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今天,新华日报第五版《学习新思想 改革再出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整版刊登我县上塘镇垫湖村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变化与成就。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上塘垫湖

如果不是村口那块“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石碑,人们很难想象,40年前,这里的农民分田到户,在全省率先揭开农村大包干的序幕。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大包干”在这里诞生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当年实施包产到户后,村民喜获丰收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垫湖村所在的上塘公社(后来叫上塘镇),不少生产队勇敢地与贫穷作抗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探索包产到户的改革实践,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但包产到户的做法受到从省到县的重重阻挠,调查组一个接着一个,农民们的探索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但穷怕了的农民奋力抗争,试图保护他们的“发明”。他们冒着风险,顶住巨大的压力,走自己的路。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介绍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在1978年9月就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这比小岗村要早两三个月。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作者这样描写当时情景:“不久前,我们来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我们走村串户,只见地里场头,到处晒着山芋干、玉米、豆子。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有些社员家里,连堂屋、睡房的地上都堆满了粮食。”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纪念馆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包产到户后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劳作场景雕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纪念馆的群雕像(坐在长条凳上的是时任江苏分社采编室主任、农村组组长周昭先,站立的是农村组副组长王孔诚)

“大包干”前图片资料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大包干”后图片资料

“大包干”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现在的垫湖

从合到分再到合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包产到户让垫湖人吃饱饭,但当年的“分”带来的改革效应,随着时代变迁逐步弱化。上世纪90年代,由于观念固化,加之自然条件制约,上塘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落伍了,种田望天收,工厂没几家。

1992年,上塘农民人均纯收入504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年,垫湖村成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此后,包括上塘在内的西南岗地区8个乡镇,被纳入全省扶贫攻坚重点片区。

“‘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从包产到户开始,就已根植垫湖村农民的血脉中。”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说,垫湖村人激活改革基因,向贫穷宣战。

这一次,垫湖人决定从“分”走向“合”。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垫湖村启动土地集中整理,拆田埂,把小田变大田,全村新增耕地850亩。土地规模经营随之展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而到当年,垫湖村1.2万亩耕地已全部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

岗坡地孕育新希望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 ■■■■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组建合作社,为大户提供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等全方位服务,将有力地支撑垫湖村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是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对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思考与实践。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生在“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生在改革时代,700多名垫湖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这两年回乡创业。他们胸怀梦想,在岗坡地里播撒孕育希望的种子。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家门口也有美好生活

40年前的垫湖,户无一块砖、家家住草房。这早已在春到上塘纪念馆定格成记忆。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航拍的垫湖村村民集中居住区

2007年,垫湖村按“农民自愿、拆旧建新、不占耕地、分期建设”的原则,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污水处理厂、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带“长鼻子”校车的小学、滨水公园……这些年,小区配套设施越来越多,农民生活越来越方便。

垫湖村距泗洪县城直线距离仅13公里,但过去交通闭塞,形同孤岛。去年,从村里直通泗洪县城的垫湖公路通车,公交车直达村口,半小时一班,20分钟就能进县城。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垫湖村“三来一加”项目带动群众就业

补发展不充分的短板,上塘聚焦二三产业,去年引进投资千万以上企业8个,新增创业项目230个,孵化电商企业21家。全镇“三来一加”项目达106个,仅此就解决2470人就业。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春到上塘」新华日报整版聚焦“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群众观看《唱响新时代 文化惠万家》专场演出

西南岗地区扶贫取得重要进展,上塘的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这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去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万元,比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6%。作为全省经济洼地中的洼地,经过40年的努力,上塘经济已达到泗洪乡镇的平均水平。

站上新起点,改革再出发。咬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上塘正在书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新篇章。

来源丨新华日报

审核丨黄育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