户门槛」

4、劳动力成本上涨,将迫使企业更快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升级,没有能力升级的落后企业将被大量淘汰,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效率上都会有迅速的提升,产业集中度必将增加。

「大规模低端制造业死亡,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5、人少了,总需求会下降,但需求的质量会提高,质量差价格低的产品市场会萎缩,质量、性能、品牌好的产品会有来越有市场。

「GDP主动降速开始寻求质量,满足内需升级」

6、中国经济过去的发展,靠的是出口和大规模的铁公基投资投入拉动,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优势将逐步减弱,产能过剩使投资需求减弱,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高速发展很难持续下去。未来的出路不在于继续增大投入,而在于提高效率。

「大部分基建被砍,去产能成为首要目标」

以上6点趋势是中国未来必然要面对的事情,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刘易斯拐点也是每个国家无法绕过的陷阱,所以只能主动去面对。在早期完成去产能、产业升级和内部城市崛起扩大内需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想做到这些,钱从哪儿来呢?

要是过去,随便开动印钞机印钞票就好了,但是现在美国加息潮逼的这么紧,再开动印钞机,分分钟一大堆索罗斯坐在家门口掏空你的经济,割你的韭菜。

所以只能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居民身上筹钱,方式就是打开房地产的阀门。

然而,中国多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和金融管制已经形成了奇高的债务泡沫,再加上上一轮的房地产去库存,中国金融杠杆已经形成了一个吹弹可破的大泡沫。

结果金融市场跨过了灰犀牛,却引来了「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是指信贷膨胀耗尽后资产价值崩盘的时刻,也可以被理解为杠杆过度累积引发市场突然下行

懂的人都知道,「明斯基时刻」远比什么黑天鹅、灰犀牛厉害得多,当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就是栽倒在它这里,完全不可预见。

而中国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背杠杆大搞基建,企业背杠杆运营周转,开发商背杠杆买地造楼,居民背杠杆买房买车,所有主体都活在杠杆梦中无法自拔,严重透支了社会信用和居民劳动力。

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央行仅做一件事情,就是严查所有账务,全面整顿金融市场,不遗余力地降杠杆!

降杠杆就是刮骨疗伤,靠着之前房价得来的资金做缓冲麻醉剂,勉强一层一层刮下去。

结果,还是刮出了钱荒。

打破经济规律的代价

从2018年开年后,社会上就开始曝出各种各样的「缺钱新闻」。

例如,多地教师和公务员发不起工资,众多企业违约,董事长跳楼,房贷断供率达到历史峰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下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等等。

中产危机

种种现象告诉我们,中国钱荒真的来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截止2018年3月份中国货币总量已经超过了174万亿,比美元和欧元的总和还要多!那么这么多钱到底去哪儿了呢?或许只能用「不为人知」这个词去解释吧。

中国用拉升房价的方式打破了「18年周期」,延缓了「刘易斯拐点」,对抗了「明斯基时刻」,说明任何经济规律是可以被打破的。

但未来中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解决经济的增长回落、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噩梦。

而特朗普政府突然出尔反尔对中国发动贸易制裁也显得在情理之中了。美国那么多资本大鳄是不可能不会窥见中国目前的处境的,这么好扳倒中国的机会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

但是对于未来趋势,作为个人我还要多说一句。

我们都是人类,都有共同的恐惧和贪婪,而人性的弱点是“我们”这个整体所无法克服的。

所以人是有限理性的,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只要克服人性弱点,作为个人是可以持续战胜市场的,巴菲特用他的一生来证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