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四阿哥要追比欠款?

tehdbhp

这个故事发展在雍正王朝的第三集,第四集,雍正刚从江南赈灾往回走,还没有走到京城,康熙在炕头一合计,为什么盛世之下,国家连赈灾的钱都没有,原来都被官员给挪用了,好家伙,还不少,足足1200万两。

康熙合计来合计去,决定要调理调理这帮借钱的官员,并且当众允诺,谁要是能把欠款要回,别说1200万,就是1000万,就封他的亲王。

这是康熙四十多年的事情,众皇子不过二三十岁,这个亲王在当时很有含金量,雍正排行老四,在江南赈灾的时候还人称四贝勒,因为赈灾有功才封个郡王,按理说正是这些皇子年少气盛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差事,顿时康熙心里也是失落啊!自己生了这么多儿子,到关键的时候一个也指望不上。

那么,这个差事为什么会落到雍正的头上呢?

这个差事,只有雍正愿意去做

放眼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态环境,一个是以太子为首太子党,一个是以老八为首的八阿哥党。

太子和八阿哥的区别在于,老八是能说会道,不爱做实事,太子是不能说不会道,更不爱做实事,所以,太子和老八的竞争中,太子率先出局。

既然太子和老八都不想接这个烂差事,这个欠款说到底最大的难题就是向皇亲国戚来讨要,说到底就是皇族的家事。弄来弄去,得罪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太子和老八只能是相互推诿,最后推到老四雍正的头上。

因为他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能办事的人,所以不会推诿,换做是别人肯定不会去趟这趟浑水,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知道老八不会接,老八知道太子不会接。

按照大阿哥的话来说,最适合办这件事的应该是大阿哥,作为康熙的长子,在皇子中应该是比较有威望的, 但是大阿哥也是顺水推舟举荐雍正,所有皇子干脆都就坡下驴,推给了还没有回到京城的雍正。

说到底雍正是一个愿意坐事实,并且肯做实事的人。

这个差事,只有雍正能办好

欠款的官员一听到要追欠款的事情,立马都围到老八身边,让老八去担任这个追比欠款的大臣,老八本来就是管着户部的人,他深知都是谁借了钱,借了多少,能不能还上,也深知这个款他老八根本就要不回来。

老八门人子弟最多,所谓的结党营私,就是扯关系拉大旗的人太多,所以,老八根本就办不好这个差事;

太子就更不行了,太子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作为康熙年间的太子,作为清朝唯一的太子,太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太子心里苦啊!到最后,太子的老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自己的身价财富一万来两交给太子的时候说,知道你一年四万的俸禄不够花,所以。。。一个太子一年的俸禄只有四万,所以,最后只能卖官了。

皇子中,哪个不欠款,而且铁面无私,辈分还能大一点,选来选去,其实也就剩雍正了。


历史讲述的其实都是道理,危机危机,在危险中发现机遇,只有破后才能立。雍正最后能够得到康熙的垂青,绝对不是因为雍正最聪明,也绝对不是因为雍正最铁面无私,而是因为在他爹需要儿子挺身而出的时候,雍正是唯一站出来替他分忧的人。

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没用选错了,关于雍正的政绩方面的事情就不说了,但说雍正力排众议,非要给康熙的庙号定一个“圣祖”,这个就了不得了,自古以来,都是开山为祖,守成为宗,到康熙都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了,根本没有机会称祖的,但是雍正说:“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就从康熙的庙号来看,康熙绝对没有选错继承人。


史论纵横

其实雍正也不想追接这个差事,他是被八阿哥和太子给坑了,不接也没有办法。又被邬思道的一番言论给说服,才硬着头皮去户部追缴欠款的。


事情的起因是江南大水,朝廷拿不出银子来赈灾。康熙调来户部案卷,发现国库亏空竟达一千二百万两白银。而这些钱都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给借去了,以致泱泱大国,发一次大水竟拿不出钱来。

康熙表示谁愿意接这个差事,办好了就封亲王。


众人都希望让八阿哥接这个差事。结果老八他自己躲在书房里裱画,闭门不出,因为他在想着下一盘大棋。

十四阿哥一语点破了老八的心思:

“这一千多万两银子,牵扯到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一下子能追回?就算是追回来了,还不把人都得罪了。”

八阿哥看破不说破,接过话茬:

“这差事我不接,你们也不要接,让四哥接。”


在御前会议上,八阿哥陈述自己掌管户部,却未能峻切操持,才导致国库被挪借亏空,自觉自惭形秽。接着便来了个釜底抽薪,急忙提出辞职。并将这件得罪人的差事推给了雍正。(注:当时雍正还在江南赈灾,并不在京城。)

