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麼強盛,為什麼還會出現“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悲劇呢?

再造碧水藍天

正是因為唐朝太強盛了,才造成的這一原因,唐朝的強盛主要體現在了地方勢力的強大。



唐朝地方節度使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唐初,由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結合,展現了非凡的力量。但是中期因為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像徵兵制轉移。這時候,節度使實力開始膨脹,這一時期的局面也就變成了強枝弱本的形式。地方節度使傭兵自重,朝廷沒有實力去收回權利。最終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反抗。也正是因為唐朝節度使的強大,唐朝開始了第一次的逃亡,也是第一次失去長安。最終在郭子儀等人的扶持下重回了唐帝國的國都。



這時候的唐帝國開始走向了衰落。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佔了唐帝國的領土。然後率領胡族近20萬人渡過了渭水逼近長安,嚇的代宗李豫棄長安出走陝州。這是第二次逃亡和失去都城。也是唯一一次外族的入侵。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內部實力的分裂。導致了外族趁虛而入。



安史之亂後,唐朝已經走向了衰敗,根本無法收回節度使的權利,造成了藩鎮割據,而後更是多次出現節度使的叛亂。才出現了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情況

唐朝的強盛是因為強制弱本的政策,這樣地方勢力為了建功積極進取,而這一制度下也造成了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結果。


我是越關

1、盛唐很短暫

開元盛世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政府人才濟濟,鹹與維新;國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對外疆土開拓,四海稱臣。

到了天寶年間,雖然受到一些挫折。但不失強盛。

安祿山舉兵,意味著這一切結束。強盛滿打滿算也就四十年。

(盛唐)

我們從小學的唐代文化繁榮,多是盛唐時期;我們學的歷史多強調盛唐;我們看到的新聞,多說長安(那是盛唐時期的)。

盛唐=唐,造成了我們一種錯誤的映像。

(安史之亂)

2、天子九逃是什麼?

756年,唐玄宗逃出長安,入川

763年10月,土蕃入寇關中。代宗不得已倉皇逃往陝州(河南陝縣)。

780年,涇原軍譁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

781正月,李懷光亦叛,與朱泚聯兵,亂事擴大,德宗復奔梁州(今陝西漢中)。直至784年。

880年,黃巢軍到達潼關,僖宗和部分後宮狼狽逃出長安。

(中唐)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進逼長安,僖宗和後宮西逃鳳翔。

886年,僖宗逃到寶雞,準備入漢中。

901年,唐昭宗逃往鳳翔,投靠李茂貞。

904年,昭宗和百官離開長安和關中,並將他們遷往洛陽。

其中中唐四次,晚唐五次。前者是安史之亂的餘波,之後保持了百年的安穩;後者是唐王的前兆,之後是改朝換代。

3、首都六失是什麼?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棄都出逃成都;

763年,吐蕃入侵關中,唐代宗出逃陝州(河南陝縣);

780年,叛軍朱泚攻河南襄城,涇原軍譁變。德宗聞訊倉皇逃往奉天;

880年,黃巢軍到達潼關,唐僖宗和部分後宮狼狽逃出長安;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宦官攜唐僖宗和後宮西逃鳳翔,

901年,李茂貞和朱溫混戰,唐昭宗逃往鳳翔;902年唐昭宗被朱溫挾持回長安,

前三次,後三次。這都是急劇動盪的時期。

(晚唐)

小結

王朝猶如人生,年輕時候很牛,中年受過傷,老年病死。這很正常。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很強,在中期經過了殘酷的受傷,之後穩定百年;晚期又折騰了一段。無可奈何花落去。


一枚明粉

唐朝其實是一個被中國人過度吹噓的一個朝代,唐朝遠沒有漢朝強大,不如宋朝富有,甚至不如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之燦爛。

終唐一代,除了唐詩,在思想哲學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

唐朝統治者“崇佛佞胡”,擠壓漢文化的生存空間,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甚至以突厥人為榮,後期的唐朝天子有5位死於太監之手或者煉丹修仙,整個國家烏煙瘴氣。

唐朝280年的歷史有一半時間都是亂世,前半期是宮廷鬥爭、陰謀、殺戮和政變,後半期是宦官亂政和藩鎮割據,真正太平盛世沒有幾天

安史之亂,唐朝向回紇搖尾乞憐。

朱泚之亂,唐朝向吐蕃奴顏婢膝。

國都失了一次不可恥,恥的是失了六次!

