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作为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聚集了大量的彝族,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其酒歌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边唱酒歌边敬酒,是彝族人延续已久的待客方式,表达出的是彝族人豪爽、粗犷、热情、奔放的民族热情。“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相传,明洪武14年,傅友德,沐英攻云南,武定府女土司商胜备粮千石,到昆明金马山迎接明朝大军。这种深明大义之举,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洪武皇帝朱元璋特赐商胜“金带一条,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民间传说,当年凤氏在金马山迎接沐英大军时,以彝族最高的礼仪,数里搭棚拦门敬酒,杀猪宰牛,大摆宴席,三日三夜,灯火通明,歌舞不绝。深得沐英喜爱,而作为彝族最高礼仪的“三道酒”也在当时流传开来。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第一道称为“拦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盛装的彝族姑娘捧上一杯美酒,若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第二道是“祝福酒”,在酒宴上向远方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献上祝酒歌。祝酒歌多为现成曲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可即兴发挥创作。即兴创作的一般是根据客人身份,唱祝福、赞美和吉利的歌词。祝酒歌可一人唱,也可集体唱。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第三道为“留客酒”。客人告辞时,主人送客人到门口,请客人喝下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时的最后一碗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碗唱起临别的酒歌,“走是要走了,舍是舍不得…”客人必须把这碗留客酒喝掉才能启程离开。

彝家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