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居民在车轮的“碾压”下艰难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胆颤心惊


贵阳市水口寺大桥,在300多米长的引桥下面,是10多栋居民建筑楼,一直蜿蜒到桥头。而每一栋房屋的楼顶,几乎都已经顶到了桥板,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这些居民楼就是支撑大桥的桥墩。

作为贵阳市的东出口和龙洞堡机场的大通道,桥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车流通过。居住在这里的上百户居民,他们的屋顶不是天空,而是一座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桥。从1999年起,他们就开始了汽车呼啸和楼板震颤的桥下生活。

如今,很多的住户已经对头顶大桥的震动从习惯到麻木了。从1999年起,桥底下的住户就开始了楼板震颤的桥下生活。他们经历了与震动噪音漫长的适应过程。

重型卡车呼啸而过,桥身微微颤抖。嗡嗡的震动声沿着桥墩传导下来,穿透蟠桥路楼顶的小屋,厨房也跟着共振,锅碗瓢盆碰在一起,叮叮作响。

这些单元楼的最顶层,屋顶上不是天空,而是横跨而过的水口寺大桥。在水口寺300多米长的引桥下面,这样的居民楼有10多栋,一直蜿蜒到桥头。而每一栋房屋的楼顶,几乎都已经顶到了桥板。所有的房屋都紧靠大桥的高度而建,从最高处的8层楼到最矮处的2层楼。

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这些居民楼就是支撑大桥的桥墩。只有走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桥墩都隐靠在墙壁上。在有的地方,桥墩已经被包围在屋里。

桥上车辆通过时引发的震动噪声,是几百位居民的烦恼。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一有大货车通过,好像整个天花板都在跟着抖动起来,门窗玻璃沙沙作响。很多住户晚上只有把头使劲埋进被窝里,用棉球塞住耳朵,噪音才能减轻一些。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每天都要带来大量的灰尘,直接从大桥的缝隙处撒下来。无处不在的灰层,成为住户们的又一大烦恼。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水口寺大桥位于贵阳市东北绕城公路,为预应力箱形拱桥,桥长670米,主跨110米,于1993年6月开工,1997年5月竣工。为方便市民出行,建设部门恢复了被占用的道路,即现在的蟠桃宫路。

上世纪90年代,因修建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征用了蟠桃宫部分土地,用于修建水口寺大桥。当时桥修好以后,作为补偿,有关部门把桥下的空地用于修建居民楼。

难以消除的刺耳噪音、无孔不入的灰尘、昏暗闷人的采光条件以及逼仄不通风的居住空间,尽管对大桥下的蜗居生活多有抱怨,但对于未来的居住环境,很多的居民只有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