天子逃一次不可恥,恥的是逃了九次!

這樣的朝代早就該壽終正寢了,結果又苟延殘喘了150年。神州大地烽火狼煙,赤野千里,這樣的大唐有何值得歌頌?

唐朝還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唐番清水盟約》。

唐朝統治者殺了高仙芝、封常清、黑齒常之!

逼死了哥舒翰,逼反了僕固懷恩、李懷光!

我們所說的“盛唐”不過是大亂世之前的一個短暫的迴光返照,然而它留給中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的版土,以及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亂局。契丹、党項正是在李唐的民族溫室裡壯大的惡之花,唐朝時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在北漠逐漸發展壯大。

一個半個世紀不到的盛唐,卻留下四百年的民族紛爭。可謂禍害無窮,遺毒甚遠矣。

有人統計,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光政變就多達十五次,這還是保守估計,而政變的最主要原因無外乎政治制度設計的漏洞和不合理,給了野心家可乘之機。

唐朝百姓其實是很可憐的,連年的征戰,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描寫民生艱難的詩句是對唐朝統治者的控訴,句句吹人淚下!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唐朝的對手主要是突厥和吐谷渾,其實錯了,唐朝真正的敵人其實是吐蕃,但唐朝從吐蕃那裡沒有撿到任何便宜,反而被吐蕃打得送閨女送錢財,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個的話就是樓主所說的,唐朝這麼強盛,還出現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就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按照我們的想法,朝代強盛的話,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
第二個的話就是出現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唐朝還能存在長達300多年,這從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唐朝的強盛和凝聚力。
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分析一下這兩種情況!
其實唐朝的強盛時間比較短,你來算的話應該是從唐太宗貞觀之治開始,到唐玄宗安史之亂結束,中間的皇帝比較長久的,也就是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和李隆基。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其他的皇帝。是其他皇帝在位太短暫,並沒有給大唐帶來強盛的時期。
唐朝的版圖空前廣闊,在統治邊疆地區,大堂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分別統治北東北,南,西,西北,西南等方向,中央保持強盛的時候還能對各個地方進行控制,安史之亂其實是繼續已久的矛盾的爆發,所以安史之亂一爆發,唐朝就迅速衰落!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就是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後,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是藩鎮林立,地方勢力做大了,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盛唐時期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
反過來我們說第二個方面,天子九逃首都六失,唐朝依然延續了那麼長的時間,這是在其他朝代所不存在的。
他之所以能夠出現這種情況,還能保持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但是得益於盛唐時期,對於邊疆各民族的征服和教化。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在世的時候,曾經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中原的皇帝得到可汗稱號的就只有兩個,一個就是隋文帝楊堅,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還被少數民族稱為可汗,說明得到了少數民族的認可,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



而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接連征服和教化,這些少數民族都怕了大唐,對大唐產生了畏懼之心,十大堂又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世界各國的人都可以來大唐做生意居住,甚至當官!
所以現在在海外華人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不是什麼宋人街清人街,原因就在這裡。
在首都丟失,天子逃跑的情況下,還能得到地方的認可,要麼是恐懼深入骨髓,要麼是還保留著對大唐的有那麼一點點尊敬!

