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地毯廠……

機械廠巷子,在我的印象中,道路兩旁是枝繁葉茂的合抱之木,打我記事起第一次路過,那些樹就已經在那兒了。

前幾日由大禮堂出發,沿東興街向北行走。路過新華書店時總感覺餘光裡的街道有很明顯的曝光過度。

再見了,地毯廠……

往回走一看,古城北路正在施工,毋庸置疑,那些生存了幾十年的大樹,不見了......

再見了,地毯廠……

沿著光禿禿的古城北路向西走,不一會兒就看到了國營地毯廠。

破舊中帶有很鮮明的復古風,兼具厚重的歷史感。

再見了,地毯廠……

1985年6月20日,

神木縣麟州地毯廠職工留影。

90年代,我的很多長輩、阿姨、鄰居以及我媽,都在那裡上班。

再見了,地毯廠……

原國營地毯廠女工,從左到右依次於

1990年、1974年、1985年入廠。

如果說地壇是史鐵生和他媽媽的回憶,那國營地毯廠就是我們這一代神木人和爸爸媽媽的回憶。

再見了,地毯廠……

以前我經常陪我媽去上班,她騎自行車帶著我,我不方便進入生產車間,就一個人在大院兒裡玩。當時大門往裡走十幾米,有一個高達五六米的簡易盪鞦韆,我在門衛大爺的保護下,勉強可以盪出40度的弧線。

再見了,地毯廠……

那時候我最開心的事,就是廠區下班的鈴聲一響,上千女工一湧而出時,我和她總是能迅速捕捉到彼此,她眼裡滿是靈光,還有專屬於母親充滿愛的笑臉,兩個身軀歡跳著雀躍相擁。

早晨七點,老城的每條小巷子裡都是匆匆忙忙、連走帶跑的人們,婦女和男人們步伐緊湊,他們的目的地集中在3000多平米的國營地毯廠區域。

如果在腦海裡復原當時的畫面,打個比方,人類就好比是血液,街道是血管,而國營地毯廠,就是老神木跳動的那顆心臟。

再見了,地毯廠……

如今,以地毯廠為中心的古城北路、北關路以及北大街都開始了大範圍的房屋拆遷及道路施工工程,

被掏空的大仙廟周邊區域像裸露在無影燈下手術檯上的重傷患者,挖掘機的剷鬥時刻劍指著這座已經有60多年曆史的破舊建築。

再見了,地毯廠……

所有的動物都要經歷出生、生長到死亡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它們的生命週期,每個動物都會生老病死。

出生

據《神木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寧夏人胡釺及織毯藝人來神木縣織毯並招徒傳藝,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之後胡釺之子胡真真、胡真樹繼承父業,在縣城內召集地毯愛好者和求藝者,並不斷宣傳地毯文化。

再見了,地毯廠……

他們在織毯過程中不斷總結父親的織毯方法,更新圖案,改進紡織工藝,並使手工地毯的技藝在神木流傳下來。

此外,神木地毯廠家還不斷引入新技術和新設備,不斷改良去更新本地地毯編織技術。

辛亥革命時引入化學染料,民國時引入按圖編織的新技術,讓神木地毯紡織工藝有了很大的改變,並同時產生質的飛躍,神木地毯業也逐漸走向輝煌。

抗日戰爭爆發後,神木地毯業遭受重創,蕭條冷落。

解放後逐步復甦,由首傢俬營的地毯合作社,發展為合作地毯廠、國營地毯廠,工藝越來越精,款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建國初期,在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及手工業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建廠,每座城市以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優先發展著符合區域特色的工業項目。

再見了,地毯廠……

當時的神木響應號召順應發展浪潮,因地制宜沿窟野河流域建立了鐵廠、地毯廠、火電廠、酒廠、水泥廠、粉絲廠、機械廠、自來水廠和平板玻璃廠。

正因為神木地毯歷史悠遠、品質上乘,吸引了大量全國各地的採購商,導致神木地毯供應遠遠小於需求。

再見了,地毯廠……

在經濟發展的風口浪尖,神木抓住了機遇,在1956年成立了神木地毯合作社,1958年成立合作廠。

終於,地方國營陝西省神木縣地毯廠,於1957年1月30日在榆林工商局註冊成立,註冊資本187萬元,位於當時的北關衛校路中段。

再見了,地毯廠……

到1959年4月,神木國營地毯廠正式建廠,並同時擁有了包括梳紡機、幹毛機、開毛機、洗毛機、洗毯機、平毯機、脫毛機、蒸氣鍋爐和一百多套織架的機械設備生產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神木地毯廠也由此成為當時神木輕工行業的“龍頭”企業,與此同時神木地毯也迅速打入了國外市場。

