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信”成金 用技術便捷城市生活

自2015年與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批覆確立了杭州、南京、廈門、成都、蘇州、宿遷、惠州、溫州、威海、濰坊、義烏、榮成、福州等40多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創建城市以來,不到3年時間,我國信用城市建設已初具雛形。

《國務院關於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明確指出,社會信用體系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年6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確定了建設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五項措施。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統計,美國的信用體系發展較為成熟,其信用數據覆蓋度達到了92%,而中國目前的信用體系覆蓋度約為35%,社會信用體系仍有發展與完善的空間。

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發展與應用,為信用城市的建設帶來了新的變化。以領先的科技企業為代表,其依託自身的數字技術、數據平臺等優勢,積極參與城市智能信用服務平臺的建設,成為社會信用建設與前沿技術相結合的先行者。

“以前的城市信用分數往往是基於簡單規則的打分制。” 在鄭宇看來, 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城市信用,並建設起完善的智能城市信用平臺是大勢所趨。應用人工智能服務城市信用有三個方面的優勢。首先,信用與場景息息相關,不同場景、不同數據所需的信用權重不同,只有通過人工智能算出一個動態的權重,再依據合適、精準的場景進行測算,為用戶提供的信用分數才有價值。其次,要提前進行信用的預判,提早預知風險才能起到幫助決策的作用,進行提早管控,預判和預測也是人工智能帶來的一個新增長點。第三,信用一定要高效地動態更新,需要不斷跟進優化,這就需要智能算法,依靠數據快速響應,進行實時更新,這是人工智所能夠帶來的。

據瞭解,目前京東金融已在國內推出了集數據儲存與處理、模型算法、應用搭建三大功能於一身的人工智能信用服務平臺——智能城市信用平臺,可為政府、企業提供信用檔案、信用診斷、信用風險預警等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學科帶頭人吳晶妹認為,信用是三維的,它涉及個人基本的誠信度、整個社會系統的合規度以及社會經濟交往中的踐約度。這是未來“信用+”可應用的三大方向。

事實上,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政府與企業,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在能源領域,可以藉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來對火力發電進行優化,用更少的煤發更多的電,併產生更低的汙染排放,解決煤炭不可再生以及汙染排放等痛點。

鄭宇表示,信用城市只是城市計算中的一部分,它還包含有交通、環境、能耗等多個板塊,而並不僅是信用,當承載了更多業務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城市計算平臺,“把數據積累好,把模塊標準化,再把平臺開放出來給更多的企業用。”鄭宇說。

據悉,下一步,京東金融將會把城市計算的能力在更多的場景中落地。

在2017年國務院出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指出,人工智能帶來了社會建設的新機遇。人工智能可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城市運行、司法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將極大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算法和特有的數據融合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前沿實踐和經驗積累,並需充分了解產業背景知識。因此,與產業要素精準結合也是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城市建設的關鍵。

當前,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政策再好,技術再強,沒有人是落不了地的。”鄭宇直言,目前既懂行業、又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複合型人才稀缺,需要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的產、學、研、管、用一體化進程,支持智能城市與信用城市的建設,助推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結合。

針對人工智能的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中也提出,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特別是加快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高地。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