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億“神祕”險資LP大起底!

相較於固定收益資產和證券資產,股權投資在險資17萬億資產池子中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而對投資穩健性的嚴格要求,決定了險資LP在選擇GP時格外挑剔。

“保險公司在選擇GP時,往往會選擇行業排名前二十的GP。”一位小型GP投資人談到幾次謀求和險資合作而無果時無奈表示,“我們一直想引入保險資金,但是保險公司選GP門檻很高,我們不達標。”

可能是因為上述原因,險資LP在股權投資領域被蒙上了一絲神秘色彩。無論是LP業務還是做直投業務,在投資策略方面,保險公司都堅持“穩”字打頭,對行業選擇、項目的退出週期、規模方面有明確要求。投資界(ID:pedaily2012)瞭解到,尤其是在當下銀保合併的政策過渡期,保險公司在股權投資領域的步伐已有所放慢。

保險股權投資規模空間近1.7萬億,潛力巨大

自2010年9月初,保監會下發《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允許險資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首度開閘後,險資作為LP參與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已有八年。八年時間裡,作為“最受歡迎”、“財大氣粗”的LP代表,保險公司在股權投資領域一直是一個特殊存在。強大的資產規模、穩定的現金流,險資的資金期限被認為和私募股權投資的長期投資方式擁有先天的契合度。

保險資金一直是各類資管機構搶奪的“大蛋糕”。近年來,保險行業保費收入增長推動資產端規模穩步提升,保險業總資產從2011年的6.01萬億迅速增長至2017年年末的16.7萬億元。按照保監會此前規定,保險機構10%的總資產可用於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等相關金融產品,也就是說未來有將近大量的險資配置於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類資產。

從長遠來看,險資參與股權投資的市場潛力巨大。按照保險業“十三五”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保險業總資產規模將超過25萬億。

不過,在保險機構的資產池中,股票、債權、信託等產品佔大頭,股權投資只是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

“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中,股權投資佔比並不高,大約在5%左右,比如我們總共有1000億的規模,股權投資規模大概在50多億,跟股票、固收類的配置相比,股權投資比例很小。”一位保險公司投資人士告訴投資界。

這5%的比例可能還是誇大的,在此前舉行的一個保險行業沙龍上,有保險資管人士表示,保險公司一級市場投資比例可能只有1%到2%,而國外大概在5%左右,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是對於保險資金動輒千億的資金管理規模而言,僅僅個位數的佔比,也足以樹立起保險LP“財大氣粗”的形象。

1.7万亿“神秘”险资LP大起底!

縱向來看,在整個資產配置結構中,近三年來,險資佈局股權投資的金額逐年上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權投資對險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排名前20才可以?保險LP選GP“眼光”很高

間接投資和直投是保險公司的兩大股權投資方式。考慮到專業度,LP業務是保險公司普遍採用的股權投資形式,即藉助專業的VC、PE來間接佈局相關產業的投資機會,而直投的份額則相對少一點。

在很多投資人看來,保險LP是一個渴望不可及的存在。一方面是資金實力雄厚,一方面是選GP眼光很高。上述小型GP投資人此前一直在尋求和保險公司的合作機會,但最終都無疾而終。“之前有保險公司要求合作的GP資產管理規模必須超過30億,我們達不到,而且還要求投資單一項目,並要簽訂對賭協議。”該投資人解釋道。

擁有強大資金實力的保險公司在選擇GP時格外挑剔。有業內人士曾說,保險公司在選擇GP時只選行業的前二十名,多數都是看清科的排名榜單,小型GP基本排不上隊。

上述保險公司投資人更是明確表示:“大型知名GP的投資能力有保障,是保險公司選擇GP時的首選。在選擇GP時,我們往往更傾向於投資知名的綜合型基金和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專業型基金。”

清科私募通統計顯示,在市場上已有70餘隻基金獲得險資投資,包括弘毅、中信產業基金、紅杉、九鼎、TPG、KKR等人民幣和美元PE以及一些市場化VC、夾層基金。

上述小型GP投資人表示,保險公司對大型GP的基金投資週期可能會長達8年,而相對於大型GP而言,保險LP對小型GP的投資週期明顯縮短,可能只有5年。

監管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保險公司劃定了選擇GP的門檻。2010年9月保監會發布的《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保監發【2010】79號)第十條規定,保險公司投資股權投資基金,發起設立並管理該基金的投資機構應滿足十大條件,其中包括管理資產餘額不低於30億元、已退出項目不少於3個、註冊資本不低於1億元等。

此後,這一門檻也在不斷進行調整。2014年12月,《中國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4】101號),規定保險資金作為LP投資,重點要求有以下四點:

1、 被投資的創投機構具有5年以上創業投資管理經驗,歷史業績優秀,累計管理創業投資資產規模不低於10億元;

2、 為創業投資基金配備專屬且穩定的管理團隊,擁有不少於5名專業投資人員,成功退出的創業投資項目合計不少於10個,至少3名專業投資人員共同工作滿5年;投資決策人員具備5年以上創業投資管理經驗,其中至少2人具有3年以上企業管理運營經驗;

