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第六險”來了!為許多家庭雪中送炭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在傳統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正在我國逐步推開,為失能老人體面養老提供保障。

社保“第六險”,瞭解一下↓↓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兩年前,人社部發布指導意見,在青島、上海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最近,試點城市之外的地區也開始引入長期護理險,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

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的韓先生一週要往返石景山八角社區好幾趟。他的父親自去年4月份突發腦出血後,一直住院。“父親情況比較嚴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母親身體不是很好,如果長期在家護理的話,我怕影響她的身體。目前也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機構,有的機構費用太高,負擔不起。”韓先生說。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像韓先生這樣家庭的現實難題。在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後,多數家庭人手立刻變得緊缺、經濟壓力增大、工作受到影響。而由於長期護理保障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護理時選擇長期住院,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也加重了家庭負擔。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佔相當比例。同時,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目前實際接受的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極低。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說,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老齡化的不斷加快,失能和半失能以及其他失智、精神障礙者的人數還會進一步增加,對於這類群體的長期照護,社會需求在不斷增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關制度。

面對大量失能人員對於長期護理保障的客觀需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中國應運而生。2016年,全國15個城市和兩個重點省份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

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舉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僅可以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獲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獨立和人格尊嚴,也可以緩解老年人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照料壓力。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

2017年4月1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佈了《關於試行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決定利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全面建立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下面就以山東為例,為大家介紹長期護理保險的參保範圍、繳費辦法、待遇支付等。

參保範圍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和退休人員。

繳費辦法

通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單位補充醫保資金、個人繳費及財政補助、福彩公益金等渠道解決。其中,個人繳費不低於籌資總額的30%,個人繳費可從職工個人醫保賬戶代扣。

各市要根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水平合理確定具體籌資辦法、籌資比例和籌資標準。

保障範圍

重點保障長期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的參保人員日常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服務費用。

各市可根據當地保障需求和資金承受能力,低水平起步,科學確定重點保障人群和具體保障項目,並隨經濟發展和資金支撐能力提高逐步調整。

待遇支付

護理服務費用由護理保險資金和保障對象個人按比例或按定額分擔,對貧困人員可以給予適當照顧。

長期護理保險待遇可按機構護理、家庭護理等不同形式、護理不同等級、提供護理服務不同方式等制定差別化的待遇保障政策,原則上規定範圍內的護理服務費用支付標準掌握在75%左右。

各地要積極探索享受護理待遇與個人繳費適當掛鉤的辦法,強化個人責任。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長期護理險已覆蓋約4800萬人

“歷經兩年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經在青島、上海等15個試點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的非試點區域展開,覆蓋人群大約在4800萬,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福興介紹,到2017年底,超過7.5萬人享受到了保障的待遇,賠付護理保險金大約5.7億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過了70%,在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帶動了試點地區相關產業投資約70億元,直接拉動就業4萬多人次,有力促進了護理服務業市場的發展。

2012年,山東省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7年開始,青島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範圍。從今年4月1日起,青島開始實施“全人全責”式、升級版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原來的長期醫療護理基礎上,將基本生活照料納入職工護理保障範圍。截至目前,該市已有5萬多人享受到護理保障待遇,累計支出護理保險資金近15億元,護理服務機構發展至600多家。

不久前,寧波市首批被評估為重度失能的574名職工醫保參保人員開始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133萬元。

作為15個試點城市之外的地區,北京市近期也在逐步推開長期護理保險。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日前介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在石景山區啟動試點工作,並出臺了《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方案(試行)》。目前,石景山區已完成八角街道兩個社區的入戶評定,計劃年底前實現石景山區內全面試點,48萬參保人員中將有3000名左右重度失能人員享受護理。在總結石景山政策基礎上,將在全市建立可推廣、可複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老韓所在的社區是北京探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之一,他說,“我們這兒老人多,有的平時不願意麻煩孩子,身體有些問題寧可自己受著。現在有了這個政策,大家都挺關心。”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護理人才緊缺成最大短板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才剛起步。專家認為,目前這一制度與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新趨勢和老年人快速增長的護理服務需求還不適應,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

“人才問題是當前制約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從事長期護理專業服務的人員數量較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業務能力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朱耀垠說。

據測算,以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按照3∶1的護理服務配置,護理人員需要1000多萬。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絕大部分養老機構護理員集中在40—50歲年齡段,學歷大多在初中以下,且多數來自農村,服務粗放。有資料顯示,全國只有10餘所院校設有養老護理專業,難以滿足市場需要。

朱耀垠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必須與促進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相聯動,逐步建立長期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開展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的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到護理人才的培養中來,形成保險業務、護理服務、護理人才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

籌資、責任界定、失能等級標準制定等也是目前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對此,金維剛建議,應逐步建立一個獨立的籌資體系,通過個人繳費、財政補助、醫保基金適當劃轉、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基金的長期收支平衡;堅持責任分擔,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合理劃分各方的籌資責任。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認為,發展中國長期護理保險要儘可能地吸收國外已經走過這麼多年的經驗。同時,也要立足國情,通過在不同地區的試點,不斷糾錯,建立市場化機制,配置好相關資源,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新聞深一度

醫養結合要真正“合”起來

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現實壓力的挑戰下,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刻不容緩。

醫養結合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合”字,形成體制機制、參與力量、科技支持等合力,並打造由專業護理團隊、全科醫生及醫療機構共同參與,專業運作的機制,提高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國家出臺了多項醫養結合鼓勵政策,各地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探索,但一些瓶頸問題制約了醫養結合的發展。

這些問題一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主要體現在醫保定點不覆蓋,長期醫護險、長期護理險不健全等方面。


二是醫養結合扶持力度不足,很多扶持政策落不了地。比如,土地性質變更困難等因素制約了部分醫養結合企業發展。


三是人才瓶頸,全科醫生缺口較大,護理人員素質偏低、年齡偏大、待遇偏低。

醫養結合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合”字,需要形成體制機制、參與力量、科技支持等各種合力,並打造由專業護理團隊、全科醫生及醫療機構共同參與,專業運作的機制,提高醫養結合養老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一要在機制建設上下功夫,實現政策銜接配套、資源共享。

要大膽創新,打通各類政策“關卡”,研究出臺一批有突破性、實踐中亟需解決“卡脖子”的政策措施。比如,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實現醫療與養老數據信息共享,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等。各地民政、衛生計生部門還要高度重視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加強溝通、密切配合,營造更好審批環境。

二要在模式創新上下功夫,嘗試多種結合方式。既要鼓勵支持部分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發揮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開辦集養老、康復、保健於一體的護理之家,建設大型醫養聯合體,也要鼓勵小型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業務協作機制,通過上門服務、設立醫務室等方式,實現醫療服務全覆蓋。尤其要重視依託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科技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

三要在市場運作上下功夫,把多方面的力量結合起來。醫養結合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發揮市場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的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醫養結合領域,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允許實現醫療服務項目的聯動及合作。積極創新養老服務設施投融資體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金融對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持力度。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現實壓力的挑戰下,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刻不容緩,大力推動醫養結合健康發展,正當其時。

社保“第六險”,

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那就趕緊來關注我們

新浪微博:江乾區工商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