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委将课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网民不满

上海教委将课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网民不满

上海小学课文将"外婆"改成"姥姥"引发网络热议 网络图片

上海教委将课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没想到网民怒了

董筱然

在中国,对于妈妈的妈妈这一称呼,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称呼习惯。南方习惯叫做"外婆",而北方习惯叫姥姥。近日,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外婆"这个称呼统一改成了"姥姥",岂知这一改动引发舆论沸腾,的社交媒体和贴吧都被相关话题的留言挤满。上海教育部门擅自修改这一名词表述,也引发网民的不满,认为是一种文化霸权,抹杀多元化。

在中国,对于妈妈的妈妈这一称呼,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称呼习惯。南方习惯叫做"外婆",而北方习惯叫姥姥。近日,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外婆"这个称呼统一改成了"姥姥",岂知这一改动引发舆论沸腾,的社交媒体和贴吧都被相关话题的留言挤满。上海教育部门擅自修改这一名词表述,也引发网民的不满,认为是一种文化霸权,抹杀多元化。

媒体22日报导,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媒体表示上海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第二十四课课文《打碗碗花》课文中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打碗碗花"即牵牛花,这篇文章入选小学生教材已有很长时间,而新教材中突然将"外婆"改成"姥姥",让很多网民感到莫名其妙。

还有网友发现,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用的"姥姥"这一表述。

不少已经为人父母的上海网民认为,"外婆"是吴语地区通用称呼,换成华北常用的"姥姥"不符原文,于理不合,也没有必要。

究竟为什么教材说改就改?媒体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复的文件,上海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希望通过这个词让学生多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

"外婆"和"姥姥"究竟哪个是方言,网民争论不休。有网民查考《史记》、《汉书》,当中写到母系,也是表述为"外家"。而古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姥姥"这种表述。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对看看新闻表示,没有必要非得改成姥姥。在中国古代没有"姥"这个字,是近代将这个北京的方言词收到了普通话里。

还有人引述《汉语方言地图集》,指"姥姥/姥娘"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东北一带,狭义的北方地区,而"外婆"遍布南方、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姥姥"作为口语收入普通话没问题,而"外婆"使用范围更广而且常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不该被当成方言,也应该作为普通话的规范用语。

汉语方言地图集姥姥用词多集中在北方 网络图片

还有网民表示要保卫"外婆"这一用词,另有网民开始讨论各自地区对妈妈的妈妈要如何称呼;更有人质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要变成姥姥桥吗?"、"连外婆都管成这样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跟文字的迫害可想而知。"

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说:"叫外婆还是姥姥原本不是问题,但刻意把'外婆'改成'姥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任意更改已经定稿的文字,为了符合一种政治正确。而这种修改展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抹杀多元。"此言获得很多网友认同,逾万网友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