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正史上的郭嘉是什么样的?

用户64161563897

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还是卧龙一出郭嘉吓死?

在正史传记中,郭嘉死得早,三十六岁就没了,一辈子最大的官职就是军师(后来为了避司马师名讳,称军师为军谋)祭酒,属于“参谋不带长,说话都不响”。在《三国志》作者陈寿眼里,郭嘉在曹操阵营里也就是个一流谋士,连超一流都进不去,看陈寿编著的《三国志魏书》,郭嘉前面排了二十二个谋士,第二十三位的郭嘉跟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挤在一个合传里,字数也是最少的。

这样看来,在陈寿眼里,董昭不过是个跟刘晔、蒋济、刘放这些大家都不熟悉的谋士一个档次,跟紧排在诸曹夏侯之后的荀彧荀攸贾诩没法比,要说曹操阵营内,堪比萧何的是荀彧、张良是荀攸、陈平是贾诩的话,郭嘉也许跟陈平还靠点边——都有点人品瑕疵。

再往后的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朱敬则、元代大儒郝经,在著书提及郭嘉的时候,都把他排在了二旬贾诩程昱之后,陈寿甚至还说郭嘉“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荀攸是个正人君子,郭嘉跟他相反,那是啥意思?

那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是从哪来的呢?笔者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易中天和网络游戏!

易中天是个“史学大家”,咱们就不说了,单说三国类游戏,笔者知道的就有几十个,也玩过几个,听说郭嘉很厉害,充了点钱,出了郭嘉,用了几天就扔掉了,又买了诸葛亮——原来这就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游戏里的设定,都是先出来弱鸡,后出来的才是大boss!

笔者倒是没有贬低郭嘉的意思,但是把国家吹捧成三国独一无二的牛人,也是对郭嘉本人的不尊敬。因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只有玩游戏的信,在三国时期没人信,郭嘉自己听到了也会脸红。

有人说:郭嘉在的时候,曹操顺风顺水,郭嘉一死,曹操就走了下坡路。但事实上是郭嘉死后,曹操拿下荆州达到了实力的顶峰。而郭嘉活着时候提出的“十胜十败论”,是荀彧先提出的“四胜四败”,郭嘉发挥了一下……

正史中,郭嘉还没死,正跟着曹操打辽东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去找刘备求职去了,只不过当时刘备没太把诸葛亮当回事,敷衍了几句就拉到了,三顾茅庐是后面的事情,而且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也是在郭嘉逝世之前,大家要是有异议,可以自行查阅相关史料。

虽然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但是笔者要说:要是戏志才不死,郭嘉可能连出来的机会都没有——没人要他!

其实郭嘉在袁绍阵营也干过一段时间,但是没受重用,就回家呆着去了,这一呆就是六年!六年里人们已经忘了袁绍阵营里曾经有过郭嘉这么个谋士。按照《三国志》的说法,直到曹操阵营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才跟荀彧商量要再找个强一点的谋士:“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就推荐了郭嘉。

而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也是曹操先请来了程昱,程昱推荐了郭嘉,而荀彧的反应则是猛省曰:“吾几忘却!” 差点忘了、忘了……

戏志才在《三国演义》里没有戏份,但正史中却是戏志才不死,就没人会想起郭嘉,那么可不可以说“戏志才不死,郭奉孝永无出头之日”?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死得越早越优秀,这种说法还真可能出现,很多人以标新立异为能是,“诗鬼”李贺都要被捧得比“诗仙”李白还要高了,“李贺不死一定超越李白”已经有人说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没什么奇怪,因为很多人是不看正史,甚至也不看演义的……


半壶老酒半支烟

公元207年,年仅38岁的郭嘉因病去世,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

郭嘉大诸葛亮11岁,38岁的郭嘉身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而名满天下,而此时的诸葛亮却名不见经传,仅圈内几名好友知悉,如徐庶。不仅身在荆州本土的刘表,没有把诸葛亮当做人才,连公元201年投奔荆州的刘备直到公元207年才请诸葛亮出山,很显然这6年刘备也没把诸葛亮当人才或压根就不知道。



