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美食領域了可以說是最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一個,我們每個人一天三餐還有下午茶、夜宵,美食找那個累數不勝數,可是真正被搬到熒幕上的優秀作品有多少呢?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孤獨的美食家》

日本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韓國有《大長今》,觀眾可以通過一部影視作品來了解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與美食相關沿著劇中的指引去尋美食。但是,為什麼中國就拍不出來這樣優秀的影視作品呢?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深夜食堂》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大長今》

廚師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

廚師,說句不好聽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的話,在中國人眼中就是不上檔次的職業。美食影視作品若想要在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以廚師的生活作為載體,從而昇華到人生、情感上來吸引更多的觀眾。

相比律師、醫生、老師、警察這類社會精英職業劇,我相信觀眾都不會對一個廚師的戀愛史感興趣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姐,遇到X東方廚師就嫁了吧!”雖然廣告是這麼說的,但是真正願意接受以廚師這麼職業為謀生之道的都市女性,少之又少。在你說出自己的職業是廚師的時候,她們往往會忽略你是米其林三星、四星餐廳的主廚,而在在你身上貼上廚子,墩子的外衣。這樣,觀眾還會對影視劇買單麼?

製作水準

說到製作水準很多人是不服氣的,但你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影視劇水準真的處於一個全球中等偏下的水平。有很多劇組花著好幾億請的特效團隊做出來的影視劇被網友噴到無地自容(可參考《爵跡》、《幻城》)。美食作品本就需要精心研磨打造出來的,多一點油、鹽都是失敗的作品,《孤獨的美食家》之所以能夠成為美食愛好者奉為“神作”就是在於:除了細微之處體現人生之外,精良的製作手法才是重中之重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有人會告訴我說像《舌尖上的中國》就很中國,但是你要知道,《舌尖上的中國》畢竟是一部紀錄片,人們不會掏錢走進影院只為一部記錄片。再者說,《舌尖上的中國》確實是一部以美食為背景的優秀影視作品,製作也說的過去,但是因為在中國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作品出現,所以人們會對“對一個吃螃蟹的人”記憶猶新,就是這樣。

社會負面消息的傳播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就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都普遍關注的一個民生問題。但是由於一些不法商人為了蠅頭小利在食材上作假,導致很多人對食材的擔憂,進而觀眾不願意去看,不願意去消費這樣的美食(參考三鹿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借用《飲食男女》中朱師傅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心粗了,吃的再精有啥用?

作為美食天堂的中國,為什麼拍不出以美食為基準的美食片呢?

現在觀眾的喜好難以符合美食領域的發展

著眼近幾年來中國的電視劇,普遍都是以家長裡短、婆婆媽媽的家庭劇為主,因為現在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這些。再者,當下社會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弊端——浮躁。沒個人都在追求快速,並且以顏值來決定是否繼續看下去。

如果在美食作品中請上兩三位高顏值的明星,我相信,這樣的作品肯定會大賣。可是這樣的粉絲經濟是做美食領域真正需要的麼,因為明星吸引過來對美食毫無興趣的粉絲,又有什麼用呢?畢竟老祖宗古話說的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其實,你會發現越是飲食不夠發達的地方,越喜歡錶達這方面的“優勢”,因為大家會覺得“原來我們國家還有這個,原來這道菜是這樣的歷史”,媒體永遠都是宣傳工具,做文化輸出。不過,我覺得中國還是應該多製作相關的影視劇,向世界輸出中餐文化

中國想在以美食為基準拍攝出真的優秀的影視作品,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