康熙看着老八,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从眼神可以看出,康熙在内心中对老八其实是失望的。(注:这是康熙不选八阿哥做继承人的起因)

康熙转身问了太子的意见,太子也推荐雍正接这个差事。此时康熙希望有一个阿哥能挺身而出,为君父分忧。但是接连询问了大阿哥、三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表示推荐四阿哥。结果令康熙非常失望。



然后,康熙又询问了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人。佟国维认为应当让八阿哥和雍正一起办这个差事,马齐也跟着附和。当时康熙对八阿哥已经很失望了,这个时候推举八阿哥,无异于讨骂。

张廷玉则说,这事不应顾虑太多,只有四阿哥办事不讲情面,自然也不会有顾虑。康熙决定要亲自试探四阿哥,看看雍正是否有意替君父分忧,以及一颗敢做孤臣的心。


在雍正府邸,邬思道直接切入主题,为雍正分析了追缴户部欠款的难处,条理清晰,分门别类,一针见血。

邬思道的意思是“一定要接,如果不接,皇上不就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么”?

邬思道隐含的意思是。既然所有皇子都不愿意得罪人,康熙必然非常失望。若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定然会使康熙刮目相看。


在宫中,雍正对康熙说。只能自己能为父皇解忧,即使得罪了所有人,自己也不怕。当个孤臣也无所谓。

说到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因为康熙知道满朝文武都在搞小圈子,拉帮结伙。他希望找出一个洁身自好,不搞小圈子的皇子,暗中观察他,并且试探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接班。


因此,康熙将十三阿哥从雍正身边支开。只让雍正一个人去追缴国库欠款。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实康熙才是这部里面最有心机的人。雍正、邬思道这些人跟康熙比心机,都是战五渣渣。


但是,雍正追讨欠款的工作非常不顺利。此时康熙人精、虚伪的一面体现出来了。

康熙作为皇帝,追缴国库欠款,一封圣旨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康熙一向沽名钓誉,不愿意因此得罪人,怕自己死后,在后世的史书中被文人墨客批评讽刺。

所以,一把烂事全部甩给雍正。康熙在后面继续装好人。但是雍正没有把事办妥当,搞的大臣上吊自杀,搞的康熙脸上也没面子。最后宣布追缴欠款一事暂缓,草草了结。

康熙在总结大会上批评田文镜没有一点仁恕之心,为了一两银子,挖心刺骨、百般羞辱斯文人。并将田文镜革职,到陕西以知县任职,限三日离京。

又批评雍正以精明自诩,却不能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急得雍正要辞去郡王爵位。最后以发罚俸一年了事。

(朝堂上,雍正一脸的尴尬和茫然)

这个时候,八阿哥又出来装好人了。一面替雍正开脱,一面向康熙推荐年羹尧。简直是在雍正的伤口上继续撒盐。

而年羹尧也是非常“识时务”,当天就跑去八阿哥的府邸要感谢他。这也是后来雍正要给年羹尧使绊子,故意刁难他的起因。

总结一下。雍正会接追缴欠款的差事,是因为在朝廷的廷议上,满朝文武大臣和皇子,一致推举让雍正办这个差事。当时雍正在外地,没办法当场推辞。等他回京后,骑虎难下,不接也不行了。

雍正又经邬思道的一番阐述,指明了让他做孤臣,替康熙的分忧的重要性。所以才决定接这个差事。

总的来说,追缴欠款一事,是康熙对雍正的一次考验。

显然,雍正通过了考验。只是康熙认为他做事还不到火候,事后对他作冷处理。其实,也是在保护他。


Mer86

个人理解,老四追逼欠款主要是两个原因:

  1. 要想混的好,就得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而且关键时刻能替领导背黑锅。
  2. 性格使然,老四的人生信条就是“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大概意思是——

国库没钱了,俗话说no money no talk,手里没票子,天王老子都得抓瞎。结果往下追查发现国库里有一大半钱是被皇子皇孙各级官员给借走了,而且是借了不还那种。

于是大老板康熙提出来,谁追回欠款,就封谁当亲王!这摆明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没人愿意接。老四不是傻子,当然也不愿意趟这趟浑水。正在犹豫的时候,谋士邬先生提到了一个关键点:

这份差事皇上的其他儿子没接,皇上肯定感到孤立无援,皇上一定需要一个儿子的支持!

老四这种精明人自然是一点就透,于是欣然接了差事,追讨欠款去了。

邬先生点出了这件事情的关窍——

钱(业绩)很重要,态度更重要!

