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引言

不知不覺間,盧灣區“離開”我們已經第8個年頭了,然而“老盧灣”們的盧灣情節似乎依舊不減當年,仍然會親切地稱呼這片土地為“盧灣”。今天,“圖溯”盤點了一下原盧灣區境內的老地名和俗地名,一起體味綿延至今的盧灣風韻。

八仙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0年地圖中的3座跨越周涇的八仙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舊時八仙橋鬧市路口東望大世界

泛指金陵中路、龍門路口周圍一帶。大致範圍是以蘭生大廈(原址為大眾劇場)為中心,半徑約200米之內的地域。19世紀後期,此處建有一華洋菜場(後稱八仙橋菜場、金陵菜場),周圍相繼開設米店、煙雜店、香燭店等商鋪,以菜場為中心形成區片。因東側周涇(今西藏南路)上從與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交匯處向南依次建有老八仙橋、中八仙橋,南八仙橋,遂習稱該地為“八仙橋”。19世紀末,八仙橋區片範圍較廣,東自今雲南南路,西至今普安路,南起今淮海東路、淮海中路以南桃源路,北迄今延安東路。淮海公園的前身即以“八仙橋”命名為八仙橋公墓。1917年於大世界遊樂場建起後,因生意興隆,聲譽日高,其周圍形成大世界區片,八仙橋範圍遂向西南部縮小。30年代此地建起成片舊裡。“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抗戰致使南市、閘北、虹口大批居民逃入法租界避難,人口驟增。之後陸續遷入一些滬上名店、大店如寶大祥綢布店、協大祥綢布店、童涵春國藥店、汪怡記茶莊等,衣食住行具備,成為市中心主要鬧市之一。1949年後仍保持商業特色。改革開放後,舊店包含金陵菜場在內紛紛被大舉改造,原地建起廣場公園和一批現代化建築,面貌煥然一新。現地名使用率不如當年。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八仙橋一帶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當年八仙橋小菜場前的商販聚市盛況

褚家橋

指西藏南路、壽寧路至桃源路一帶。原褚家橋東西向橫跨周涇(今西藏南路),原橋有兩座,稱南褚家橋與北褚家橋。南褚家橋在今西藏南路、壽寧路口;北褚家橋在今西藏南路、桃源路口。兩橋於20世紀初隨周涇淤沒及法界租公董局的築路而相繼拆除。褚家橋這個地名一直流傳,仍為人們所習稱,形成區片地名。該地原商業網點較為集中,其西面柳林路曾有小商品貿易集市。褚家橋地名現趨於消失。

南陽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47年地圖中的南陽橋和褚家橋一帶

泛指西藏南路、自忠路口一帶。大致範圍包括東至會稽路和方浜中路的西段,北至西藏南路“殺牛公司”,南至西藏南路547弄(南陽新村),西至東臺路,西藏南路以東原屬南市區。昔時有南陽橋為跨周涇橋樑之一,系東西向木橋,位置在今西藏南路自忠路口偏北。1908年填周涇築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橋拆除,但此地名長期以來為人民所習稱,演變為區片名。初時所指範圍較小。據1926年《上海指南》記載:“南陽橋係指白爾路(今自忠路)之東段,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之南段,奧利和路(今瀏河口路),安納金路(今東臺路)一帶之總稱”。以後居民日增,範圍擴大。20世紀30年代前後,不少房地產業主在此處建造起大批里弄房屋。樓宇連片,幾無隙地,地境成為居民區。1937年日寇侵華,淪陷區各地居民湧入租界居住,沿馬路旁房屋均開設店鋪,一時商市甚盛。境內有歷史悠久的上海市食品公司肉類食品廠,俗稱即為南陽橋殺牛公司,遠近聞名。現除當地老居民外,較少有市民稱呼此名。

羊尾橋

即復興中路與西藏南路交會口。大致範圍,東至復興東路、西至復興中路、南至肇周路、北至西藏南路一帶。橋跨周涇(今西藏南路)。原有橋樑系平石橋,由於填築肇周路,於1908年拆除,後形成居民區,以橋名命名為羊尾裡,復興中路此段亦稱為羊尾橋路,後商業網點逐步形成。1984年拆除羊尾裡舊屋改建成新工房。羊尾橋地名現已鮮為人知。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0年地圖中的羊尾橋和羊尾橋路