歷史百家爭鳴

“天子九逃,國都六失”這與唐王朝曾經的強大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不免唏噓感嘆,而越發的顯得過往的強盛和如今的衰頹。

唐朝強盛說的是前期,後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早已不復當年。唐太宗貞觀之治,軍事、政治、文化多元而包容,成為世界上最閃閃矚目的強大王朝,俯瞰四鄰,成為當時異國人人所向往的聖地,唐太宗更是被稱為“天可汗”,到唐高宗那也是滅亡西突厥,吐谷渾,軍力再次大盛,直到武則天時代都有著貞觀遺風;到唐玄宗李隆基政變而成為帝王之後,唐朝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開元之治令得李唐再次邁向了巔峰,而同時也有著不少的危機潛伏。

至唐玄宗時期,唐朝是強大的,四鄰是臣服的,我天朝是人心所向,無往而不利的,直到天寶14年安祿山叛亂,唐朝開始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也自此走向了衰退。

玄宗時期軍事上的外重內輕使得這場叛亂差點顛覆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借回紇的兵力,大唐可能真就成為一個歷史符號了,即使是叛亂後期被壓制,可也使得內憂外患加劇,如河朔三鎮表面臣服,不聽從調遣,多年戰亂,不少藩鎮掌控了軍政大權,由此成為國中之國,不再聽從朝廷號令,李唐皇室威信大為下降。

也就是從那時起,唐朝內部不再一統,而是問題層出不窮,再也不負開疆拓土的能力,在內部的消耗下,國力日損,直到唐憲宗時期才有所轉變,可也僅僅維持短暫的時間罷了。面對群狼,軍事手段成為了最直接的政變方式,面對難以調和的問題,戰爭就開始了,要麼就是藩鎮掌權者被殺,要麼就是藩鎮聯合打敗中央,而皇帝出逃最終妥協。

李唐被安史之亂而摧毀,結束了那輝煌的年代,當真是令人唏噓。


歷史風雲天下

第一次捱打,屬於意外,那是唐明皇的劇情。說安祿山造反,鬍子大兵打到潼關,大唐徵調來大將軍哥舒翰守潼關,原本哥舒翰堅持固守待變,可事實上唐明皇迫不及待,結果哥舒翰一出關便全軍覆滅,消息傳到長安,唐明皇從原本的“信心滿滿”驟降至“長安也守不住了”,在楊國忠建議下,一溜煙跑向四川,第二天百官尚來上朝,才發現英明天子已下線。

而這一次輕易出逃,便鑄成了大唐皇帝愛跑跑的歷史傳統(相較而言,漢朝、明朝的皇帝,直到對方兵臨都城之下,都寧可死守也不逃跑,棄都出逃的典型,除了大唐,便是大清國)。

於是此後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九次。第二次是在七年之後,這次入境的不是叛軍,而是吐蕃,吐蕃在攻下大震關之後,一直推進到邠州(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的彬縣),唐代宗才知道真實軍情,於是倉皇逃出長安,前往陝州(河南陝縣),吐蕃軍隊隨後進入長安大肆剽掠。

第三次是唐德宗時期,涇原軍的一次譁變,便嚇得皇帝倉皇出逃,叛軍還推舉了一個大秦皇帝朱泚,也熱鬧過一時。

第四次依舊是唐德宗,一度打敗朱泚,皇帝回到了長安,但沒多久一支前來勤王的軍隊居然也叛變,德宗又跑去漢中,長安又淪陷。

第五次是農民起義黃巢大軍,一到潼關,唐軍便“喧噪燒營而潰”,此時的唐朝皇帝是僖宗,他的唯一反應是君臣相對哭泣,多虧宦官田令畋出主意,帶著僖宗又逃出長安。

第六次依舊是田令畋帶著僖宗出逃,但進攻長安的人是李克用。還有第七次,也是田。所以田令畋可以拿下“大唐帶著皇帝出逃次數最多的宦官”稱號。

第八次則是因為軍閥混戰,戰敗的一方挾持唐昭宗出逃。

第九次依舊是唐昭宗,這一次是朱溫出手,將他們遷往洛陽,並再無歸來。那麼唐朝皇帝為什麼這麼愛跑跑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唐朝的軍隊重心太分散,地方軍力反而超過中央,一旦出問題地方很容易倒逼中央,這也是後來宋朝推行兵制改革的重要原因。當然,宋朝的辦法其實也很糟糕,世界通行的應對辦法是:保持一支數量不大的常備軍、對應的是龐大的民兵,一旦戰爭爆發民兵立馬就可以變成國家正式軍隊,當然這個辦法對於君主獨裁國家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樣一來,權力其實握在民眾手裡,英法美的革命就是這種例子。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唐朝的確強盛過,但是唐朝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漫長的虛弱期。

