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哪個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July-黃小晶

張三丰大概可以算的上是這麼個人物,但是其實他的生卒年月,也有很多種說法,但是大部分人認為張三丰生自宋末,卒於明初。

張三丰是道教史中的重要人物,張三丰是太極拳重要人物,不瞭解張三丰事蹟,實難清楚瞭解太極拳的源流歷史,可惜至今還沒有一篇有關張三丰的全面資料為後世人滿意,不是今人不努力,而是資料有限,也不可能所有資料一定正確,我們只能盡力將所知的資料歸納出來,以便大家進一步探討。

2、這個日子是有問題的。其一,汪錫齡在“三豐先生本傳”中寫的是汪錫齡在清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在峨嵋山遇到張三丰,併為張三丰做了一個專訪,這時張二豐已是476歲的超級老人了,讀者們可以接受嗎?其二,在明史——方伎傳中也是不知張三丰何時出生,以“終莫測其存亡”作結束。其三,在大嶽太和山志中,記錄了一篇張三丰弟子的訪問,內容也沒有說明張三丰的出生日期。其四,現代出版的“道教小辭典”,主編是鍾肇鵬先生,介紹到張三丰時也只說他是元末明初道士。從上述資料來看,張三丰的出生日子肯定有問題。

3、我們也可用一個有力證據推翻這個出生日期,這就是“道統源流”的引述。在“道統源流”中是這樣介紹的:“陳上陽先生傳張三丰,名啟寶,字玄玄。元季遼東懿州人。好道善劍,與明太祖友。在雞足、武當等山開派,即今王屋自然派。又分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日新派,從這段記錄張三丰是元代人,他的師父就是上陽子陳致虛。好了,有了這個道教史中的歷史人物,我們就可以把張三丰與陳致虛的資料作一比較。

“三豐先生本傳”清楚寫明張三丰在67歲時到終南山遇火龍真人(不知姓名),77歲時,即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到武當山修道,調神九載,即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修成大道,這時張三丰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道教小辭典”人物篇中,對陳致虛有詳細的介紹。陳致虛,字觀吾,道號上陽子,公元1289年出生,即至元廿六年,在40歲始從趙友欽學道,數年多再遇青城山隱士劉谷雲學道。查趙友欽又名趙緣督,是全真教過山派弟子。全真過山派的宗師是丹陽子馬鈺。所以張三丰是全真派弟子。請讀者記一記張三丰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47年,而陳致虛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89年,即張三丰大過陳上陽42歲。前文交代過張三丰在86歲得道,這時陳致虛才44歲,這時陳上陽還在向趙友欽學道,是一個初哥。請問,一個得道高人為何要跟一個正在學師的後輩做師父,除非“道統源流”說謊,若不則是汪錫齡亂作。我個人相信“道統源流”的說法,因在張三丰的著作中,有大量關於全真派重陽祖師內丹養生功法的介紹。所以張三丰是拜陳上陽為師研習全真派內丹功法,即張三丰的出生日期定在師父之後無疑。

4、這樣推算,張三丰的出生日期大約應在元成宗大德年間左右。我們也可在“雲水前集”的“悠悠歌”中得到一些啟示。“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消磨,人生壽命能幾何?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即是說,張三丰在32歲時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官出家,取名昆陽,但在十六年間一直遊遍大江南北,尋找明師,到了48歲還是一無所得。這樣看來,張三丰在50歲左右才遇到真正的明師上陽子陳致虛。這時陳上陽應有59歲了,已成為內丹派的一代宗師,傳授內丹要旨給張三丰也很合理。

5、張三丰的死亡日期又如何?其一,據武當山道教協會前會長王光德著作中稱在天順年間還有人見過張三丰,之後不知所蹤。其二,寶雞縣金臺觀碑有載:“天順中,仙樂下迎,異香七日,遂衝舉。”其三,“祥符縣誌”,仙釋記載:“天順二年,羽化於成都鶴鳴山,詔封通微顯化真人。”其四,“河南通志”有如上記錄。其五,明英宗朱祁鎮在天順三年賜號“通微顯化真人”給張三丰。即是說,張三丰在公元1458年去世,享年約160歲左右。這個壽歲,一些修煉內丹成功的道人也會達到這個年齡的。