成長

再見了,地毯廠……

神木手工地毯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為全縣工業領域中首屈一指的熱門商品,不僅譽滿四海、暢銷多地,還聞名五洲,出口美國、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國家,在1984年第11屆地毯交易會新圖案樣毯評比會上,神木的機抽洗90道京式地毯被外商評為同類產品第一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神木地毯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就在當時,神木縣國營地毯廠已經代表了全縣地毯製造業的頂尖水平。

再見了,地毯廠……

1986年,全縣地毯廠發展到10個,從業人員1984人,生產的京式、仿古式、波斯式等地毯,品種眾多、工藝精湛、圖案美麗、款式時尚、規格齊全、質量優良,創造了“天壇牌”神木地毯品牌,年產量16896平方米。

再見了,地毯廠……

步入廠區,主樓從東到西分別為東樓、中樓和西樓。

再見了,地毯廠……

中三樓和西三樓的通道

樓高三層,每個片區又分為西一、西二、西三和中一、中二、中三還有東一、東二、東三。

再見了,地毯廠……

工作人員檢驗剪花質量

一樓車間負責驗貨, 南來北往的訂貨商聚集於此,看著鋪在地上或者被捲起來的成品,在琳琅滿目中尋找自己的一見鍾情。

再見了,地毯廠……

二樓和三樓南北加起來有60個窗戶,每一個窗戶為單位設立兩副毯架,一個毯架上平均坐10個女工同時工作。

再見了,地毯廠……

西樓和中樓的中間是賬房,出納和會計每天撥動著算盤,在當時,國營地毯廠擁有每天全縣數目最大的交易額和現金流。

再見了,地毯廠……

在中樓西靠南,是一處直通一樓和三樓的水平面積達十平方米的升降井,主要負責將一樓的原材料運上樓,將樓上的成品降到一樓。

再見了,地毯廠……

西樓最西邊的小房間則是儲物間,南兩間北一間,負責堆放工具和毛線。也就在兩個面對面的小房間中間有一扇面朝西的小窗戶,從那裡可以看到窟野河的水面波光粼粼。

再見了,地毯廠……

如今主樓依然存在,並且馬上面臨著拆除,而主樓往北的洗梳染加工車間早已在前幾年就被拆除修建成了民居。

在工廠發展壯大的60年裡,神木國營地毯廠作為民間手工藝製品,編織工藝、工序較為複雜,共有三個階段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

第一個階段是選毛、梳毛、染色,

其中以選毛和梳毛最為重要。

再見了,地毯廠……

春毛柔軟細緻,秋毛則粗硬晦澀,所以並不適合單用,只有春毛和秋毛按比例搭配,做出的地毯才能粗細、軟硬恰當,手感和柔韌性最佳。為了使地毯美觀、結實,毛料選好以後有嚴格的梳理標準,手工篩揀掉雜毛,選取純白色、粗細勻稱、長短相同的羊毛。

再見了,地毯廠……

第二階段是圖案設計,

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

再見了,地毯廠……

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也是人類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的過程,從最初的裹衣禦寒,到現在大大小小的時裝秀可見一斑。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毯的作用也不再侷限於保暖這單一方面,人們開始追求在地毯上尋求美的享受,所以對圖案設計是非常看重的。

再見了,地毯廠……

神木地毯在圖案設計中多采用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圖案,萬字邊、趕珠邊、雲溝邊、金磚漫池等等不同的圖案,或單個花紋,或多樣組合。顏色也從最初單色、二藍、紅底藍配增加為多種多樣的花色,並最終呈現出色彩搭配協調、圖案多樣、寓意吉祥的成品地毯,具有極高的審美藝術價值。

再見了,地毯廠……

最後一個階段,

是工序最為繁雜的階段,

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共十多個步驟:上經、錠經、水平橫直打底子、對照圖案畫樣、織毯、撩邊、剪荒毛、下毯、洗毯、剪花、整型齊邊結穗,最後進行成品檢驗。每一步都嚴格要求,線要粗細相等,緯線疏密一樣,剪花時要剪出立體感。

再見了,地毯廠……

織毯工具

正是有如此嚴格的編織標準,以及不斷探索學習和引入新技術、新設備,神木地毯無論從質量還是外觀均屬上乘,不但在各種評比中奪得頭籌,暢銷國內,更是一度遠銷歐美,享譽全球。