從開國到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唐朝只度過了144年,至此,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直到145年後,朱溫廢除唐朝皇帝自立為皇,唐朝才壽寢正終。

所有唐朝的輝煌就在這前144年裡發生的。就像一些過分的明吹眼裡,明朝就只有朱元璋、朱棣兩個個【最多再加上土木堡被俘虜的皇帝,和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曆,和上吊自殺的崇禎】

在後面的145年裡,唐朝皇帝每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能力不錯的出來穩住局面,然後又出幾個無能的壞了局面,直到最後幾代人沒能出一個傑出的皇帝。而唐宋時期就是遊牧民族飛躍發展、最強大時期。

還有黃土高原由於秦漢唐時期,建都關中雖然都是長安附近,但是都是重建新城,耗費大量木材,黃土高原是木材提供的大頭,導致黃土高原荒漠化,從森林世界變成世界上最年輕的沙漠,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防線從黃河北岸的陰山一線退縮到延安(現在的陝西內蒙分界線)附近。

也是過度開發,關中平原土地肥力下降,關中人口暴增,後勤補給線向中原方向退縮。

也就是說長安以西/北的防線變得脆弱,而中原王朝進入衰弱期,遊牧民族也是最猖狂的時代,首都六失、天子九逃也不是不可能。


咱來了

謝小蜜與好友邀






贈送附加答案



跟咱大宋比起來,唐朝弱爆了!咱北宋天子不逃,國都僅一陷;不納貢,只交歲幣;不和親,只批發宗室女……


南宋?天子下海入地,萬里轉進,國都不陷!南京、建康、揚州、臨安、崖山、大海船……都只是“行在”

咱大宋才是真正地貫徹落實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指導思想,跟咱比起來,和平遜位的清朝也簡直弱爆了。

在這個以碰瓷為目的的問題下,咱們宋吹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不可抑制地高潮一把。





正文



唐朝首都長安管轄人口200多萬,其中城內人口超過百萬,是各王朝中人口最多的都城。

唐時長安,北至大明宮,南至明德門,西到開遠門,東到通化門,面積達84平方公里,是歷朝面積最大的都城。

唐代長安外城郭僅一道不到兩丈高的土夯城牆,皇城、太極宮宮城、大明宮宮城才有大家印象中那種高達十米以上的城牆。


長安城本身無險可守,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可供長期堅守孤城,長安更沒有象汴京那樣駐紮40萬鐵血大軍。



在唐代,拱衛京畿意味著守衛整個關中平原。潼關、武關、蕭關、大散關,任何一關若有失,必然長安震動。




深入敵營,英勇求和,為悅友邦,大義滅親

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無私壯舉,唐朝天子是幹不出來的,於是,首都失陷,天子出逃。



任何一個王朝都由興而盛而衰而亡

像某朝一樣從來就沒盛過,簽了個認乾媽給歲幣的文書就自認為是不世之功,欣然封禪泰山的王朝還是絕無僅有的。

七百年後,冒出來一批某朝粉四處碰瓷,恬然狂吹











唐朝天子九逃首都六陷是怎樣的

1.天寶十五年(756年)玄宗命防守潼關的哥舒翰出擊,中伏兵敗,安祿山攻破潼關,長安失陷在即,六月玄宗入蜀,七月長安失陷。

2.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乘唐朝無暇西顧之際,糾集吐谷渾、党項等20萬眾大舉侵唐,朔方軍僕固懷恩等唐軍將領因與朝廷矛盾放任吐蕃軍攻佔河、隴,程元振隱情不報,大震關、彬縣丟失後,朝野震動,唐軍未集時,吐蕃已過西渭橋,代宗棄長安出走陝州,“士民避亂,皆入山谷”~《資治通鑑》。勤王兵馬逼近長安,吐蕃停留15天后引兵西退。對此事件,《劍橋中國史》的論述是