瞭解張三丰的生卒時段,瞭解張三丰的師承,是為了更好地考證太極拳源流歷史有一定的幫助,不知讀者們是否認同此點。


大鬍子說史

宋末大體是1279年。明初嚴格來講要1368年,但1363年朱元璋擊破陳友諒以後,基本已經是江南霸主,情勢已經比較明朗了。換而言之,生活在1364年的人,多少已經知道,朱元璋會崛起成為一個重要的勢力。

所以宋末到朱元璋崛起也就85年左右的事情。雖然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真的能活到85的還是大有人在。只是現存史料,對於人物生卒的記載未必詳細。比如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 ,一些書將其去世年記為1368年,很可能是誤記,其實際去世年仍需進一步確認。至於張三丰這樣的方外人物,明太祖派人去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究竟是否在世,也就不得而知。

地方文獻中,可能記錄著比較多高壽的例子,以後或許可以系統梳理下。若論文人、士人,比較符合條件的大概是周德清(1277年-1365年)。江西高安人,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作有《中原音韻》。他出生的時候,元軍剛剛攻破臨安不久,正在一路南下。他去世的時候,朱元璋軍已經虎踞江南。

此外,元代至於明初,比較長壽的官員、文人還有許多。以下列舉的這些,大體南宋滅亡後十年內出身,師從南宋遺老,不少人活到了明朝開國、北伐。

楊瑀(1285年-1361年):元代官員,有《山居新語》;

許有壬(1287年-1364年):元代官員,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

李齊賢(1287年-1367年):高麗後期詩人;

張翥(1287年-1368年):元朝詩人,有《蛻庵集》、《蛻巖詞》;

胡天遊(1288年-1368年):元朝詩人,有《傲軒吟稿》;

顧安(1289年-1365年):元代畫家;

釋大同(1289年-1370年):明朝紹興寶林寺沙門;


在野武將

一次偶然的機會,大先生我從鄰居家中看到一本明朝版本的《臨淮縣誌》,在其中就記載了明朝百歲老人張茂才的故事。

明朝臨淮縣誌(今蚌埠)一篇記載百歲老人的篇章裡這樣寫到:

張茂才,字公秀,臨淮縣人也。開慶元年(宋理宗,1259年)生人。

少時家貧,好習良學。為人好義慷慨,見敬於鄉里。

宋室傾頹,嘗為縣兵。元人即來,縣令畏之而逃,乃罷。

元至正十一年,歲九十餘。初,其歲既高,始不能言,三年復而痊癒,鄉人以為奇也。

洪武二年(1369年)卒,奔者以千計。


用戶5556686890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宋末到明初那就是要整整跨越一個元朝,南宋滅亡於1279年,明朝建立於1368年,中間一共差了89年,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若是一個人的年紀大於89歲,那就很有可能滿足題主所說的。

歷史上存不存在這樣的人呢?我們第一想法就是從那個年代的名人中找尋,可惜由於在元朝漢人地位低下的緣故,這樣的名人找來找去都難覓蹤影。唯一能讓我們想到的就是張三丰了,一是歷史上對於張三丰的年紀一直都是模糊的存在,再加上金庸小說的流行,許多人堅信張三丰是符合這個設定的。至於是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竊以為張三丰是能活那麼久的。



名人不存在,並不代表民間也不存在呀,我們可以想一想,宋末中國還是有幾千萬人的,從這麼大的樣本中找尋幾個90歲以上的老人,理論上是完全行的通的,尤其去那些偏遠安定的山村,就更容易了。

還有一點我們現在不是提中國有多少長壽之鄉,之村麼?基因都是遺傳的,這些人的祖上很有可能也能活那麼久,所以這樣的人完全存在,只是名不顯於歷史中罷了。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古籍中確實是有記載這樣的人物。例如崑山人周壽誼,據說是從南宋末年活到明初,享年一百多歲。

根據王彝《鄉飲酒碑銘》,洪武六年蘇州府舉行鄉飲酒禮,知府魏觀聘請了一百一十歲的崑山老人周壽誼參加。又據餘熂《鄉飲禮序》,洪武十二年崑山縣舉行鄉飲酒禮,糧長李無逸也請來了周壽誼。

鄉飲酒禮是儒家禮制中維繫基層社區秩序的一種儀式。由地方上的權威人物將民眾聚集起來,請年高有德之人為嘉賓,按照年紀安排座位,依照禮儀進行飲宴。通過這種儀式來培養民眾尊老、尚賢之風。在這種場合聘請一位百歲老人居於上座,顯然是非常合適的。


三代而下,惟宋失天下為無罪,惟元興最為事變。嗚呼!能夷人數百年宗社於強弓健馬之間,而不能禁一老坐觀其子孫之澌盡瓦解,何其快也!若公者,手挈華夏之禮,以還華夏之主於克華夏之日,何其奇也!