回憶

再見了,地毯廠……

當時的地毯廠街區,從早上六點半到下午七點半,熱鬧的景象異常“壯觀”,轟轟烈烈的自行車洪流迎著朝陽披著夕陽進進出出,在那個陽光燦爛的年代,自行車流顯得是那麼激盪滂湃。

再見了,地毯廠……

上班時間,放眼整個廠區,“鳳凰”、“永久”和“白鴿”自行車齊刷刷地排列整齊,零星還有女工們落在車把上的78式多功能水壺、軍綠色斜挎包和“的確涼”襯衣外套。

再見了,地毯廠……

傍晚下班後,女工們脫了帽子摘下手套,有家室的朝著家的方向飛奔著;單身的塗點口紅,皮筋一鬆,將頭髮批下來,踩上高跟鞋,大步跨進電影院或紅寶石的門欄。

死亡

盛極則衰,因為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地毯的需求不斷下降,加之外來地毯的衝擊,從事地毯製作的人也不斷減少,神木手工地毯最終走向沒落。

再見了,地毯廠……

1995年,神木縣國營地毯廠因經營不善,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廠區總體產量嚴重下滑,最後公開宣告停產。

再見了,地毯廠……

2003年國有企業進行改制,國營地毯廠最終倒閉。

再見了,地毯廠……

此後,織毯只能以家庭小作坊為單位的個體經營繼續延續這門技藝。

再見了,地毯廠……

當時的地毯廠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迅速被淘汰,北方的重工業城市在經歷過了時代變遷,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的變軌所經歷的陣痛,和那些被遺忘或者是被拋棄的群體的失落和憤怒的感受。

再見了,地毯廠……

舊工業經濟繁榮的城市已經榮光不再,而沿海的貿易投機者們取代了踏實的勞動者成為時代的新寵兒。

再見了,地毯廠……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制度變革,國有企業改制大批國企職工下崗自謀生路,生態和心態的失落,也反應了像神木這樣的工業城市從改革以來,經濟地位的衰落和建設留下的汙染。以及70、80後這一代從小接受的理想化的積極向上的教育,當步入社會後,才發現與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格格不入。

再見了,地毯廠……

地毯廠水泥廠玻璃廠,這些支撐神木的大廠快速衰落,讓一些年輕入廠身無長技的人們失了業,他們在30大幾40小几這種尷尬的歲數,建起的肚腩昭示著自己已經摺騰不起來的無奈。

再見了,地毯廠……

國營地毯廠經濟美夢破滅,經營效益不濟;相距500米現存的神木地毯專賣店生意蕭條;大仙廟周圍的民居早被拆除並開始修路;國營地毯廠屹立60年,後知後覺聽到將要拆除的消息,很多事都已變改,建築卻依然以一敵百的高規格注目著,感動地真想哭。

口述

口述

@芬芸

神木曾經有地毯廠,那些個女織毯師各個手藝了得,她們手下的活兒,一塊羊毛混紡線織毯在炕上鋪25年都不掉色不掉毛不變形,可以當祖母毯收藏。

再見了,地毯廠……

@秀蘭

那時候能在神木國營地毯廠上班可是種驕傲,當時的國營地毯廠在神木名氣可是響噹噹的!

再見了,地毯廠……

@趙彩麗

從早上七點一直坐到晚上七點,中途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意味著從回家到做飯、吃飯、再來上班總共一個小時,特別趕。

再見了,地毯廠……

坐在那兒還不是光坐啊,手得動著,眼睛得看著,那時候砍斷毛線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把手砍了,現在大拇指外關節處還是厚厚的一層層的疤痕印子。

@劉敘

一個人一天必須織夠七寸,完成了這個工作量才能拿到正常工資。

再見了,地毯廠……

最開始在國營地毯廠織一尺是四塊錢,後來慢慢漲到七塊錢,給個人工廠織一尺能拿到十塊。

@王祖敏

神木因為一座地毯廠興起,那裡有當日青年的彩窗宿舍和廠房,人們因在那裡工作而驕傲、母親十七歲離開學校去了工廠,重複了30年,突然說,廠要破產了,你們下崗吧,數千工人的大廈,頃刻崩塌。