三国传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我想说的是:郭嘉死不死,卧龙都会出。或者后面再加上一句:卧龙既出、天下三分。显然诸葛亮是最大的潜力股,而郭嘉一直都是绩优股。

郭嘉,字奉孝,出自汝南颍州士人集团。21岁曾投奔袁绍,一眼看出袁绍非成事之人,便离开袁绍闲赋在家。26岁时经同为颍州士人的荀彧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见面交谈后,均相见恨晚,于是曹操封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就是作战参谋的意思,从此郭嘉便追随曹操四处征战。

郭嘉助曹操征吕布,准确预测孙策之死,提‘’十胜十败论‘’,助曹操在指导思想上战胜袁绍,平定袁绍残余势力,神速破乌丸,用自己的谋略奠定了自己在曹操手下首席谋士的地位。



郭嘉有三个特点:

1、长于人物性格分析。郭嘉对于曹操的对手研究非常深入,分析非常到位。如对袁绍的十胜十败论,指出袁绍想法多却无法实施,喜谋算却不能决断。如孙策,指出孙策轻率刚猛而不防备,必死在匹夫之手,准确预测孙策之死。

2、善奇谋险策、神机妙算。郭嘉说服曹操征乌丸,要求兵贵神速,轻装进军,敌必无防备,一举可破。其它人担心曹操远征刘备会偷袭许昌,郭嘉力排众议一针见血指出,刘备投降了刘表,刘表会猜忌刘备,必会阻止刘备偷袭,事情完全如郭嘉所说。



3、郭嘉献策能说服曹操采纳。这个很重要,谋士献策再好,领导不采纳,等于无用。但郭嘉很懂曹操,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曹操的利益着想,每次都能说服曹操采纳,这是曹操手下其它谋士所不及的。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后,有一句很有名的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比。意思是:若郭奉孝还在,我怎能到这个地步。

是啊,若是郭嘉多活几年,赤壁之战有可能曹操就会胜出,那句三国传说应该是:郭嘉不死,天下一统。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如果“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是历史事实!那么郭嘉的死,刘备有重大嫌疑。

先看郭嘉有多厉害

郭嘉是曹操手底下一个重要谋臣。当初,曹操对北征乌恒犹豫不决,因为当时曹操只不过统一了北方部分地区,剩下的地方还在军阀们手里,曹操最担心的就是刘备联合刘表袭击许都。郭嘉认为刘表一定不会同意刘备的意见,完全可以放心北伐。事实是,刘表确实没有听从刘备的建议,失去了打败曹操的唯一机会。郭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算定刘表不敢袭击曹操,也算准了刘备没有能力说服刘表!

建安12年12月,郭嘉随曹操一同北上,并且在路上病逝。同一年,诸葛亮投在了刘备麾下。

诸葛亮对郭嘉的死讯知道的太及时了

但是,郭嘉死于建安12年年底,而且死在了北方草原上,按照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诸葛亮是不会那么及时获得郭嘉的消息,理论上他最早也得建安13年年初才会知道。那么诸葛亮怎么知道的那么及时呢?

这事跟刘备有关!

其实,郭嘉的死讯是刘备告诉诸葛亮的。因为,当时唯一有能力获得曹操方面的情报,又对曹操北上极为关心的人只有刘备!

前面说了,刘备想趁曹操北征乌恒的机会,联合刘表攻打许都,但是刘表没有同意。据此可见,刘备对曹操方面是非常关心的。虽然刘备实力较弱,但派一些卧底潜伏在曹操军中还是没问题的,这是他清楚了解曹操动向敢于偷袭许都的依据(虽然最后刘表的不配合让这一机会白白浪费)。

建安12年,刘备在新野的时候,徐庶找到了刘备,告诉他有一个人叫做诸葛亮,非常厉害,刘备一听赶紧前往拜访诸葛亮。可是,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和刘备见面。但是,刘备获得了一个重要消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既然“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为了让诸葛亮投靠自己,刘备就让曹军中的间谍杀掉了郭嘉。于是,郭嘉在北征乌恒的路上死去了。杀掉郭嘉后,刘备的人快马加鞭返回中原,向刘备禀报了这一消息。

刘备第三次拜访的时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答应投到了刘备的门下,并且留下了著名的《隆中对》!