在陸深看來,明朝的建立意味著“華夏”的復興,周壽誼是從元滅宋到明滅元這一歷史過程的見證人,而鄉飲酒禮則是“華夏之禮”,周壽誼能夠參加鄉飲酒禮,是華夏復興的一個象徵,非常幸運。

周壽誼的名聲,由於其後裔周震的努力而高漲。甚至出現了他曾面見明太祖的傳說。據說太祖詢問他養生秘訣為何,他答道:“清心寡慾”。又為太祖唱了吳歌:“月子彎彎照幾州,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夫婦同羅帳,幾人飄散在他州。”不過這件事並無當時人的記載可證實,恐怕是後人附會的傳說。


溫長卿

宋亡於1279年,明成立於1368年,間隔72年,想活到題主的要求活超過89年就行了。

可還要求是個人物,著名的人物真是不太能找出來。

說張三丰吧,也是傳說居多,但是說普通人的話一定是有的,在那個時代活個八九十歲雖然少見但也一定會有的,只是可能名聲不顯吧。


養倉鼠的哈士奇

理論上,完全有這樣的可能。正如前面進行答問的網友所說,一個古代人物如果生於南宋末、能夠享有八十九歲以上的高壽,也就是——生於公元1279年、或者稍早於此),明朝建立時(公元1368年)還在世,那麼,這個人就見證了宋元明三個朝代。

古人雖然平均壽命低,但是,考慮到宋朝人口有好幾千萬(有的人口史研究學者估算,兩宋時代南北方總人口可能已經達到一億),有著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其中的八、九十歲長壽老人畢竟還是有一些。著名人物中,北宋的著名文人、官員文彥博就壽享九十多歲,南宋高宗趙構活到了八十一歲。

本人孤陋寡聞,暫時還沒有讀到跨越宋元明三朝的壽星的事例。前面已經有網友舉出了這樣的一個例子:農學家王禎。我估計,肯定還有若干個這樣的老壽星。


曉帆輕舟

元朝在是史學上界定的時間是1271年到1368年,跨越了97年,如果我們再算得寬鬆一點,從南宋滅亡(1279年)到朱元璋稱吳王(1364年),那也有85年了,要找一個與朱元璋同時期的八十多歲的老人,相信不少,但是如果要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和事蹟的,在正史上就不多了,那我們就要從野史上去找找了。

大家都知道的張三丰就不多說了,除了張三丰,還有以下的人。

冷謙,是明朝初年的一個道士,傳說他在元末就已經滿了百歲了,在明朝永樂年間才去世,這肯定是從南宋跨越到明朝的。冷謙既是道士也是音樂家,他對於氣功及健身方面頗有心得,到今天還有《琴聲十六法》一書留存下來。

黃公望,元末著名的畫家和道士,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的作者。他勉勉強強可以算得上從南宋活到了明初,因為他生於1269年,這沒問題,死於1354年。他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參加了起義軍,在1356年就朱元璋被推為吳國公。

賈銘,元末明初的美食家,大致生存年限是(1269~1374),曾與朱元璋交流養生長壽之道,留存下來的還有《飲食須知》一書。

周壽誼,從1264活到了1380,朱元璋也曾召見過他,交流過長壽之道。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南宋滅亡是1279年,明朝建立是1368年中間是89年。應該是有人能活過去的。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

龍陽子

洪武

初以善

音律

仕為

太常

協律郎

。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於明

永樂

年間。

賈鉻

,元代,當一代名醫,在年齡為106年,明朝初年還活著。他的長壽秘訣,注意合理的飲食和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賈銘真傳朱元璋高度重視飲食健康,活到70歲,成為長壽的皇帝的皇帝之一。

我沒找到確切的時間但想來這兩位應該符合提問者的要求。


妙月幽

王禎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

王禎農書

》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