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揣10英镑闯英国,从洗碗工到英国华人超市大亨

叶焕荣1940年出生于广东东莞市塘厦镇,后来举家迁往香港。1959年,叶焕荣到英国闯荡,当时身上只有10英镑。 靠着英国的客家老乡会,叶焕荣在中餐馆做起了洗碗工,解决了生存问题。

30岁时,他已从一名侍应生一跃成为数家颇具规模的中餐馆老板。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一篇有关酒店业传奇人物康拉德·希尔顿的文章。一战后,希尔顿想买下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银行,但卖家不断抬高价格,他没能成功。沮丧失意的希尔顿只好先到当地一家旅店落脚,没想到顾客爆满,甚至有人睡在大堂里。希尔顿灵光一闪,干脆买下了这家酒店,从此深耕酒店业,旗下希尔顿集团的酒店如今已遍布全球。 希尔顿的故事激起了叶焕荣的共鸣。当时的他新婚不久,已开始对香酥鸭和炒面感到厌倦。

他身揣10英镑闯英国,从洗碗工到英国华人超市大亨

他决心为中餐馆供货,而不是经营餐馆,因为他知道,前者比后者更能赚钱。1969年,他与弟弟叶吉荣联手,在伯明翰开了首家中式杂货店。当生意扩展至曼彻斯特时,他把在牙买加开杂货店的小弟叶利新叫了回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叶焕荣已拥有4家大型超级市场,并成为英国大多数中餐馆的供货商,也是英国东方食品最大的进口商。 回顾创业之路,叶焕荣总结自己的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中国文化几千年让人勤力,我说不是,要勤思,勤劳,要用脑的。”的确,他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第一家店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回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另外,伯明翰有相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只需两个半或三个小时,荣业行的货车就能将货物送达英国四分之三的用户手中。 荣业行逐渐发展壮大后,终于来到伦敦开设分行,但选址并非市中心的中国城,而是北伦敦。“当时很多华侨说,那里没有中国人啊。其实卖中国东西不一定是卖给中国人,光顾我们荣业行的很多都是英国人”,叶焕荣说。

他身揣10英镑闯英国,从洗碗工到英国华人超市大亨

更重要的,北伦敦四通八达,“不论从周边城市还是从伦敦市中心都很容易开车到达,连牛津的人也来光顾”,叶焕荣笑言,他这是实践了毛泽东思想路线。

作为统帅全局的大老板,叶焕荣善于将每个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在他看来,做行政管理和做生意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生意人也分两种,一种是管理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种是做买卖的,这更需要街头智慧,明白人情世故。

他身揣10英镑闯英国,从洗碗工到英国华人超市大亨

从2000年起,为了鼓励和资助经济上有困难的、来自中国、英国本土或海外的华人优秀学子,荣业行设立了“叶焕荣兄弟助学金”,每年资助30人。2004年起,他还每年全额资助3名北大清华的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2名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进修。同时,在荣业行工作的华人员工子女,凡是读大学者,都可以获得每年1500英镑的助学金。 谈起当初建立助学金的初衷,叶焕荣表示:“以前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才能救国’。

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投资人才不是我个人受益,而是未来中国受益。待到这些华人的子弟和中国的留学生学贯中西之后,中国就有了最庞大和国际化的人才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