就是这样。。。


历史风暴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前面还有一句,却从来不为人知!

在三国中,关于诸葛亮出山的时间一直被三国迷们津津乐道,争议不断。最核心的焦点是因为跟另一个三国奇才有关,此人是曹魏的大谋士郭嘉。郭嘉在公元207年,因病死于征伐乌桓的途中。

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虽然当时诸侯林立,甚至自己身边都有一个大诸侯刘表,而且他跟刘表还是亲戚关系,但是诸葛亮却一直始终不仕。若是诸葛亮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倒还好理解这种不仕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如此就可知其仍然心系天下,还是想要出仕的,但是既然要出仕,又为何一直迟迟不出呢?而最后偏偏选择的出仕时间又是在公元207郭嘉去世之后,刘备三顾茅庐,他就投奔了刘备。于是坊间就开始流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的流传多半是为了展示郭嘉的厉害,但是也并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只是说他们出仕的时机而已,多少有点机缘巧合。不过暂且不论他们谁高谁低,且来看看这句话前面的一句,各位可能就会发现在郭嘉背后原来还有高人。

根据史载,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在他21岁的时候曾去袁绍那里了一趟,但是郭嘉具有慧眼识人之能,一看便知袁绍并非雄主,难成大业,于是就离开了。那么在他离开的那个时间段,当时也是诸侯林立,随便找个也能去投奔的,但是郭嘉没有去。他只干了一件事,回家赋闲,其实跟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读书应该差不多,只是诸葛亮的隆中躬耕被无形的艺术化了而已。也就是说,郭嘉和诸葛亮在出仕之前,情况都是一样的:等待雄主。

不过最后的结果稍有不同,诸葛亮是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而郭嘉等来的是荀彧的力荐。不管怎样,两人都遇到了明主。诸葛亮遇见了刘备,而郭嘉遇见的是曹操。那么我们还说郭嘉,力荐郭嘉的荀彧在公元191年都投奔了曹操,而荀彧和郭嘉是好友,既然知道曹操是明主,而郭嘉又是大才,为何荀彧当时不向曹操举荐郭嘉呢?为何非要等到五年之后的公元196年才向曹操举荐呢?

这其中的原因跟一个人有关,此人叫戏志才。陈寿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说,曹操最开始创业时,身边有一个筹画士,是颍川戏志才,此人谋略过人,曹操"甚器之"。但是这个戏志才却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对荀彧说,志才走了,没人能与之商议大事,听说颍川多奇士,还有没有能力跟戏志才一样的奇才啊?于是荀彧就举荐了郭嘉。关于戏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国志荀彧别传》有记载:"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皆以智策举之。"

由此可知,戏志才和郭嘉都是以智谋和策划为长的超级大谋士,故而可以说: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并非是谁比谁的能力更厉害,而是一个时机的衔接,刚好在历史中这样呈现了出来。戏志才、郭嘉、诸葛亮都是当时之大才,其智谋、才能,都很令人钦佩。


说历史的女人

其实我我听到这句话,想问这句话是哪里出的,在品三国之前我从未听过这话,我还看到前面有人回答说坊间流传,我问下哪里记载了,还是你穿越回去听到了,三国志里郭嘉位置是蛮靠后的了,一同列传的人物一般人可能都不熟悉,后世其他人也没怎么提起过,我觉得郭嘉是个参谋型的人才,本身聪明,头脑灵活,但是不是执行者,就是负责提提意见,人走的早,要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有个卖衣服的人

答:“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与正屎上的郭嘉是什么样的关系不大。真正的诸葛已经在郭嘉死之前就出生了……

郭嘉的为人处事非常聪明睿智是毫无疑问的,其审时度势、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知人善任的功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绝不参假!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今天要说的是“正屎”上的郭嘉究竟是什么样的?

