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家园

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杜紫平

土地资源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必行期、城市建设加速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期、脱贫攻坚完成期“四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发展速度快,重大项目多,对土地资源需求日趋强烈,但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将越来越少。我们必须加快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从单一的土地利用管理转变为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更加注重土地生态功能提升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

一、多规合一,统筹抓好土地资源规划

当前,我市正在推进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有效衔接、融合和统一,建立统一的发展目标和空间蓝图,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平台管到底”,切实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突出总规修编,科学“绘蓝图”。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有机结合,根据我市人口实际、资源实际、发展实际、需求实际,科学确定未来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纲领性”作用,兼顾各部门规划、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的衔接,科学核定未来15年产业、城市、交通等项目用地规模、摸准用地位置,并将项目对应的用地位置落实到修编试点工作成果中,形成一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前瞻性、操作性的“多规合一”宏伟蓝图,为建设区域中心大城市确定用地空间。

突出资源保护,着力

“强”。坚持安全优先、底线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刚性底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形成全市统一的生态管控边界。坚持全域统筹、用途管制,统筹考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保护、开发和整治,并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促进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突出兼收并蓄坚持“享信息”。坚持开门做规划,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切实打破部门壁垒,以开放共享的要求,切实加强发改、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国土空间相关信息共享,加快建立部门联动、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分布式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新机制。

二、多措并举,科学推进土地资源利用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科学规范、节约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土地上也实现了明显进步,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工业园区的用地亩平强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要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学配置创新用地方式。聚焦企业提质增效,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确保“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22%。坚持“惜土如金、用土有方、守土有责”的原则,强化“招商选资”的供地观念,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准入门槛,将用地保障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坚持严选引资对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保障符合全省“双七双五”、全市“8+2”产业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产业禁止供地。同时,鼓励产业项目采取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灵活确定出让年期和地价,提高土地周转效率和利用效率,确保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刀刃上,以最小的消耗推动最大的发展。

二是转变观念优化用地结构。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强化工业园区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建设,与周边社区共建共享,实现园区综合体化、社区化,推动工业园区从游离于中心城市发展体系之外的“产业孤岛”向具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的第三产业的新城转型,实现区域“职住平衡”。同时,引导企业立体型用地方式,积极引导新建工业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和各类开发企业多渠道投资建设3层以上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向“上”要地、向“下”拓地,实现立体式发展。

三是依法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对于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要引导其追加投资、改造升级,对发展困难的企业,要通过整合重组、协商收回等方法,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推动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并鼓励企业利用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项目,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探索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盘活各类老工业区、旧厂房。加快储备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和区域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并根据市场实际,适时将存量土地优先纳入供地计划,调整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投放的规模数量、时间节奏和区位布局合理有序。强化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监管,对违规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置,结合动态巡查,对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实时跟踪,督促项目按时开竣工。

三、多管齐下,强力落实耕地资源保护

习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总体来看,我市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9公顷,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整治,逐步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谋划布局科学合理的绿色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量质并重,强化土地整治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归并、提质改造和废弃、损毁土地复垦等工作,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集中连片、质量提升的耕地,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把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和基础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增强“土地整治+”综合效应。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在修订与土地相关的规划时,首先考虑保护耕地,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坚决杜绝建设项目违反土地规划随意选址占用耕地。切实落实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作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并逗硬考核。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切实以占补平衡为核心,综合采取建设性、管控性、激励性多种措施,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同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性补偿和跨区域资源性补偿。

三是坚持奖惩并举,强化执法监察。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乱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对违法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建坟、挖砂、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破坏种植条件的,必须及时责令限期改正或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公开挂牌督办,震慑违法用地者;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利用土地执法动态巡查、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对违法行为的发现、制止和查处能力,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加快构建完善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重心下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