“由於附近各鎮節度使和僕固懷恩都沒有響應要求支援的緊急呼籲,吐蕃人進而佔領長安……由於在軍事和政治上都無力據守京師,吐蕃人在兩週後就撤走了”。

這也是長安唯一一次陷於異族

3.建中四年(783年),長安城下“涇卒之變”,德宗奔往奉天(陝西乾縣)



九十八年後



4.廣明元年十二月(881年),黃巢軍攻潼關,長安危,宦官田令畋挾僖宗逃成都。

5.光啟元年(885年),李克用不滿朝廷重用朱溫,打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田令畋挾僖宗逃鳳翔。


6.景福二年(893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分阝)州節度使王行瑜欲挾昭宗,昭宗出奔至終南山。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平叛,殺王行瑜。

7.乾寧三年(896年),李茂貞發兵攻長安,昭宗去往太原路上為華州節度使韓建所劫。

8.天覆元年(901年),朝臣與朱溫謀誅宦官,李茂貞、韓建戰朱溫,朱溫屢勝,宦官韓全誨劫昭宗奔鳳翔。

9.天覆四年正月(904年),朱溫遷昭宗至洛陽,八月弒昭宗。




丟了能搶回來也是本事,好過將杭州當做汴州,將大海船當做皇宮

見過屠宰場肥豬亂跑,沒見過豬主動躺在殺案上。某朝不但躺了,還將脖子洗得乾乾淨淨。



唐朝亂世主要存在於安史之亂後將近30年和王仙芝.黃巢起兵(878年)後將近30年的一段時期,其間,出現過

永貞革新、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宣宗之治




任何一個已經滅亡的王朝在末期都會出現各種弊端,像咱大宋曠古盛世(仁宗之治)都急需革新(慶曆新政)的盛世古未有之。




這種低級撕的問題本不欲答

只是不喜見碰瓷。




為國釣魚

在我們印象中的唐朝,不可一世,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萬國來賀,可以說已然一個世界中心,但是歷史的真實告訴我們,盛唐並不能代表唐朝。

唐朝的歷史確實有過輝煌,但是就如人一樣,沒有什麼人是完美的,同樣,大唐也有自己的不堪。就比如拿宦官亂政來說,中國歷史上三個宦官亂政較嚴重的王朝,漢朝、唐朝與明朝,但是宦官危害最嚴重的竟然是唐朝,並非是我們印象中的太監亂政的明朝,這說明唐朝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天子九逃,首都六失,這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是很罕見的,甚至於絕無僅有的,但是唐朝確實發生了。為什麼會發生,這與唐朝後期的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有著重大的關係,首先是節度使,各地的節度使有著極大的權力,導致了中央對它控制的失調,最終也只能自食其果,中央被人家欺負,素手無策。後期的唐朝,可以說,朝堂內部已經到了一片混亂的局面,太監亂政,外戚專權,甚至於皇子奪位,不管是以前還是以後王朝可能出現的危機,唐朝都經歷過了,讓這個昔日的盛唐可以說是百孔成瘡,到了滅亡的邊緣,可是統治者依舊還是沉浸於天朝的幻想,不思進取也可以說是無能為力,看著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子民,一步步離自己遠去,自己能做的也只能是做個亡國之君。可以說,後期的唐朝,已經是在社會矛盾極度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存在的,他能做的,只是等待死亡。


歷史有料

提這樣的問題,無異於是草包。唐朝經歷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浩劫安史之亂後,就像一個壯漢被弄得腰子閃壞了,腿腳被弄傷了。還要對付自己家裡的窩裡反的滾蛋們。但就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能在四方強敵環抱的情況下力挺152年,這個時間甚至已經超過了南宋的時間長度。最後打死或直接耗死了周邊的所有強敵,你不去思考為什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這個王朝為什麼能力挺這麼久,這不是因為他在輝煌時是何等的強大嗎?中國歷史上也就是唐朝能在經歷如此浩劫之後能力挺這麼多年的,換其他朝代早他MD滅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