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居民在車輪的“碾壓”下艱難生活,壓得喘不過氣,膽顫心驚


貴陽市水口寺大橋,在300多米長的引橋下面,是10多棟居民建築樓,一直蜿蜒到橋頭。而每一棟房屋的樓頂,幾乎都已經頂到了橋板,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這些居民樓就是支撐大橋的橋墩。

作為貴陽市的東出口和龍洞堡機場的大通道,橋上每時每刻都有大量車流通過。居住在這裡的上百戶居民,他們的屋頂不是天空,而是一座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橋。從1999年起,他們就開始了汽車呼嘯和樓板震顫的橋下生活。

如今,很多的住戶已經對頭頂大橋的震動從習慣到麻木了。從1999年起,橋底下的住戶就開始了樓板震顫的橋下生活。他們經歷了與震動噪音漫長的適應過程。

重型卡車呼嘯而過,橋身微微顫抖。嗡嗡的震動聲沿著橋墩傳導下來,穿透蟠橋路樓頂的小屋,廚房也跟著共振,鍋碗瓢盆碰在一起,叮叮作響。

這些單元樓的最頂層,屋頂上不是天空,而是橫跨而過的水口寺大橋。在水口寺300多米長的引橋下面,這樣的居民樓有10多棟,一直蜿蜒到橋頭。而每一棟房屋的樓頂,幾乎都已經頂到了橋板。所有的房屋都緊靠大橋的高度而建,從最高處的8層樓到最矮處的2層樓。

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這些居民樓就是支撐大橋的橋墩。只有走近之後才發現,原來橋墩都隱靠在牆壁上。在有的地方,橋墩已經被包圍在屋裡。

橋上車輛通過時引發的震動噪聲,是幾百位居民的煩惱。剛開始的時候,只要一有大貨車通過,好像整個天花板都在跟著抖動起來,門窗玻璃沙沙作響。很多住戶晚上只有把頭使勁埋進被窩裡,用棉球塞住耳朵,噪音才能減輕一些。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每天都要帶來大量的灰塵,直接從大橋的縫隙處撒下來。無處不在的灰層,成為住戶們的又一大煩惱。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水口寺大橋位於貴陽市東北繞城公路,為預應力箱形拱橋,橋長670米,主跨110米,於1993年6月開工,1997年5月竣工。為方便市民出行,建設部門恢復了被佔用的道路,即現在的蟠桃宮路。

上世紀90年代,因修建機場高速公路,建設單位徵用了蟠桃宮部分土地,用於修建水口寺大橋。當時橋修好以後,作為補償,有關部門把橋下的空地用於修建居民樓。

難以消除的刺耳噪音、無孔不入的灰塵、昏暗悶人的採光條件以及逼仄不通風的居住空間,儘管對大橋下的蝸居生活多有抱怨,但對於未來的居住環境,很多的居民只有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