3、 保險資金投資的創業投資基金,應當不是基金管理機構管理的首隻創業投資基金,且單隻基金募集規模不超過5億元;

4、 保險公司應當強化分散投資原則,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餘額納入權益類資產比例管理,合計不超過保險公司上季度末總資產的2%,投資單隻創業投資基金的餘額不超過基金募集規模的20%。

很多小型GP都是因為沒有達到上述某些指標而被拒之門外。不過,拿到險資的投資一直是小型GP的夢想。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就表示此前雖然幾次錯失和保險公司的合作,但是目前仍然在和多家保險公司積極商洽。“我們資產管理規模目前已經增加至20多億,團隊也在不斷成熟,如果有好的項目,保險公司也願意投我們的基金。”

保險公司LP角色新演化:助力直投業務發展

在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的八年時間裡,部分保險公司在PE投資方面領跑行業。早在2011年8月,中國人壽即成為國內首家獲得股權投資牌照的險資企業。2012年,中國人壽出資16億元認購弘毅投資的二期人民幣基金,成為國家放開險資投資私募基金後,保險公司PE基金投資的首單。

2014年清科集團發佈的中國機構LP榜單上,六家險企名列其中,佔了榜單的半壁江山,其中包括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7万亿“神秘”险资LP大起底!

每家保險機構在LP業務方面也有不同的風格策略。平安信託PE投資事業部投資執行總監蘇盈曾對媒體表示:“在海外我們一直也是在揣摩,直到最近一年,才開始有信心大規模做海外的投資,從投資種類來說,我們對海外市場還是相對陌生的,我們採取的是基金的形式,我們會找海外最棒的GP來幫我們管理這個基金,這兩點就是從投資的方向和投資的策略上來說,是我們這個集團規劃的思路。”

有些保險公司則在LP業務上謀求專業聚焦。百年人壽股權投資部總經理張平此前接受投資界採訪時表示,百年人壽已經投資了多家細分賽道中有著出色業績的專業型基金,是不少專業型基金的第一個保險LP。

“其中包括生命健康領域中的通和毓承基金、醫療服務領域中的千驥資本,物流消費領域中的鐘鼎創投,以及科技創新領域中的國科嘉和基金。”張平表示。

LP業務成熟化發展的同時,保險公司和GP的合作越來越多元化,藉助LP業務推動GP業務發展成為很多保險公司的新訴求。從LP起步的保險公司在做GP時具有天然的優勢,LP基金組合中的項目成為其直投項目的主要來源。

目前很多保險公司都設有自己的股權投資部門,專業度不容小覷,大部分投資人都是保險公司從股權投資機構高薪挖過來的,有些擁有十餘年的股權投資經驗。這些投資人在保險公司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長,並利用好手中的資源。

一位從PE跳槽到保險公司股權投資部門的投資人就表示,相對於此前在PE找項目的艱辛,在保險公司做股權投資“輕鬆了很多”。“GP手中有很多優質的項目,比如投十幾支基金,每支基金都投十幾個項目,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數百個項目選擇一些適合參與的。而且作為基金的LP,GP也願意為我們提供項目資源。”

不過在進行直投時,為了保證回報週期不被拉長,有保險公司給項目退出設定了時間限制,“我們投的項目12月內必須報會,多數是Pce-IPO項目,這些項目一般都有穩定的盈利、有明星投資人背書或者發展到一定規模。”該投資人士告訴投資界。

無論是LP業務還是直投,保險公司都是“穩”字打頭。比如對於早期投資由於風險較高,保險公司往往不願涉及。從行業來看,根據保險投資“穩健、安全”的原則,以及相關監管要求,目前險資的投資主要在大健康、大消費、大金融等領域。

銀保合併,保險投資速度放緩

今年業內的保險投資人都有一個深切體會——保險行業今年發生的最大變動就是,保監會被合併到銀監會。2018年3月中旬,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時擴大人民銀行的監管權力。

作為史上最大金融部門調整,整個保險行業都處於政策過渡期,保險資金投資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隨著資管新規的出爐,保險資金的大類資產配置也正在發生調整,特別是對投資合規風險的審查。有不願透漏姓名的保險公司投資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總額還不到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一。

投資機構也間接受到影響。“現在從保險公司拿錢很不容易。”張弛感慨道。今年1月,中國保監會印發《關於保險資金設立股權投資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股權投資計劃業務進行規範,劃出了“名股實債”、“嵌套投資”等多道不能碰的紅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也與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進一步明確了保險資金運用形式。

從股權投資准入到整個投資過程,監管規範效應已經傳導到保險股權投資業務所有層面。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監管機構針對保險資金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險資金在股權投資領域運作遵循的監管框架已經成型。

進入2018年,在整個金融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經歷了多年快速發展的保險資金股權投資業務正處於梳理階段,前期利用監管漏洞的激進式股權投資模式已經被命令禁止。

“在募資端,保險公司並非很缺錢,但是如果投資端放緩,保險公司的負債成本就會增加,傳導效應之下,保險股權投資在募資端也有明顯收縮。”上述保險公司投資人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