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备案“B计划”,陆金所悄然收购深圳平台

迟迟无法落地的备案,让不少平台不得不准备“B计划”,以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其中收购小平台成了部分大平台的备选方案。备案“两只脚走路”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时,也能抢得地区政策差异上的先机。

近日,据媒体消息,作为网贷行业标杆的陆金服也有了兄弟平台“前金服”,该平台于2017年11月被拥有陆金所背景的投资方收购。

复刻版“陆金服”

尽管收购方背景显赫,但低调的前金服已经运营了约半年时间。据前金服官网介绍,前金服是前海金牛贷(深圳)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前海金牛贷”)旗下独立运营的P2P平台,而前海金牛贷是深圳市陆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陆金”)全资子公司,专注于提供网络借贷中介信息服务。

时代财经通过工商信息了解到,作为前金服运营主体,前海金牛贷成立于2015年1月12日,现任法定代表人为潘飚。

根据工商信息变更记录,前海金牛贷第一次出现“陆金所”相关背景是在2017年11月,投资人由郑理变更为陆金(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深圳”),出资额1000万,持股比例100%。总经理郑理变更为潘飚。

2018年1月,投资人信息再次发生变更,深圳陆金替代陆金深圳,持有前海金牛贷100%股权。深圳陆金法人李仁杰,同时也是陆金所(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法人。

除了股权方面的关联外,前金服与陆金服在官网设计、产品业务方面也多有雷同。

陆金服推出的慧盈-安e+产品与前金服推出的智享-安e+产品同样都是期限36个月,期望年收益率8.4%。

网贷备案“B计划”,陆金所悄然收购深圳平台
网贷备案“B计划”,陆金所悄然收购深圳平台

针对两家平台是否存在业务上的联系,时代财经向陆金所方面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获对方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前金服披露的2017年财报,前海金牛贷2017年营业收入5812万元,净利润3886万元。而根据陆金服公布的2017年财报数据,2017年陆金服营业收入达38.21亿元,同比暴增逾4291倍,净利润为642.61万元,较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

由上述数据看出,尽管陆金服成交体量庞大,但净利润却只有前金服的六分之一,这或许也是陆金服选择收购这家平台的原因之一。

备案“两条腿走路”

除了经营上的考虑,有分析指出,陆金所选择在深圳、上海两地各设网贷平台,不排除是在为备案做好第二套方案。一方面,两个平台独立申请备案提高了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各地区备案存在进度不一的情况,两地尝试能抢得先机。

通过收购平台独立申请备案的方式为合规上“保险”,陆金所并非孤例。

网贷备案“B计划”,陆金所悄然收购深圳平台

2018年3月,A股上市公司深南股份(002417)以816万元收购深圳市亿钱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亿钱贷”)51%股权。随后,深南股份第一大股东周世平旗下红岭创投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又收购了亿钱贷剩余49%的股权,至此,亿钱贷正式成为红岭创投兄弟平台。

红岭创投此前深受“大标”问题困扰,备案举步维艰。此次收购亿钱贷,业内普遍认为红岭创投是在为“曲线备案”铺路。

“大平台收购小平台能够为合规备案增加一层保障,若出现某一平台不能备案,可以进行响应的整合运营。”网贷天眼CEO田维赢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此外,通过收购平台,也能找到获取优质、合规资产的方式和渠道,以及获得更多的互金人才和不同的经营理念,从而完善自身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两条腿走路”很大程度上存在未来只有一家平台能够备案的可能。田维赢表示,根据目前的备案验收工作要求,监管层对于不能完成备案的平台的要求是转型或合理退出。作为同一家公司旗下的两家平台,如果只有一家平台完成备案,从品牌和用户的角度来看,两家平台整合运营,相关合规资产和用户直接转移到已备案成功的平台,不失为良策。

【更多相关资讯,请移步各应用市场下载“时代财经”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