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人民武警”可訂閱哦!
山青透了,艾葉彷彿一夜間香遍了整個山崗。汨羅江就在這一片艾葉香中熱鬧起來。清澈的江面上,龍舟競渡而過,漣漪劃開歷史的層層包漿,過往的故事就如同江底的鵝卵石,一個個袒露出來。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在孩子們純真的歡騰和期盼聲中,端午節如約到來了。頭一天,母親天不亮即爬起床,急匆匆地走出門去。睡意朦朧的我緊跟著翻轉起身,我知道,母親又要去摘粽葉準備包粽子了。
晨霧中,母親來到附近山坳上的一片粽葉地。經過一個四季輪迴的積蓄和瘋長,此時的粽葉已大體長至一人高,每根枝丫在清晨準會吐出一片綠而黃嫩的新鮮粽葉。母親試探著走入只有在這個節氣才有人到訪的粽葉地,整個人瞬間沒入其中,被團簇的粽葉緊緊包圍。那時,站在坳下為母親壯膽的我,要麼只能看到母親的一隻手時隱時現,要麼就只能聽到一陣陣窸窸窣窣的聲響。我不免有些擔憂起來,時不時喚母親兩聲。
摘粽葉是一項體力活,而且過程較為緊張。因為,粽葉只有當天綻開的、新鮮的才最好。去晚了,粽葉極有可能被其他鄉親摘光,又或者被太陽暴曬後快速變色、變老,失去初綻時的新香和韌性。若是這般,就只能眼巴巴地等第二天了。
粽葉摘回來了,正反面刷乾淨,用清水浸泡,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糯米,包粽子工程隨即展開。包粽子的帶子是用一種棕葉嫩芯煮制的,母親嫻熟地把它綁在木椅的扶手上,一隻腳踩住椅子的下橫木,木椅便被牢牢固定住,一晃也不晃。多數時候,在一旁圍觀的我們姐弟,也會自告奮勇地擠坐在椅子上,儘量用自身的重量來壓住凳子,好替母親分擔一點氣力。
“輝姑娘(母親的乳名)的粽子包得好!又緊扎,又勻稱!”母親包粽子的技術一流,在十里八鄉都能排上號,尤其是羊角粽包得出奇地好。羊角粽細又長,外形像羊的角,故而喚作羊角粽。包羊角粽需要的粽葉比包一般的狗頭粽需要的粽葉大,並以整張粽葉能包下一個粽子為上好。所以,這也是母親為何要一大早去摘粽葉的一個緣由。
“粽子必須包得緊,松弄鬆弄就不好呷。冇得香味,煮出來裡面也全是水。”母親邊給我們姐弟唸叨,邊用兩隻手捏住剛灌上米的粽籠子暗自發力,有時摁得兩隻手和腦袋一齊抖動,直至米粒再也按不下去了才鬆開。倘若感覺包得還不夠瓷實,她有時會準備一根筷子,在灌米時使勁戳幾下,確保粽子的各個角落都塞滿了米粒才罷休。看母親整個架勢,包粽子不僅是一項極度認真的工作,更是一種極為莊重的儀式,包一隻粽子彷彿要包掉全身的氣力。果不其然,一分力一分活,從母親手中包出來的羊角粽,不僅長相美觀、勻稱靈秀,而且個是個,整隻粽子沒有任何鬆動和虛空。
過程是重複的,粽子的內容卻可以千變萬化。我開始記事那會兒,由於家裡生活條件差,母親包粽子基本上用的都是純糯米,不摻任何東西,其實家裡也沒有什麼東西可摻和調劑。到了我上初中、高中時,糯米中開始加入親戚送來的或是自家攢的綠豆、花生、蜜棗、臘肉等物,粽子也隨著條件的改善和口味的豐富,逐漸開始了它的華麗升級。
頭一天清晨摘粽葉,當天包好粽子,晚飯後下鍋蒸煮。一直煮到半夜,伴隨著鍋裡咕嚕咕嚕的雀躍,粽香早已饞得孩子們輾轉難眠。第二天一大早,在瀰漫的粽香中睜開雙眼,孩子們把屋前屋後插滿艾條後,便急不可耐地開始分享熱乎乎的粽子。粽子鬆軟粘黏,咬一口唇齒留香,一個不大點的小孩,一次性也能消滅三兩個。
端午節後第三天即父親的生日。父親還在時,每次煮好了粽子,母親總要留出一部分,然後踩著高凳,把粽子高高地掛在南方老式平房的樓腳上,一是為了通風保質,二是為了防止我們幾個小孩一股腦把粽子消滅殆盡。留出來的這點粽子,便成為父親生日宴上的頭盤。
粽子有各種吃法,但大多都隨意。直接吃,有它原有的粽香;蘸點白糖,就能嚼出咔哧咔哧的聲響。而作為宴席上的頭盤,母親通常會把粽子解開,簡單切塊,然後加紅糖一起炒制。於是,粽子不僅有了溫度、包含了祝福,粽香裡更揉入了生活的甜意。
日月更迭,芳華流轉,粽葉綠了一茬又一茬,粽子包了一年又一年。隨著我們姐弟逐漸長大,到後來,摘粽葉自然而然就成了我們的活兒。但是,包粽子依舊是母親一手親持。
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在當下不愁吃不愁穿的絕大部分中國家庭裡,粽子早已可以隨著家人的喜好,葷素甜鹹樣樣都能做到。但無論市面上的粽子多麼別出心裁、五花八門,母親包的羊角粽的味道卻始終如一,且外型專利,讓我們姐弟感念尤深,任何時候想起來都垂涎不已……三年前,家屬隨軍,母親也隨我入京長住。摘粽葉自然是無處可去了,考慮到不想讓母親太費勁,愛人和我都提倡去超市買粽子過端午節。但每到這個時節,母親總會掏出託人從老家捎過來的粽葉,堅持包自己的羊角粽,並且依舊包得那麼用力、那麼瓷實、那麼一絲不苟。彷彿在她眼裡,包的並不是粽子,而是真真切切的一個節氣、一份掛念,亦或是一種責任、一手傳承。
當然,這個時候圍在母親身邊且負責壓凳子的,已不是我們姐弟,而是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孫女。兩個小傢伙嘰嘰喳喳鬧個不停,一人拿一片粽葉,躍躍欲試。
可能還喜歡
監製:楊敏、孫延東、劉鳳橋圖片監製:劉海山
主編:王文、魏國榮
閱讀更多 人民武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