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仁的《飛蛾光顧》突破了“表態式”的香港獨立文化

黄衍仁的《飞蛾光顾》突破了“表态式”的香港独立文化

2016年的時候,第一次在豆瓣介紹了香港歌手黃衍仁。文章發表後反響寥寥,依然沒什麼內地聽眾對他感興趣。幾個月以後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電影《一念無明》選用了黃衍仁的兩首歌。很多人看過電影后感慨說:沒想到香港還有人唱這樣的歌!

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的事產生興趣,真的是要靠機緣的啊。

黃衍仁並不很有名。在香港,有一些樂評人與資深樂迷知道他,大家口耳相傳;但更多的聽眾則對這個名字完全陌生。或許是因為他的方式有一些不一樣。黃衍仁寫歌,錄歌,在網絡上發表,卻極少做音樂演出。和本地音樂場景的聯繫更是極少。

倒也不是真的不演出。黃衍仁和香港本地的獨立戲劇聯繫緊密,經常擔綱演員與現場配樂;間或,在那些十幾平米的獨立空間裡的聚會上,或是集會行動的街頭,他會抱上木吉他,唱上幾首。他的身份組成複雜,你可以說他是一個民謠歌手,抗議歌手,劇場工作者,同時他也在努力淡化這些身份,或者說,為這些身份的固有印象裡融入一些新的東西。

2014年的時候,黃衍仁發行了他的第一張專輯《逆風吐痰》(《逆瞄》《裝睡的人》都出自這張專輯),從錄音到實體CD的製作與包裝,一切都是自己來;四年之後他帶來了第二張專輯《飛蛾光顧》,依然是DIY。《逆風吐痰》是一張抗議之作,契合著當時香港時局;《飛蛾光顧》呢?就像是抗議集會之後的夜晚裡的呼吸聲,來自一些人,或只來自一個人。

發行一個月後,《飛蛾光顧》在豆瓣上獲得了8.6的高分。四星五星的好評之外,也有人只給了一星評價說“太喪了”。陌生的粵語以及需要反覆閱讀的港式歌詞(像很多經典的港樂作品那樣,《飛蛾光顧》裡遍佈著弦外之音),還有動輒6分鐘以上的歌曲時長,對於習慣於用流媒體聽音樂的聽眾而言,真的有一些挑戰。而對於一張和香港密切相關的專輯來說,“太喪了”其實也可以算做是一種好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