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此文意在以秦将王翦六十万兵力灭楚的战争典例帮助大家理解《孙子兵法·形篇》。先来看该篇原文: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释义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要在自已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要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要想把绝对地战胜敌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防守要做得严密,进攻要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往往能让敌人猝不及防。所以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高明。通过激战而获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神好,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客易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不会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产生土地大小不同的“度”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度”的不同,就会产生物资的“量”的问题;双方物资多少的“量”的不同,就会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的“数”的问题;双方兵力的“数”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对比的“称”;双方力量轻重的“秤”的不同就会产生胜败。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胜利的军队之于失败的军队犹如“镒”对比“铢”一样,占有绝对优势,反之亦然。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典例

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胜楚军的成功战例,就证明了本篇所提出的用兵原则是屡试不爽的真理。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公元前225年,一心想统一中原的秦王蠃政谋划进攻楚国。出兵前,秦王问大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是连年征战的猛将,屡获战功,略露轻敌之心地说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胆怯,勇气减退,因此任命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以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李信初战告捷,一举攻下平舆,又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

这时,楚国见秦兵已深入楚国腹地,便派项燕为大将,领兵二十万,水陆并进,迎击秦军于西陵,并派副将屈定,设七处伏兵于鲁台山一带。秦楚两军遭遇西陵,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猝不及防,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全部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急速撤兵,伐楚之役全面告败。

满怀必胜信心的秦王,闻后恼怒不已,下令削除李信的官职。此时王翦已经以病告退,回乡隐居了。秦王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收拾残局。翦推托不过,答应出兵,但坚持原议,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军。秦王仍不解,问将军何故非六十万不可?王翦道:古时打仗,先约定曰期,事先摆好阵式,交战中都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用兵数量不需要很多。现在情况巳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国争斗,都是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杀人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军队人数大大增多,打仗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今曰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的地城,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之众参战,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万兵马还嫌少了呢。”

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说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要求,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兵抗敌。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但王翦大军扎于天中山下,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曰阵前挑战,他都置之不理,概不应战。日复一日,免战牌高挂,项燕便以为王翦年迈无用,惧怕楚军,渐渐骄傲轻敌了。秦营中,王翦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饮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


王翦一面劝阻士兵出战的请求,一面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的游戏。通过游戏,增加了士兵的体质,提高了技能。同时,他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去砍柴,抓获楚国边境百姓要给以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楚边境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变得安定和亲近起来。如此相持一年多,项燕总不能求得一战,便认定王翦力弱怯战,更加放松了戒备。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楚营中,士兵松松垮垮,对战争全无警觉。而休整操练了一年有余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士气正高。王翦将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认为时机已到,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他突然下令向楚军发起全面进攻。王翦选两万精兵打先锋,又分兵数路向楚军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人,便可各自为战,向楚国纵深进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军将士,突然发起攻击,势如万钧雷霆,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松懈麻痹的楚军求战不得,突遭秦军猛烈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几乎没有什么抗击能力。未经几阵,便大败溃散,主将项燕只好率兵东撤。王翦乘胜追击,又获永安城大胜。未及数月,秦军先后攻占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县(今安徽曹县西南),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大将项燕被迫自杀。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国得以并吞楚国。

王翦为何非向秦王要六十万的兵力才肯出山灭楚?

秦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主将王翦功劳巨大,其出色的作战指挥艺术为历代兵家典范。王翦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动进攻。正是《孙子兵法·形篇》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守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的智慧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