大领导把球抛出来,结果没人接,吧唧掉地上摔稀碎,搁谁谁都挂不住。这种时候往上一步给领导接住了,表明与领导同心同德的坚定立场,光这一条就比你平时百般好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起码态度很端正,位置站的很明白!

皇权时代,生杀予夺全在大老板一念之间。能够既不得罪同僚,又能维护好大老板,当然是最好的。两者不能兼得,自然是要优先维护好大老板,毕竟是他说了算。

而且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孤家寡人,自然希望手下也是孤家寡人。这个逻辑很简单,你们都抱成团了,要皇帝单枪匹马怎么跟你们愉快的玩耍。所以精明的帝王都喜欢“孤臣”,也都讨厌“朋党”。敢追着大家还钱,这种人那几乎是一等一的孤臣,自然是能得大老板欣赏。

追缴欠款这种事,一封圣旨就能解决,这事康熙当然明白。但康熙晚年很看重后世评价,希望给自己“宽仁”的名声,所以一堆烂事全甩给老四。自己躲在后面装好人。因为老四追的太狠,结果逼得大臣上吊自杀,最后追缴欠款也就不了了之。

圣明天子当然是绝不会犯错的,犯错只能是手下马仔。为了表演仁爱,安抚人心,康熙把经办人田文镜批的一无是处,并并将其革职派到陕西当知县去了。又批评老四办事不利,不该死的弄死了,该弄的又没有弄。老四也不与领导争辩,一力承担责任,主动要求辞去郡王的爵位,以示处罚。

看到这里,实在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两父子真是干的漂亮!十几岁就能搞掂鳌拜、吴三桂这样的老鸟,康熙是绝对的精明人。这事孰是孰非老头心里能没点逼数?出了乱子,自然是要推人出来背锅。但毕竟老四是忠心办事,大臣死就死了,还能真处罚自己儿子么。最后也就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了事。

妙就妙在老四明知道自己是背锅,还能背的甘之如饴,毫不退缩。实在是也想明白了,替大老板背锅,看起来吃亏在眼前,其实领导心里明镜似的,自然是有后报的。

当然,能接这种活也是老四的性格使然。雍正那是一贯信奉「谁吃了我的就得给我乖乖的吐出来」。“抄家皇帝”的名头可不是白来的,别说是借了国库的钱胆敢不还,就是在任上出现亏空,也得官员自掏腰包把坑填了,你要是填不满,就拉上你的亲戚一起填,子子孙孙一直填完为止。


月下没有花

为什么四阿哥要追回欠款



剧情开始朝廷上收到各地突发洪灾的消息,康熙感到无比自责。这时掌管户部的八阿哥出来劝康熙:这都是天灾,圣上英明神武一生,胜过秦皇汉武,这件事不会有损您的威名,不要自责。现在的办法呢,就是赶紧拨款赈灾就好啦。

说到这里雍正上朝,呈上统计数据,国库的银子已经不够五十万两。赈灾要两百万两。在这里可谓打了八阿哥的脸。

不过四阿哥没有顾虑这些,之后请求太子让自己去南方赈灾,太子想让自己人去,总比让老八他们抢了风头。就给四阿哥申请了这份差事。



四阿哥江南赈灾有功,康熙封了郡王。紧接着康熙抛出了亲王的名头,谁追回国库欠款,就封亲王!

这国库欠款是朝廷一大半的官员借的,上有天子近臣,皇子皇孙,下有芝麻小官。差事真的不好办,如果按照四阿哥登基之后的脾气,肯定是上上下下官员没有一个好下场;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所有官员都得去阎王那报道。但是康熙不想动摇国家根本,自己也老了,好不容易维持到今的康熙盛世,不能因为晚年这些事给后世留下骂名。康熙决定从宽处理,追回欠款。

追回欠款这件事,八阿哥不愿意得罪人,自己是贤王,接这份差事很显然不利于自己的野心。太子自己也欠款,怕被老八追债逃不过,想推荐自己人。因此,所有阿哥都推荐了还在江南赈灾的胤禛。



局势就落到了胤禛的头上,胤禛为什么要接这份差事,如果换作以前,胤禛可接可不接。这份差事接下了,会得罪很多官员,但是为国为民,对胤禛来说还真不是太大的问题,江南官员都得罪了,朝廷官员也差不多。但是,这回接了这份差事,其实他多了一层考虑。

这是因为邬思道,邬先生到胤禛家给胤禛儿子教书,同时他也担当了胤禛的谋士。在胤禛回来的晚上个胤禛讨论时,他说了一句话。

“这份差事皇上的其他儿子没接,皇上肯定感到孤立无援,皇上一定需要一个儿子的支持”

