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聊劇|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世界戲劇日的時候,我看到一些劇作家和演員對戲劇的評價,其中一句話印象很深:戲劇以講述和想象的力量,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彼此,它開拓了共同思索的空間。是的,每個人的際遇都是時代的迴響,戲劇通過捕捉、放大、凝固這些際遇,把一個個時代和民族的肖像鐫刻在歷史中。近幾個月,在首都劇場觀摩了幾部好劇,正是帶著這樣的迴響,讓我久久不忘。鋪成文字,茶餘飯後和各位群友閒聊一聊。

1. 《窩頭會館》

這是一部能和《茶館》一樣耐人品味的經典。好些觀眾衝著何冰、宋丹丹、徐帆、楊立新、濮存昕等大腕同臺飆戲而來,而我喜歡的還是故事本身。語言的快感,舞臺的張力,逼人的舊時代空氣,在劇場的環境裡確實能迅速侵入觀眾們興奮的毛孔,但是熱鬧散去,能沉澱下來並讓人回味的一定是表演背後的東西,一定是穿越年代感還能引起共鳴的東西。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解放前一年,北平南城一處叫窩頭會館的小院兒,何冰飾演的房東苑國鍾和租戶們在此真實地活著。每次收租子,他就像是在討口飯吃,苛捐雜稅已經讓平頭百姓活得艱難,誰都不容易!佔欺頭的讓他佔點,交不出的意思意思點,他能擔待多少是多少。這點人和人之間的溫存,是小院裡的一點亮光。

小人物、大時代,這是大戲創作的普遍規律。宋丹丹和徐帆兩位女主,一個信佛,一個信耶穌,一個是底層生活過來的人,一個是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打起嘴仗那是真厲害,恨不得要掀了頂棚。那種互相瞧不起、但誰也不比誰好過一些的命運,讓人笑過之後更升騰起一股悲涼。在這個小院裡,濮存昕飾演的前清舉人和他的棺材木一樣代表了過去式,楊立新飾演的肖保長則是反動統治的代言人,唯有何冰的癆病“兒子”與徐帆的“女兒”,稚嫩卻又倔強地迎接著、預示著一個嶄新的時代終會到來。舊的孕育著新生,新的還將經歷磨難挫折才能壯碩,這是真理,也是這部劇能成為獻禮之作的核心要義。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不過,或許是受《茶館》的影響更深,對這部劇的節奏總有一點“彆扭”感。前兩幕主要靠語言掌控,矛盾衝突推進有點拖沓,而第三幕的爆發似乎又顯得唐突了些。儘管從肖保長出場觀眾就已看穿他的壞心,但真正的衝突來時,戲感卻降下來了,苑國鍾死在意料中,“要去新中國”的口號政治正確無疑,但作為觀眾,情緒還在上升大戲就戛然而止,自然有一點不痛快。後來看有的評論引申說,這部劇不僅在探討時代性,也在探討人民性,那個“院裡全爛透了”的縮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真實寫照。國的新生必須有人民的新生為前提,如果國民性得不到提高,即使是新的社會形態也是很危險的對此,大家也可以觀後發表評論:)

2. 《玩家》

這個題材起初並不怎麼吸引我,古玩行當那點彎彎繞沒啥大稀奇。得感謝馮遠征老師收放自如的表演,為此劇加分不少。觀後總體印象,故事講得倒是圓滿,但略微有些平淡。說這部劇是京味兒大戲,算得上,衚衕串子加上各種生活中的貧嘴演得挺帶勁,當然,除了丹妮姐的一本正經腔之外,呵呵。

一幅假畫可以被賣出20萬、100萬、150萬的高價,一個假的元青花成為收藏界四十年來追捧的寵兒。“假做真時真亦假”,整部劇圍繞的就是一個去偽存真的軸。這個行當並不神秘,玩的不玩的其實誰不知道套路呢,真東西能有幾件,都能讓你趕著了?道理再簡單不過。但是收藏者們總會自欺欺人地相信,這個天大的漏就是給自己撿著了。或者這麼說吧,一些窗戶紙是故意不捅破,利益驅使著行家們收錢鑑定,瓷器真底做個瓶身就能上會拍賣,拍賣不保真,打眼那是你的命。就像劇中走火入魔,抱著垃圾桶認作古董的小民同學一樣,現實中浮躁之輩泛泛。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真正的玩家,不是靠心氣兒,而是靠心性,要沉得住氣,練就真眼力。全劇埋伏較好的一個包袱和衝突,便是馮遠征飾演的四爺明知拿去拍賣的元青花是假的,卻不點破,把人性的終極考驗放在了最後。劇情反轉再反轉,最後他自己以為是真的那隻瓶子,也不過是真的瓶底,假的器身而已。所以真假之間,只在人心善念,砸掉贗品容易,對人性而言,去偽存真,最需要的是直面的勇氣。四爺的徒弟齊放,他的修煉和成長就在於他“認”,敢於直面自己的“栽”,吸取教訓,放平心態,玩家之意才能多一份釋然。這也呼應了劇中的點睛之筆——九方皋相馬的故事隱喻,只有抽離事物本身,方能進入事物本質。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至於劇情重要的推動者,神秘人物林少熊和四爺高手之間的過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交代太清楚。後半部若能淡化說教味道,凸顯故事曲折,或許更能激發觀眾共鳴。

