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每天晚上入睡前,湖北省黃岡市乘馬崗鎮院子中心小學學生曹穎便開始期待功放喇叭的響起,那裡會準時傳出哥哥姐姐講故事的聲音,陪她入睡,讓她心安。

從喇叭裡傳出的故事,來自於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Growing home)“新一千零一夜”項目。

5年時間,這個僅有10餘人的民間公益組織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睡前故事遍佈中國700餘縣,5000多所農村寄宿學校,惠及學生近150萬

今天講述的,就是獨屬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睡前故事。

文丨許亞薇

缺失

曹穎把聽來的故事一條條記錄在筆記本上,有點像英國作家毛姆寫作《作家筆記》的過程,她享受對故事的獲取、整理、吸收,用自己的方式珍惜這份禮物一般的存在。在曹穎記錄的所有故事中,她對《媽媽,您好嗎》感觸最深,因為故事裡有很多話,正是她想說給媽媽聽的。

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當這三個詞排列在一起時,這一群體天然的被標註上“與眾不同”的標籤,留守兒童身上有著超越年齡本身的懂事、勤奮和認真,但與普通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相比,無論是源於精神還是情感,他們有更大的機率處於負面精神狀態之中,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更易步入歧途。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有空嗎?孩子想你了。現在可以跟他聊聊嗎?”王寨小學的老師給寄宿學生家長髮送了一條信息,這是實在沒有辦法的辦法。有一次接通電話,孩子只說了一句,電話兩端便同時抽泣起來,孩子說:“媽媽,我能每天看你一眼就好”。

江西小女孩小燕把她的心事記錄在作文裡:有時候,睡前會不受控制的擔心一些事情,爺爺奶奶在家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好不好,然後眼淚就不自覺掉下來。原本開朗活潑的小燕,開始懼怕夜晚的到來,變得沉默寡言。

這些寄宿在學校的孩子,熄燈後的哭泣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可以讓整個宿舍淪陷,每學期開學經歷一次,不受控制。

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所表現出的一系列問題,在歌路營公益基金會(下簡稱“歌路營”)的調研中得以印證。

2012-2013年,在調研甘肅發現留守兒童的寄宿問題後,歌路營連續走訪10個省份102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整理出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如今回想起來,歌路營聯合創始人杜爽依舊有些心痛,那份報告顯示,“在這些孩子中,65%以上處於抑鬱狀態,甚至有的學校高達80%,不少孩子處於校園凌霸中,調查結果讓人驚訝。”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全國近10萬所農村寄宿學校,住宿生達3276萬名,45%屬於低齡寄宿。生活環境單一、家人缺位、交流不暢等因素,讓這些孩子面臨心理健康糟糕、睡眠狀況差、課餘生活單調無聊、閱讀能力差、同伴關係緊張、學校歸屬感差等問題,而更為迫切的是,這些問題幾乎沒有得到社會普遍關注。

每每想到有一群孩子正在充斥著“負能量”的環境中有些抑鬱的長大,杜爽的心裡便會泛起漣漪,那是源於多年來從事青少年成長教育的社會責任,她想通過自己和歌路營的微薄之力,力所能及改變一些事情,不讓他們就這樣長大。

疏導

——蘇珊·佩羅《故事知道怎麼辦》

在一次內部讀書會上,歌路營的成員們共同閱讀了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這其中記錄的真實故事讓人眼前一亮。美國一位志願者媽媽堅持給監獄裡的少年犯們講了一個月睡前故事,這讓有著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們心理狀況明顯改善,攻擊行為大幅降低。

自此,“故事療愈”進入歌路營團隊視野,他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寄宿學校的學生宿舍安裝功放喇叭,讓孩子們聽著故事進入夢鄉。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在經歷了前期調研和產品研發後,2013年8月,重慶市的43所寄宿學校安裝功放喇叭,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公益項目正式啟動,進入小規模測試階段。

帶著一顆忐忑的心,杜爽和團隊成員開始等待項目測試結果。沒過多久,試點學校校長、老師的反饋紛至沓來。睡前15分鐘的故事幹預,讓孩子們進入睡眠的時間明顯變短,不少孩子來跟老師表達對睡前故事的喜愛。更重要的是,睡前故事減少了夜間巡查老師的焦慮,管理壓力大大降低,睡覺不再是“讓老師和學生頭疼的事”。

