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唐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09年,因為是唐朝的中晚期,藩鎮割據,因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性,唐朝在汴水之上設置宿州,取周朝古宿國為名,州治設在虹縣(今泗縣),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宿州廢;太和七年復置宿州,遷治今埇橋區。

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年代久遠,地圖略有出入,徐宿當時以古陴湖為界

北宋時期,宿州升為防禦使,設保靖軍節度(或寫作保靜軍),楊家將楊繼業之弟楊重勳就曾任宿州刺史、保靖軍節度使。宿州當時為上州。古代的上州,轄臨渙、符離、蘄縣、虹縣四縣,南以淮河為界,可以算的上是大城市了,北宋的宿州城,在汴水之上,是北宋的通都大邑,逆汴水而上就是北宋的南京宋州(今商丘),過了宋州就是帝都汴京,極度繁華,北宋末年甚至人口規模遠超宋州和徐州,而宿州城是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倉促建立起來的城池,周圍僅6裡,濠8裡,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急切需要擴城。

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宋元祐年間,宿州知州周佚上報京城,修建宿州外城周圍12裡,形成內外三城,兩河環城,一水穿城的格局,朝廷當時已經奏準,並撥款一萬貫,準備來年動工,工期5年。同年,宿州虹縣(今泗縣)零壁鎮人戶靳琮等,上報乞改零壁鎮為縣。

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然而,當時作為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新除兵部尚書的蘇軾,途徑宿州,訪得宿州修建外城和零壁鎮撤鎮建縣一事,像朝廷寫了一紙《乞罷宿州修城狀》,文中直言:“宿州自唐以來,羅城狹小,居民多在城外”。羅城,外大城也。子城,內小城也。羅城是指當時宿州現有的宿州城牆,宿州的內小城就是保護州署的小城,今宿州環城北路的那段城牆就是保護古州署的那段城牆。

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本朝承平百餘年,人戶安堵,不以城小為病,兼諸處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謂之草市者甚眾,豈可一一展築外城。近年周秩奏論,過為危語,以動朝廷,意謂恐有盜賊竊據,以斷運路,遂奏乞展築外城一十一里有餘,役兵及僱夫共五十七萬有餘工……”“看詳得元只是本鎮官勢有力人戶,意欲置縣,增添諸般營運,妄有陳狀。尋準敕依奏,依舊為鎮。後來有轉運使張修等及知州周秩別行奏請,卻欲置縣……而本鎮去虹縣六十里,至符離縣一百二十里,至蘄縣一百里,即非地遠,又至符離縣,各系水路,本不須添置一縣。委只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卻使近下人戶一時出錢,深為不便。”

文中直言宿州知州和靈璧豪民“不知本州有何急切利害?”

最終,因為蘇軾,宿州展城一事就此作罷,而靈璧撤鎮建縣工程已經動工,不得已“卻於已支賜一萬貫錢內,量新置縣合用數目,特與支撥修蓋了當。”

宿州靈璧人要感謝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靈璧縣!

歷史記載,蘇軾和宿州知州交好,並送墨竹畫一幅,成為宿州一景,蘇軾和宿州學正劉涇也很要好,但這個宿州知州並不是周佚,可見當時蘇軾和周佚的關係並不好,說他只是一己之私也未可知,但蘇軾的《乞罷宿州修城狀》是以仁政的角度考慮,是對是錯?就如同今日很多人看見城市擴張,心疼耕地一樣,不管怎麼說,宿州在古代永遠的失去了擴城的機會,今宿州古城和唐朝規模無異。

如果當年沒有零壁鎮人靳琮,可能就不會有今日的靈璧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