这句话的意义就深刻了,想深一点,他头一次暗示胤禛在皇上的眼里要扮演特殊的角色。这个暗示也让胤禛想到储位之争。所以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胤禛的表情有点特殊,而且说晚了,我们之后再讨论。



胤禛犹豫,不过最后他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开始一步一步地向着皇位前进。

以上皆是《雍正王朝》,不涉及历史史实,我会说明。
论历史,我是认真的,千秋论

千秋论



通过《雍正王朝》电视剧我们可以了解但四爷办事很注重一个“理”字,也就是依法办事,追缴国库欠款虽然得罪人,却是大义凛然,秉公办事,上对得起康熙,下对得起大清。相反,王公大臣们欠国家的钱不还,理不直气不状,他们除了相互观望外,并没有过硬的借口,四阿哥虽然得罪了这些人,但他们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人,要么是“八爷党”的人,要么是“太子党”的人,还有“大爷党”的人,这这些人将来都是自己的政敌,即使现在得罪了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是所以四爷可以放心大胆的追缴国库欠款!




四爷干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使,不但得罪了王公大臣,还弄得满朝怨气,甚至还逼死了魏东亭大人,但在康熙眼里,他却是不折不扣好皇子,能为自己分忧,精明能干,敢作敢当,为了大清天下不惜得罪了满朝文武。 再有,康熙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只要他在位一天,就绝不容许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和权力,所以康熙十分忌惮“八爷放”和“太子党”,时刻警惕他们,反过来四爷是“冷面王”,办事有不讲情面几乎把所有大臣和阿哥们都得罪光了,康熙不仅觉得欣赏他的能力,也放心他的为人。



总之,四爷接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一是自己嫉恶如仇,心系朝廷;二是替皇上分忧,虽然得罪了大臣和阿哥们,但得到圣心独照。三是办事来厉风行,敢做敢当,虽然效果一般,但让康熙刮目相看。



再说四爷作为皇子给自己的父亲办事,即使没有办好,仁慈的康熙老爷子也不会把四爷如之何,这也是四爷精明之处!


看历史说古今

追缴欠款绝对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满朝无人愿意接手的差事,为什么四阿哥要迎难而上呢?这其中坞先生的点拨让四爷茅塞顿开,接下了这份差事。

从康熙来看,找一名阿哥追缴欠款有三个用意。

1、追缴户部欠款是国家大事,看谁真的愿意为国分忧。2、国库亏空康熙心急如焚,追缴国库欠款则是为父分忧。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追缴国库欠款就意味着把满朝官员都得罪了,这就排除了结党的可能,康熙这是在历练皇子,先将其变成“孤臣”,继而才能成为君

从四阿哥的表现上看,处事果断,但是过于急躁,“逼死”了魏东亭大人,得罪了满朝文武,而且连太子和十三弟都得罪了。

可以说经此一战,本来就没有多少党羽的四阿哥真正成为了“孤臣”,这也达到了康熙的目的,让四阿哥从“太子一党”中脱离出来,可以说成了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一点点历史

《雍正王朝》里面四阿哥出场是去江南赈灾筹集钱粮,这项工作完成的还不错可是人还没有回到京城一个巨大无比的坑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有志于皇位的四阿哥不得不跳。

追缴户部欠款是因为一场大水下来,猛然发现国库里面的库银都被王公大臣借去了。借的应急钱粮都没有,说句题外话这点也让康熙明白八贤王的称号怎么来的了。所以赈灾结束后立马要把这件事抓起来,八阿哥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会得罪百官的工作给辞了而且为了摆脱这个任务更是户部也不管了。因为这件事也让八阿哥彻底被康熙排除在继承人候选的范围。

为了这件事康熙开出来亲王的重赏,所以人选必须在自己的亲儿子里面选。 太子肯定不会接但是这个人选必须是自己人,八阿哥为了不接这个任务已经辞职了更不会接。其他阿哥更是躲得远远的,但是活还是有人要干所以前段时间干活不错的四阿哥就是众阿哥推出来的人选。加上康熙也想再看看这个办事得力的四儿子所以也想四阿哥接手,四阿哥为了皇位是不得不接。


老陈有话要说

事实上,追比欠款除了能解决朝廷的亏空问题外,更多是康熙对各个阿哥的考验与栽培。看谁在关键时刻,能以我大清的百年基业为重。看清楚有远见与大局观。

由于太子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康熙从心里对他宣判了死刑。所以康熙也就不再指望太子能有什么更大的作为和前途。

其实最开始老四心里也不愿意干这种脏活和累活。这种把人得罪光的活,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声望与利益。甚至这种活就是给自己创造敌人。