既然是“屎”,在郭嘉身上到底有没有臭味?从《郭嘉传》中,闻不到!那么,这个臭味哪来的:陈群给了答案,是说郭嘉“不治行检”,而且还是在朝廷上投诉郭嘉!直接投诉到曹操!郭嘉依然是我行我素,曹操的态度反倒越来越喜欢,但是,却更加器重陈群,就是说曹操肯定了陈群!什么问题呢?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郭嘉好喝酒,又没有欺男霸女、霸占良田、骚扰民生的行为记载,怎么会“不治行检”?我是这样看的:还得从《郭嘉传》中找出蛛丝马迹——郭嘉曾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 霸王之业 ,难矣!”。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在和谁说的?辛评、郭图,就是当着二人的面说袁绍的坏话,当然郭嘉肯定的是这二人与袁绍的关系不至于出卖自己才敢放肆,如果是对马超,打死都不会说的,转身就能出卖了他,郭嘉就完蛋了……

好了!答案就出来了:郭嘉与辛评、郭图应该是同党,也就是袁谭的人;而对手却是同样睿智、廉直的审配、逢纪!也就是袁尚的人。这么看来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国家大计最怕的就是重臣之间结党营私!!!你们看,荀彧荐程昱荐郭嘉荐刘晔及辛毗等等一系列的同党自然地串联在一起了,曹操杀荀彧就等于……不敢想象!

因此陈群无论如何都是非常正确的!指出了郭嘉结党营私的“不治行检”问题,公开与这种不正之风做坚决的斗争,及时提醒了曹操,才使的曹操更加全面地发展他的人才观念,陈群、杜袭、赵俨、华歆、陈矫、繁钦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廉直人才应运而生,极大地制约了荀彧、崔琰们的霸权,曹操对他们下手,国家安稳如山!

回答完毕。


中行偃1

说郭嘉和诸葛亮,就要说刘备和曹操。

谋士的本分是辅佐领导统一天下,还人间太平。不是彰显个人品德,不是显摆个人能力。出师表的格局就是诸葛亮的格局了。百姓在战争里的痛苦,诸葛亮一字未提,心心念念的是领导的恩宠。就这被儒家那帮子人才吹上了天。

诸葛亮心心念念的三顾茅庐,人谋士都是自己找东家的,诸葛亮是被东家找的。谁有主动权谁才是根本。看看卫鞅怎么找领导的,这就是差距,卫鞅的格局需要匹配得起的领导,所以他一再的试秦王,所以卫鞅和秦孝公可以平分秋色,可以共赴时艰。诸葛亮看得是什么,刘备的格局?他们属于人以群分,被儒家洗脑成功的君臣,刘备玩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临终托子各种把戏。诸葛亮也玩七擒七纵,出师表各种附和。

郭嘉死得早,但曹操是个有能力的领导。还是那句话,政治上,有时候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曹操是被誉为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存在,能臣能雄,盛世乱世都能驾驭,可他成不了君主,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束缚和压抑。他的能量翻不过儒家体系这座山。郭嘉能选曹操,曹操也很看重郭嘉,这两人就都不是儒家这一派的,是少不是死儒。

当儒家变成一派死气,就算个别能人能挣开思想的束缚,利用这种文化风潮成就个人霸业,但子孙也难免沦落在这种风俗里。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文化缠死,不知道清醒的人是种什么心情。

曹操的孩子也是个顶个的聪敏,曹冲称象,曹植赋诗,曹丕怎么也比刘禅强,还有一个救沙场救曹操的,所以就看遗传,曹操也比刘备强。

那郭嘉比诸葛亮强有疑问?选择错了,是助纣为虐。封神演义里妲己做了那么多坏事,但人是有功的。

脱离开儒家话语体系重新看历史,嬴政焚书坑儒,商鞅耕战法,李世民登位,还有那谁修的大运河,都该重新想想了。

那诸葛亮和关羽被拉下神坛也是正常的事了。


草色青青春意新

这话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客观如此,主观上真的这样吗?一句话中,两个“不”字,则有点表明郭嘉强于诸葛亮,到底谁优谁劣,有分晓吗?

