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東漢末的三國故事,因為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但是在南北朝後期(535-577年),又出現了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不過這一次和東漢末局面不完全一樣:北方是東西對峙的兩個國家,南方是兩個前後更替的王朝。

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

火星古稱“熒惑”。在中國古代的星學中, 火星是兇星, 熒惑是不祥之兆,熒惑守心犯南鬥等現象更是極為兇險, 預示著帝王之災, 天下大亂。因此火星便成了中國歷史上也許最重要的星星 ,使朝廷欽天監為此徹夜難眠 ,也每每令帝王愁眉不展。

公元534年夏, 熒惑入南鬥。因有諺雲: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當時已經當了32年的皇帝、70多歲的南朝梁武帝為了禳解,按照諺語的提示,脫了鞋襪光著腳丫在金鑾殿下跑了一圈 。不料,這天象示警卻應在北魏孝武帝身上。當年秋七月時,孝武帝迫於權臣高歡的壓力,自洛陽逃亡關中,往依宰制關隴的宇文泰,恰似逃離虎口,又落狼窩。梁武帝聞聽此訊,無可奈何地說:難道韃虜也上應天象嗎?意思是上天承認的正統是北魏王朝,而不是他的梁朝,因此很不服氣。

先是,熒惑入南鬥,去而復還,留止六旬。上以諺雲“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及聞魏主西奔,慚曰:“虜亦應天象邪。

這次魏孝武帝的出奔事件,標誌著鮮卑人建立的統一北方的魏國(史稱北魏),由於內訌不斷,就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均號為魏(史稱東魏、西魏),互為敵國,並和南朝梁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後北周取代西魏,北齊取代東魏,而南方的梁朝因侯景之亂被陳朝取代,仍然是一個三國相爭的局面。最後三國歸於隋朝的大一統,而隋朝是直接繼承了西魏(北周)政權。

“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河陰事變與北魏的連年內訌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鴆殺北魏孝明帝元詡,立幼子元釗為帝。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爾朱榮藉端起兵,擁立孝明帝的堂叔元子攸為帝(孝莊帝),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元釗(距孝明帝被鴆殺僅兩個月),並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被消滅殆盡,史稱“河陰之變”。

“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530年,孝莊帝不滿爾朱榮的專權,設計謀殺了爾朱榮父子。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復仇攻入洛陽,孝莊帝被俘,後被勒死,距爾朱榮被殺3個月。爾朱兆擁立元恭(節閔帝),重新掌控朝政。同時,爾朱榮的部將高歡(鮮卑化的漢人)擁兵自重,擁立元朗為帝(北魏後廢帝),對抗爾朱兆。532年高歡攻入洛陽,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擁立元修(孝武帝),鴆殺節閔帝,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

孝武帝西奔與北魏分裂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進攻孝武帝,孝武帝元修自知不敵,遂率一部分兵入關中投奔其妹未婚夫宇文泰(帶兵鎮守關中一帶)。同年11月,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十日後遷都鄴,史稱東魏。 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荒淫無恥為由(元修與三個堂姊妹姘居),殺死孝武帝,改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東魏政權的把持者是高歡,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西魏政權的把持者是宇文泰,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代西魏建北周。

“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當時一個奇特的現象是,西魏的宇文泰屬於漢化的鮮卑人,他推行的政策完全是對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全面反動,不遺餘力地試圖恢復鮮卑舊制。但是東魏的高歡屬於鮮卑化的漢人,因為六鎮勢力過強,東魏(北齊)儘管也出現了鮮卑化的逆流,但其實是北魏漢化改革成果的繼承者,而不是西魏系統。其後代替北周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楊堅進行去鮮卑化的大規模改革學習的也是北齊,繼承的制度大部分來自北齊,而不是北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