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三千億的目標房企中,旭輝估值為何墊底?

冲击三千亿的目标房企中,旭辉估值为何垫底?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市場永遠是對的,不對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衝擊三千億的目標房企中,除了大發地產這種特別有“理想”的,據村長不完全統計,旭輝控股的市值可能是知名房企裡最低的。

冲击三千亿的目标房企中,旭辉估值为何垫底?

東財choice顯示,截至2018年6月6日,旭輝收於6.4港元/股,總市值494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402億元。

內房股在香港市場的流動性還不錯,一般認為,價格能對價值進行貼現。

那麼問題來了,旭輝大聲嚷嚷自己被低估,不如和村長一起反省一下,為什麼不被投資者看好?

冲击三千亿的目标房企中,旭辉估值为何垫底?冲击三千亿的目标房企中,旭辉估值为何垫底?

規模注水,真實利潤呢?

2011年,旭輝年銷售額僅50億,在地產界連名次都排不上。

到2016年,旭輝實現530億銷售額,五年增長十倍,進入行業20強。2017年,旭輝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040億元,幾乎翻了一番,正式邁入千億房企行列,排名第十五。

此外,2017年旭輝淨利同比增加了72%,毛利率創新高。

規模和利潤齊飛,按理說其估值本應可以更高。然而事實是,據村長不完全統計,旭輝可能是喊出3000億元口號中知名房企市值最低的。

投資者不是傻子。一定是有某個地方出了問題。

我們知道,旭輝的這千億銷售額是有點虛胖的。如果你沒讀過小和尚挑水的故事,可以參考村長這篇文章:旭輝:你這個1000億,史上最水!

2017年,旭輝的權益銷售額佔整體銷售額的比重為53%,比例在千億房企中墊底。

擠出這部分水之後,旭輝去年只以624億的權益銷售額規模排在第25位。

相應的,旭輝歸母淨利潤為48.28億元,相當於淨利潤61.49億元的78.52%。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40.82億元的核心淨利潤計算,當前旭輝控股集團402億元市值對應的靜態市盈率為9.84。

接近10倍的靜態市盈率,已經和融創差不多。去年融創核心淨利潤111.2億元,以此計算的靜態市盈率約為10.6。和地產界“最聰明”的人估值都差不多了,旭輝還要奢求什麼呢?

不可能的財務“鐵三角”?

一直以來,旭輝以規模、利潤率、負債率組成的財務“鐵三角”聞名業內外。

旭輝的管理層在接受採訪時經常表示,沒有利潤和回款的銷售都是“耍流氓”。除規模外,旭輝強調負債率、盈利能力兩個財務指標,從而形成旭輝穩健的財務鐵三角。

在規模上,旭輝認為500億前增長率30%~50%,500億後增長率20-30%比較合適;在負債上,設置70%負債率紅線;在利潤上,旭輝要求銷售淨利率必須高於12%或項目ROE大於20%。

說起來其實不新鮮,規模、利潤率、負債率這三個指標其實很難組成三角。實際情況是此消彼長,按下葫蘆浮起瓢。

房企要想做大規模、提高利潤率,就得舉債,信貸也好發債也好,總之負債率這塊兒就沒法兼顧了,典型的例子是恆大;

如果房企是想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控制槓桿,規模就不得不成了犧牲品。房企中的“利潤之王”中海就是典型。為什麼中海地產的規模擴張中規中矩?你以為中海不想擴張嗎?其實不是的,因為中海覺得穩健更重要。

中海的盈利能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其極低的融資成本,而融資成本和信用息息相關。一旦大舉擴張規模,就會帶來債務上的風險,信用也會下降,與之而來的就是融資成本上升以及利潤被侵蝕。

如果房企想要在低負債的情況下擴大規模,利潤率就沒法保證了。這個很好理解,高槓杆就是為了高收益,如果用自己的錢去低槓桿經營,利潤率不可能上得去。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家房企可以做到大規模、高利潤率、低負債率兼具

,大家只不過是有選擇性地取捨罷了。

回到旭輝,其實旭輝的管理層也知道鐵三角理論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以2017年為例,旭輝權益銷售額增長88.4%,考慮永續債的淨負債率為70%,毛利率為29.7%,核心淨利潤率維持於12.8%。

旭輝為了追求規模增長和利潤率,負債是相對較高的。2017年底,其資產負債率77.42%,已經超過了設置的“70%紅線”。相比宣傳中的“鐵三角”,旭輝能做的,也不過是盡力維持動態平衡罷了。

不過旭輝的“鐵三角”理論成功地影響到了一些專業的國際大投行。

5月23日,某投行發佈旭輝首次覆蓋報告,給予“買入”評級。

該投行對此評價,旭輝始終能夠完美平衡高速增長與負債,在市場環境趨緊的情況下具備進一步發展空間並擴大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24日,旭輝成功發行3億美元的2年期債券,息率為6.375%,獲得該投行獨家安排與全數認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