虽然表面上看老四愿意干这得力不讨好的活,但真的来讲的话,其实他内心也惴惴不安和有抗拒心理。

所以四爷会问乌思道。会在自己还未接下这活的时候,看看这种智者的看法。

经过乌思道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点播,老四也就吃了定心丸。

只是他还不全信,所以才会没有第一时间表态。毕竟这种赌博性质的决定,也让他更加犹豫。

最后他还是接下了这活,除了押题比较准确外,还有一点是他自身的性格造成的。

同时他知道,做这件事就是做给康熙看的。可以说未来皇位看的不是满朝文武,而是当今皇上。

得到自己阿玛的欢心远比在群臣中树立威信更加有效。

从康熙听太子对老四的评价的时候,一反常态的转移话题,就可以看出。康熙对太子的失望与对老四的欣赏。

并且为了培育老四,康熙果断让老十三不要掺和此事。更加体现出了培养老四的决心。


想念天空再蓝些

首先,这是康熙在试探各位阿哥。在洪水过后,康熙发现国库亏空严重,竟达一千二百万两白银。而这些钱都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给借去了,以致泱泱大国,发次大水却拿不出钱。康熙知道即使治了这些官员的罪,国库还是亏空,怎么补救?于是决定委任一位阿哥担当追比大臣,可这是得罪人的差事,不管追没追到,都会得罪朝廷一大批官员。所以各位阿哥都是敷衍搪塞,八阿哥的辞职,太子的唯诺,然后他又问了其他几位阿哥的回答,都使他失望至极,只有四阿哥挺身而出,愿意为君父分忧。所以康熙才会连说三声:“好,好,好。”朕心甚慰。可以说在这次考察中,对老四是非常满意的。



其次,四阿哥可以表现自己。担任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虽然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这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四阿哥却接了,因为它能够体察民情、民意;熟悉朝廷的各项政务;了解朝廷各官员品性。这样即可以解朝廷之忧,又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衷心。更为重要的是能替父皇震慑百官,也能为父皇创造收买人心的机会。而这些康熙也是心知肚明。这样也符合康熙一生政治理念,治大国如烹小鲜,只有文火慢烤,才不会激化矛盾,但老四却有点操之过急。

最后,在追比户部欠款之事上,康熙给四阿哥上了一课。在担任差事后,四阿哥雷厉风行,兵分两路,由他和田文静分别去追讨王公和大臣们的欠款,然后田文静开始一个个训话,需要限期还清,不然就抄家充公。导致了一帮大臣向康熙哭诉,还有的去买典当。结果是期限到了还没还清。而这时,康熙在朝堂上就给四阿哥上了一课,他首先点评了老四办事操之过急,行事草率,就功过相抵吧。然后找出理由,迅速拿下几个欠钱不还的大臣。这使四阿哥茅塞顿开,才发现自己太嫩了,遇事谋略不够。这些都是有意在栽培四阿哥,唯唯诺诺、只知点头的太子在康熙心中已经被淘汰了。好人缘的八阿哥也还在考察范围内,但是太自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江山社稷。而四阿哥虽然没办好这事,但康熙知道这是苦差事,而四阿哥能够为父分忧,替国解难,又怎么可能处罚呢?!

我是历史拾辰,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古今,鉴往知来。记得关注哦!


历史拾辰

黄河洪水决堤一事就可以看的出来,国家经济状况十分严重,皇子以及各级文武百官暗中从国库借款作为己用,以致国库成了空壳,追比国库欠款势在必行。一个国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万一打起仗来,这不是搞笑吗?




而这个把人得罪个遍的差事众皇子推来推去,最终又落到了胤禛的头上。至于为什么要接下这个差事,胤禛自己也知道这件事情非常难,但是要想在众多阿哥当中脱颖而出,必须为朝廷尽心尽力,而不是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再加上他也一直想从太子党脱离出来,他的目标是做天下之主,自然要做出成绩给康熙看看。在邬思道的建议下,他决定接下这个差事。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胤禛更加了解了对官场之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分部,以后当皇帝可以有的放矢的出政策。虽然让胤禛成了孤臣,也笼络了群臣之心。所以,他不的不接下这个差事。

至于他犯下的错误应该有三点

1.急功近利,手段太过凌厉

2.逼死了老臣魏东亭,要知道,康熙很看中他啊

3.得罪了各位皇子和满朝文武

至于康熙为什么不惩罚四阿哥,康熙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件事非常难办,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胤禛在为国家办事,为康熙分忧,康熙又怎么能惩罚他呢?而且这时候康熙又何尝不是在培养他啊,他内心已经放弃太子了,所以他不会惩罚胤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