太平橋

泛指濟南路、自忠路口附近一帶。大致範圍東至濟南路,西至原自忠路219弄(今翠湖天地)一帶,南起原順昌菜場,北迄順昌路原大慶劇場附近。以原打鐵浜上太平橋(今廢)得名。為區境商業繁榮地段之一,有菜場、農貿市場,順昌路北段有小吃店,俗稱美食街。地境在打鐵浜和晏公廟浜連接處。光緒元年(1875),附近建有晏公禪院一座,因地處上海縣舊城西門外近郊地區,香火鼎盛,且距周涇甚近,水路來往客商眾多,逐漸形成集市。19世紀末在打鐵浜上(今順昌路北段)建有東西向木結構的太平橋。1912年法租界當局填浜築路拆橋,橋名流傳至今,形成區片。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擴展,太平橋地境全部劃入租界。闢築道路,興建舊式里弄。“一·二八”、“八·一三”抗日戰爭期間,南市、浦東、閘北等地居民進入租界避難,人口突增。1937年,原太平橋北首約60米處興建一座月光大戲院(後為大慶劇場),使該地成為法租界的鬧市區之一。境內原居民較集中,大部分房屋系建於20世紀初至30年代的舊式里弄。進入21世紀,境內舊屋陸續拆除,建成綠地,以區片取名太平橋公園,與鄰近的新天地一起,成為市中心著名景點。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民國初年的順昌路街景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0年地圖中的太平橋與打鐵浜一帶

打鐵浜

指普安路、太倉路口一帶。原為河浜名,相傳昔日在浜畔有打鐵作坊,故名。據20世紀初西人繪製地圖所示,此浜在今淮海中路南側,西起今重慶南路,向東行,至今順昌路,轉向南行,至西門路(今自忠路)口,接晏公廟浜,再向東行接周涇(今西藏南路)。又據《上海自治志》載,原為臭水浜,沿浜築有石片小路,鋪至東部轉彎處,在清代末年,沿浜建有茅舍簡屋及老式平房居民點,並設有小商店及手工業作坊。1901年填沒打鐵浜西段(今重慶南路至順昌路),闢築龍江路(1906年改稱白爾路,即今太倉路西段)。此浜東段是南北走向,北自今太倉路,南至今自忠路,於1901年在浜一側闢築馬路,稱桂林山路(今順昌路北段)。1905年填浜,拓寬路面,次年全浜填沒。民國初年隨著道路的闢築,交通便利,原浜邊平房陸續改建為樓房,大商小賈來此開店設鋪者日多,市面逐漸繁榮,漸形成區片。打鐵浜今已鮮有市民稱呼。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打鐵浜一線已築成道路,

為新老法租界的分界線

小浜灣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小浜灣一帶

指鉅鹿路、茂名南路交會處東南一帶。地境原有一小浜,在此有連續的兩個灣,故名。現鉅鹿路仍可見彎道。據當地老居民稱,舊時浜兩側都是墳山,後陸續購地造屋,多為本地人,即鉅鹿路305弄,有磚木結構平房和二三層樓房47幢,建築面積4780平方米。當地以小浜灣宅稱呼該居民區,該弄通道亦稱為小浜灣弄,故地名流傳甚久。近年,原里弄房屋拆除,凱德茂名公館高樓在小浜灣原址矗立。除少數老居民外,小浜灣已經少有人提及。

淡井廟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淡井廟周邊一帶

指永嘉路、瑞金二路口一帶。原有廟宇,在今永嘉路12弄內。建於北宋初年,山門有宋代“淡井廟”匾額。其時上海井水皆鹹,唯此處井水味淡,於此建廟,以淡井命名。本為華亭縣城隍行宮,元代上海建縣後,權為上海縣城隍廟。明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以漢博陸侯霍光行祠為城隍廟,民間俗稱為老城隍廟。清光緒間淡井廟改為佛寺。1927年僧慧德籌款重興,其徒谷聲續修,使寺貌煥然一新。“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淡井廟曾被宗教慈善團體作為難民收容所,十九路軍長蔡廷鍇曾親臨收容所視察,以表對軍對難民的關注。1947年穀聲之徒道澄任淡井廟住持,香火興旺。1956年後廟屋租予工廠使用。90年代時,原淡水井仍存在於永嘉路12弄某居民灶間,現廟屋和井均不存。淡井廟地名今鮮有人使用。