“評估項目的可行性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馬虎不得。”在項目實施一年後,效果評估結果讓杜爽和歌路營驚喜,有97.1%學生喜歡睡前故事,88.4%孩子愛上閱讀。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恐懼夜晚到來小燕漸漸不再沉默寡言。喇叭響起的第一天,《窗邊的小豆豆》故事開講,她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像小豆豆一樣的好孩子。老師每天在黑板上寫下晚上播放故事的標題,每當這時,小燕便雀躍地跑過去一探究竟,期待夜晚到來躺在床上的那一刻。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發展

項目起初的籌款並不艱難。杜爽已經記不得第一筆資金的數額具體是多少,但她能記住的是,在方案確定後,很快就有一家基金會給“新一千零一夜”的項目提供了幾十萬的資金支持。這些錢,足夠歌路營啟動項目測試。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測試結束後的2013年年底,一直處於“小而美”狀態運營的歌路營開始面臨選擇,是維持小而美的課程,還是打造大規模推廣的睡前故事產品,杜爽和歌路營有些搖擺不定,“我們是個草根組織,面對發展機遇,難免會表現出猶豫狀態。”

歌路營為項目算了一筆賬,大約每35元,就可以支持一個孩子收聽6年的睡前故事;按照200名孩子20間宿舍計算,

每7136元就可以支持一所農村寄宿學校收聽6年的睡前故事。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規模的擴大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資金問題,杜爽開始拓展募資渠道。除了相關基金會、長期合作企業的支持,她將項目掛到了公益平臺,經過統計,這部分募資金額佔總募資的三成左右,全部來自社會公眾的支持。

“新一千零一夜”項目曾在支付寶公益平臺發佈過4次籌款活動,共發動

827024人參與到愛心捐助中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蟻金服支付寶公益平臺工作人員龍則在推薦項目時說,他們的新一千零一夜項目,實實在在的幫助了很多孩子。2016年兒童節期間,支付寶公益聯合歌路營等多家公益組織開展“給親愛的小孩講故事”活動,10多位名人錄制了故事贈送給新1001夜項目學校的學生,通過支付寶公益籌集善款200020.22元。

除此之外,歌路營還與阿里巴巴合作過淘寶公益寶貝、新年心願項目,並參與到阿里巴巴十二位女合夥人校長激勵計劃中。

品質

所有內容和產品,如果想要長遠走下去,質量永遠被擺在第一位。

與絕大多數NGO組織有些不同,歌路營在用一種做極致產品的思路運營項目,比如,他們會深入討論投放到學校的音頻中,應該男聲多還是女聲多?這些故事中各個種類的比例如何分佈?故事由易到難如何排序?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在音頻文件的錄製階段,歌路營選擇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播電臺等全國眾多電臺主持人和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師生作為志願者,用極致品質製作最精良的產品。也正是這種對高標準高質量的追求,讓項目獲得了“溢出效應”, 杜爽和“新一千零一夜”項目組特別驚喜的是,收聽睡前故事的學校,學生普通話水平明顯提高。

為了實時記錄學校的播放數據,“新一千零一夜”項目組通過歌路營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所有項目學校進行執行監管,確保項目按質量進行。對異常數據進行及時督導和干預,確保管控風險。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讓杜爽最有成就感的部分,還是來自於孩子們的反饋。即使歌路營的工作再忙碌,她也會時常去往項目地與孩子們互動。孩子們拉著她的手,嘰嘰喳喳地告訴她最喜歡的故事和人物,喜歡哪個哥哥姐姐的聲音,甚至自己要成為哪個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相對靦腆的孩子把感受寫在小紙條上,悄悄地塞給杜爽,“上面寫滿他們的心裡話,真的很可愛。”

近5年來的項目經歷,讓杜爽時常陷入思考。“當涉足到一個社會問題,一個公益領域時,你會發現有更多的問題在等著你。”就像“新一千零一夜”項目,杜爽覺得這是在一個點上提出瞭解決方案,雖然效果很好,但留守兒童和寄宿學校的問題依舊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系統問題。

現在,歌路營開始嘗試從“新一千零一夜”項目入手,陸續為孩子提供多元、高質、有趣、有益的內容和服務,比如120節心理視頻課,420節的學科內容補充課,宿舍環境美化、閱讀等等。同時,針對校長和老師進行激勵和培訓,與高校、NGO進行合作,形成更系統的影響力。

“我有1300篇故事,想放給150萬個懼怕夜晚的孩子聽”

1300篇睡前故事,化身心靈使者,

潛入農村寄宿留守兒童心間。

寂寞的黑夜裡,猶如星光點點。

無論春秋冬夏,風霜雨雪,

在小小的一方土地,寄宿的童年不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