3. 《北京人》

這部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在賴聲川導演的執導下,被新生代的年輕演員演活了,演火了。第三幕結束時,已經是夜裡11點多,觀眾們掌聲不絕,大呼過癮。我和孩子坐在座位上,情緒久久不能平復。都都看到我哭了,悄悄跟我說,他心裡也緊的很。回去的車上,我跟他絮叨著我的心情,不在於他懂多少,這種沉浸,本身就是戲劇賞析的最後一個環節,打開我們自己,也走進孩子的內心,戲劇賞析的意義才能昇華。

該劇以《北京人》命名,具象的主體是三十年代生活在北京城裡的曾家一家人,一個從顯赫興盛逐步走向衰落乃至崩潰的家族。符號化的主體則指的是曾家房客袁任敢研究的北京猿人,以及在學術察勘隊裡修理卡車,長相和身材都像極了遠古時期北京人的那個啞巴巨人。全劇的衝突圍繞著兩條線索推進,一條是鄰居杜家逼債折射出的曾家衰敗過程,一條則是長子文清、兒媳思懿以及文清表妹愫芳之間的感情糾葛。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如果用肖像速寫,這家裡頭沒幾個人用得上好詞。曾老太爺自私虛榮,用親情“拴著”姨侄女愫芳伺候左右。大少爺文清軟弱無能,遇到點事就抽大煙麻痺自己,跟愫芳之間愛而不得的微妙感情起頭還讓人有一絲心疼,最後發現他愛的不過是自己。兒媳思懿潑辣性情,倒也沒壞什麼規矩,操持家業、看好老公,就那張不饒人的嘴和不容人的心確是刻薄了些。女兒文彩和女媳江泰,一個只會哭“我的泰”,一個雖然心直口快但也改不掉渣男本色。而核心人物愫芳呢?溫婉,善良,勤勞,隱忍,永遠把這一家子老老小小放在自己前面,相愛不敢愛,想恨不敢恨,拘束在這一方天地裡,老去,“死”去。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曹禺先生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家族呢?劇中人類學家袁任敢及其女兒陽光灑脫的言行預示著答案,劇作家是要嘗試對社會發展進行一次深度的人文思考。第二幕酒席散去,文清、江泰和袁任敢在院裡的長談是全劇的點睛之筆。袁先生高贊史上的“北京人”,他們是人類的祖先,也是人類的希望!“那時候的人要愛就愛,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們整年盡著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著,沒有禮教來拘束,沒有文明來捆綁,沒有虛偽,沒有欺詐,沒有陰險,沒有陷害,沒有矛盾,也沒有苦惱……沒有現在這麼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們是非常快活的!”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是啊,快活!劇中的愫芳說她自己也是快活的,因著她愛的人,因著為他所做的一切。但最後的最後,當信仰坍塌時,她和易卜生筆下的娜拉一樣,選擇了出走,對自我、對生命重新定義和追求。這些天來,我偶爾還會陷入當時的情緒,把愫芳身上的隱忍跟自己一比,對生活總是期待、總是相信又總是寬容,願意儘自己所能成全所有我愛的人。愫芳問著天地,人的生命不就是一段淒涼又美好的日子嗎?”可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讓它活得更盡興,更自我一點呢?!

這個版本在賴導的創意下,對舞臺設計和服裝道具進行了大膽探索。第一幕白色,白色的院落、白色的著裝,白色的道具,連糖葫蘆都是白色的,呼應著這個家族了無生機。第二幕黑色,黑夜,黑色的院落,黑色的著裝和器皿,唯有幾十盞燭燈的微弱光亮,暗示著光明從未離場。第三幕彩色,為愫芳和瑞貞(曾家孫媳)最後的出走鋪墊色彩,人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敢於隨心隨性,終將迎來更加豐富的人生。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三部劇,從不同的剖面在觀察人生、反思社會。無論是窩頭會館裡的仁義、信仰,還是玩家裡的正直、勇氣,終究人們是嚮往北京人裡的精神自由——“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而不是像許多人那樣活著,要在黑暗中尋出一條道來”。曹禺先生的話至今仍然撼動我們,擊中的正是渾渾噩噩中飄忽的靈魂。就像劇中那隻被囚禁在籠子裡的鴿子取名孤獨一樣,

太多的人終其一生,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機遇去徹底審視自己,擁抱自己,釋放自己。所以,回到文章開頭世界戲劇日的感慨,我們應該感謝戲劇這面鏡子的存在,喚醒我們的官能,發現最深刻的真相,直到人重新成為自己最大的財富。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文化、故事、攻略、育兒討論……

童伴聊剧|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