公元207年,郭嘉去世年仅38岁,此人优于谋略,具有非常清晰的军事思想和对人物的洞察力。我们经常以诸葛亮和他相比,那诸葛亮和他有多大的可比性呢?

诸葛亮恰好是在那时候被刘备请出来的,刘备请他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徐庶的功劳,诸葛亮为什么不帮助近在咫尺的刘表呢?《隆中对》诸葛亮说的很清楚“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诸葛亮认为此人干不出什么大事来,是个弱主。诸葛亮有政治理想,那是兴复汉室,刘表、刘璋皆不在其类。恰徐庶被曹操骗走,因此才有了诸葛亮出山在郭嘉。算是巧合。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个帮齐国称霸,另一个克齐72城,都是帮助主公由弱到强。不以局势所累,试问,管仲。乐毅面对困难或者强敌时,怕了吗?诸葛亮以其自比,也会怕某个人吗?

郭嘉颍川名士,早年仕袁绍(袁绍名流,幕僚颇多,人皆依附),后隐居。荀彧把他介绍给曹操,是年26周岁,倒是和诸葛亮出山年纪差不多。其辅佐曹操的生涯中,多出奇谋,留刘备以图美名,急功吕布以得其土,奇袭刘备因袁绍寡断,缓取袁绍儿子,让其自相残杀,还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曹操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还称是自己的知己。

蜀国有一个能和他相比,那就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郭嘉和法正都是该方的关键谋臣,而且品行上都有点瑕疵。曹操赤壁之败说,要是郭嘉活着,不至于这样。刘备夷陵失败,诸葛亮表示要是法正在肯定能阻止他。诸葛亮同荀彧更像,对东汉的忠诚,同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则次之。

相比于政治才能,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稍逊一筹,但是也掩盖不了他的伟大。郭嘉则是谋略特别突出,而政治能力稍微差些。


大眼大世界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

其人洞察人心,深通谋略,料事如神。可以说,曹操从征吕布起到平定北方,用的大多是郭嘉的计谋,

郭嘉最初是先投袁绍。但见到后,觉得袁绍此人不是人主,便离开。他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说:聪明的人要善于选择自己的主人。袁绍虽然想效法古人哪样礼贤下士,可不知道用人的方法,喜欢听建议而不能决断,帮助他打天下是很难的。

是荀彧把郭嘉推荐给曹操的。曹操与他见面谈论后,说:使我成大业的,必然是他。郭嘉好欢喜的说:他就是我的主人。

曹操征伐吕布时,久攻不下,士卒疲倦,想要放弃。是郭嘉要求继续攻击,才取得胜利。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听说孙策打算偷袭许昌,曹操和众人都很害怕,想先回许昌,是郭嘉分析说孙策新近取得江东,屠杀英雄豪杰,得不到支持。他虽然有百万之众,不足为惧。我推测他肯定死于刺客之手。后果然如此。

曹操打败袁谭、袁尚时,郭嘉建议不要逼近太急,逼近太急则他们团结一致,只要稍缓进功他们就会内讧,我们先假装攻打刘表,侍他们内讧,再回军攻击,这样就可以一举平定河北。事实果如郭嘉所料。

可惜,天不假年,郭嘉38岁就病死了。如果他不死,估计还真没东吴和蜀国什么事。

另,郭嘉此人不治行检,陈群常常因此为难他,在朝廷上斥责他,但郭嘉本人神色自若。曹操因此更重用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