打浦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47年地圖中的打浦橋和打浦路橋

泛指瑞金二路、徐家彙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交會處周圍一帶地區。大致範圍以瑞金二路與徐家彙路交會處為中心,半徑約150米內的區域。打浦橋之名見於清同治《上海縣誌》,跨肇嘉浜於今瑞金二路南端。20世紀20年代曾加改建,至40年代填肇嘉浜築路時拆除。另外,1915年在今打浦路北首,築有跨肇嘉浜的打浦路橋,連接徐家彙路和斜徐路,因橋系漆黑色,習稱“黑橋頭”,約於1946年拆除。此地以水運交通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居民泛稱這一帶(包括黑橋頭)為打浦橋,形成區片名,流傳至今。抗日戰爭時期,以此地北跨舊法租界,蘇北等地人民避難,多在此搭蓋平房簡屋定居,人口稠密,商業日趨繁榮。建國後,填肇嘉浜西段築肇嘉浜路,並闢建一條樹木蒼翠,景色清新的街心綠化帶。肇嘉浜路北側和瑞金二路南段,設有各業商店,形成區內較大的商業網點。現有日月光中心為境內地標。軌交9號線和原有眾多公交線路都以“打浦橋”為站名,區片知名度較高。

盧家灣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盧家灣周邊一帶

指重慶南路、徐家彙路、魯班路交會處及附近一帶。大致範圍東至淡水路、魯班路,西至泰康路東段,南至斜徐路,北至建國中路北側。原肇嘉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西會小浜羅家灣,昔有羅姓居浜畔轉彎處,故名羅家灣,後諧稱盧家灣。1914年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擴充時,盧家灣北部地境全部劃入租界,河灣衍為區片名。填浜築路後建有舊式里弄。之後法租界當局在地境設巡捕房、電車公司、電燈公司等,具冠以盧家灣之名。1943年日偽時期在此設盧家灣警察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政府沿用日偽警區,劃分行政區劃,以盧家灣地名命名為盧家灣區(1950年改稱盧灣區)。1950年2月6日國民黨軍隊轟炸盧家灣發電廠及水塔,史稱“二六轟炸”,人民傷亡約600多人。現徐家彙路454弄(盧家弄)弄口建有一座石碑,即紀念此事。90年代建徐家彙路車行地道前,公交線路於路口周圍多設有“盧家灣”車站,現地名使用率不高。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盧家灣一帶舊影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二六轟炸”紀念碑

斜橋

地處製造局路、肇周路、徐家彙路、陸家浜路交會處一帶。大致範圍是以該路口為中心,半徑約200米以內的區域。據明弘治《上海志》載,斜橋在高昌鄉二十五保;1814年清嘉慶《上海縣誌》載,原為木橋,明代朱家法易為石橋,其孫朱國彩重修;1915年《上海市自治志》載,斜橋為平石橋,光緒三十四年換修橋欄,但未記載橋的位置。1918年出版的《上海縣續志》載,斜橋跨陸家浜。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最近上海全部地圖》所示,斜橋為南北向,跨陸家浜和肇嘉浜兩條水道交匯處,南堍接斜橋南路(今製造局路),北堍在肇周路與方斜路之間,並與兩路相通。民國《上海縣誌》記載,1926年6月填陸家浜,築陸家浜路,後斜橋以西的肇嘉浜也因逐漸淤塞而逐段填平,斜橋地域悉成坦途。今陸家浜路和徐家彙路在此銜接,加以原有的南北通道製造局路和肇周路以及東北方的方斜路在此交會,所以五路交會的斜橋地域成為陸上交通中心,居民日增,橋雖拆廢,其名被居民習用,演變為區片名。1909年,方斜路旁建起南市公共體育場(今滬南體育活動中心),周圍陸續建造里弄房屋,形成大批居民區。斜橋南面地域,開發較遲,建國前多會館、殯舍,比較冷落,僅在製造局路北段及其附近地帶,陸續形成為居民區。建國後,地境南部的會館、殯舍陸續停辦,面貌漸次更新。多年來,經過地境的公交線一直以“斜橋”為名設站,加之郵局等設施普遍使用區片名稱,使地名傳唱度較高。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斜橋一帶