再見了,地毯廠……

@院野

看著我那個老實的復員軍人爸爸,看見他下崗後漸漸崩塌的背影,我想他一輩子只能這樣了。

@張昭

1995年的夏天,淑芬阿姨拿著最後一個月的工資單,揹著唯一的一件行李,站在中一樓大門口,覺得這個世界快完蛋了,但她還是好好地活到了2018年。

再見了,地毯廠……

@韓璽

以前在神中補課的時候,宿管是個兼職大爺,他一輩子在神木國營地毯廠,年輕時意氣風發,以為端了鐵飯碗,後來市場經濟開始,廠子逐漸沒落,走向倒閉,他看不到生活的曙光,白天去工廠混日子,晚上在補習班兼職,抽著煙,跟我們說:活著有個什麼勁。

再見了,地毯廠……

從地毯廠倒閉的那一刻開始,他心中的地毯廠也崩塌了。

@莊

我姓莊,是以前國營地毯廠的廠長,今天我聽說地毯廠要拆的消息,很吃驚,很難過,很捨不得,想回去走走看看,在那裡上了很多年班,哎呀多少年來著我數數......

再見了,地毯廠……

@賈懷文

老實說,我們是有點傷心的,這座廠子,我們是做了貢獻的,以前倒閉了,我們去謀生路,現在真要拆,心裡肯定很難過。

再見了,地毯廠……

神木人,多少人嘲笑著這裡空氣中的重金屬和揚沙顆粒,可是誰知道我們擁有年少懵懂青春的時候那裡的空氣一樣清新沒有尾氣味兒,夏天的早上五點只有自行車的街道,我們可以穿一雙單鞋走到體育場,那時候我身邊還有一群單純的同學,可以一同放學步行回家,沒有歧視沒有心機,沒有黑暗沒有不愉快。

再見了,地毯廠……

小的時候,我外公告訴我,這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荒唐”,它就像關節疼,有時厲害,有時輕微,但是始終不可斷絕。但是我八九歲時哪兒都不疼,所以就聳聳肩,表示不能想象。現在我身上疼的地方可多了,所以認為它是個很好的比方。

再見了,地毯廠……

再見了,地毯廠……

再見了,地毯廠……

我畢業後在西安認識了一個名叫露露的菏澤女孩,那時候她剛上大一,瘦瘦高高的,皮膚略黑,臉蛋上透露著稚氣,渾身散發著農村女孩質樸又溫婉的氣息。

有一次漫長的假期結束後,她來我房間找我玩,帶了她從老家拿來的蘋果,我們坐在床邊一邊玩手機一邊靜靜啃著蘋果,我每咬一口就會把厚厚的皮渣吐進垃圾桶,她略帶羞澀地解釋:“這棵蘋果樹和我一樣大,18年了,結的蘋果也不太好吃,我走的時候我爸把它砍了。”

說著,一個平日裡對事物不太敏感,不善言語又平靜如水的女孩子,對我嘆了一口氣,然後又在臉上勉強擠出一個微笑給我。

再見了,地毯廠……

再見了,地毯廠……

在歷史的風雨中頑強存活了60年有餘,見證歷史發展的同時自身也經歷了和人類一樣起伏的一生。

從開始修建,到年產過萬,到最終的沒落,神木國營地毯廠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和命運,目睹時代並記錄時代。最終在一個尷尬的年代遭遇不堪的境地,還要坦然以歷史的姿態面對當下的抉擇。

他就像一位老人,年輕時創下豐功偉績,可歲月如流、暮去朝來,壯士暮年、飽經滄桑之後,是遲暮更是無用。

大廈傾塌,是他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用力一搏和力挽狂瀾,臨走時帶走所有的故事,盡最大的力氣向人們憤怒地說一聲:

別了,別後悔。

人生在世間,聚散亦暫時,不覺痛惜麻木,對美好的事物失去敏感和需求,用金錢填飽自己的空虛。人類在前進中推倒歷史,渴望努力成長的同時,離死亡也更近了一點。

整個大環境,我們還冠之以適者生存、發展需要的名號,殊不知在整個宇宙中,這是自然的衰敗。

- END -

再見了,地毯廠……

剛剛住在地毯廠周圍的居民給我打電話說施工隊開始卸窗戶了,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我沒有太大的勇氣去面對。我曾經看過一部名叫《鋼的琴》的電影,裡面有一幕是東北老工業區倒下的大煙囪,那一刻看得我很揪心,如果真要在現實生活中目睹,我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心情。

再見了,地毯廠……

國營地毯廠,在你的記憶中是什麼樣子的呢?不管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請留言說出屬於你和地毯廠的故事,當做一份分享,感謝每一位花時間去讀這篇文章、去了解國營地毯廠前世今生的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