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考话屈原——文

端午小考话屈原——文/光山县 陈茂声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午日节、重午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因此,初五可称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所以,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叫做端午。又因五月五日的月、日都是“五”,所以民间又有“重五节”之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有多种版本:一说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二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三说是纪念介子推(山西一带);四说是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五说是纪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六说是道教弟子祭“地腊”;七是源于湖北沔阳一带人民为纪念劫富济贫,后被官兵围困投湖而死的四位豪杰;八说仲夏之月是万物方盛,阴气萌生的季节,于是在端午日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九说起源于懋日,古人认为五月是多灾多难的月份,为了灭灾除邪,定此日为端午节。

总的来说,端午节虽有其地域性,但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自夏商周开始的插艾蒿、悬葛蒲、制香袋、饮雄黄、画符图……不过,在延传这些习俗的过程中,最具广泛性的还是以追念爱国诗人屈原作为节日文化的灵魂,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2300余年。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因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闲于辞令”而受到楚怀王的重视,官居“左徒”(仅次于宰相),三闾大夫,但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刷新政治,为强国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势。对外他曾两次出使齐国,主张合纵抗秦。但不久就遭到子兰、靳尚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的仇视和迫害,诬陷屈原有异志,使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致使其长期过着流放生活。后虽被召回,但楚襄王即位后,他再次遭谗毁,被迫出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都郢,国家的灭亡和个人的不幸使屈原倍感朝廷腐败,救国理想破灭,乃写绝笔诗《怀沙》后,于这年五月五日,他抱石自沉于长沙附近的汩罗江以身殉国。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水祭之。

屈原一生对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他同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将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的楚地歌谣,归结成为“楚辞”的一种文学样式,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问天》《九章》(含绝笔诗“怀沙”)等,流传至今。其代表作《离骚》很大程度上表露了他勤勉不懈地追求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国家,实现“美政”的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受冤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下,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而《九章》主要叙述自己不凡的身世、高洁独立的秉性,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被排斥的遭遇,抒发一腔悲愤。《问天》则列举历史和自然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表现了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其二是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和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端午缅怀屈原,从他的精神中触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从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当应成为传统端午节永恒的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