平陰橋

指斜土路、瑞金南路口一帶。原為橋名,在斜土路上,東西向跨日暉港(現瑞金南路)。該處周圍原系荒地、塘潭、村落。約於1915—1918年間建橋,橋面系木樑木板結構,橋長10餘米。1942年曾修繕。1964年橋面損壞,再次重修,改為鋼筋混凝土橋墩,木板橋面,鐵桿橋欄。1983年9月又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架橋。隨著市政建設的蓬勃發展,斜土路上交通運輸日益頻繁,橋兩旁陸續建起了廠房及居民住宅才形成工廠、居民區。橋東側附近有盧灣高級中學。89路公交車原在該處設有“平陰橋”站,現已更名,加之周邊老居民外遷,現地名知曉度不高。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32年地圖中的平陰橋和康衢橋

康衢橋

指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瑞金南路交會處一帶。原有橋樑,位於中山南一路西端,東西向橫跨日暉港。始建於1924年左右,以中山南一路舊路名康衢路命名。1946年時該橋除橋墩系鋼筋混凝土外,橋面梁系用洋松等材料,人行道略高於橋面。1951年才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58年又拓寬,並設置鋼管欄杆。建橋前,附近均系自然村,間有荒地、菜園、義冢,發展較遲,解放後才逐步形成目前景況,20世紀80年代,橋東堍建有20層春江大樓,成為當年地標。該地正處於市區中山路環路要道南部打浦路隧道浦西出入口處,車流量甚大。康衢橋隨日暉港填沒後拆毀,地名也漸趨消失。

高昌廟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高昌廟一帶

指高雄路、西藏南路口附近,原江南造船廠附近一帶。據1936年《上海年鑑》載,舊高昌廟屬道教宮觀。清同治五年(1866)住持慧朱建,初住道士,後為女尼所居。廟址在江南造船廠內東北部製氧車間處。同治六年(1867)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即江南造船廠前身)由虹口遷至高昌廟,後因擴建廠房,廟址被劃入廠區內,廟地亦歸局(廠)使用。光緒四年(1873)廟被拆除。據《上海縣續志》載,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總辦李興銳,於光緒四年在局外西北隅,建新高昌廟,但女尼認為新廟不合要求,乃於光緒十四年(1888)在新廟對面另建廟宇,仍稱老高昌廟以示區別。宣統元年(1909)新廟也歸江南局管理。女尼所建之廟,在今製造局路、龍華東路、高雄路交會處,後廟宇年久失修,亦為工廠使用。20世紀50年代,途經此處公交線尚以“高昌廟”設站,後隨高雄路命名後,改以其他名稱。現高昌廟多見於歷史典籍,鮮有居民使用。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地處高昌廟一帶的江南製造局早年大門

更多,鮮為人知……

顧家宅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舊時法租界內法國公園張燈結綵

即今復興公園一帶。復興公園舊有顧家宅公園之稱。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顧家宅

蔡家宅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蔡家宅一帶

即徐家彙路、黃陂南路口一帶的舊稱。

楊家宅(羊家宅)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楊(羊)家宅附近

成都南路、淮海中路交會處以西一帶的舊稱。

陸家宅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八仙橋、太平橋……盧灣老地名何止這些?

1917年地圖中的陸家宅附近

復興中路、黃陂南路交會處一帶的舊稱。

南草塘

瞿溪路、打浦路一帶的舊稱。

編後語

城市區片地名(俗地名)是歷史留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離開公共交通設施之外,區片地名已經很難再有其他賴以生存的實體。即便歲月更迭,萬象更新,地名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地區人民揮之不去的共同記憶,也是城市變遷的永恆見證者。

滄海桑田

物是人非

抵不過老地名

天長地久

保護地名文化

傳承城市歷史

《盧灣區地名志》

《上海灘地名掌故》

《歲月:上海盧灣人文歷史圖冊》

《美好城市的百年變遷——明信片上看上海(上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