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這個夏天最火熱的無疑是此刻正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盃,而每逢世界盃調侃國足則成為了一個件頗似“全民狂歡”的節目,比如近日網上就流傳著一個段子:

有人說,羅納爾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沒緩過勁兒來;

齊達內退役了,法國足球12年沒緩過勁兒來;

巴喬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沒緩過勁兒來;

克魯伊夫退役了,荷蘭足球20多年沒緩過勁兒來;

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沒緩過勁兒來;

高俅退役了,中國足球1000多年沒緩過勁兒來……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高俅,高俅,好的,其實關於高俅這個人(強行轉則),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水滸傳》中的那個奸臣形象,可以說令人無比咬牙切齒了。然而,真實歷史上的高俅,卻並不像《水滸傳》中這麼負面,甚至最早的時候他還是大文豪蘇軾的書童。而擁有一身蹴鞠本事的他卻在陰差陽錯之間成為了北宋武官之首,那麼高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一個答案。

在談論高俅之前,有一件事非常奇怪,作為北宋末年的權臣,正史對其記載少之又少,這本該是極其不合理的,可事實確實如此。所以對於高俅很多情況我們都只能結合其他史料進行揣測,儘量還原一個在北宋末年風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關於高俅最早的記載,還是出現在《宋稗類鈔》中。根據記載,公元1093年的時候,蘇軾奉命前往定州(河北定縣)就任知州,而把書童留給了好友王詵,而這個書童正是高俅本人,蘇軾自己對他的描述是“聰明伶俐,筆札頗工”。

如此想來,高俅應該是窮苦人家出生,此時也不過十五六歲的樣子。但畢竟跟隨的是中國歷史上的頂級文豪,所以耳渲目染之下,於其後來不僅可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並且有詩詞歌賦功底,為人乖巧伶俐略懂武術而討好宋徽宗的描述也是十分符合。關於高俅的這些性格和技能應該都是在跟蘇軾做書童時所帶來的,只是並未找到說高俅有過蹴鞠的經歷,而且翻遍史料也未尋得說蘇軾個人喜歡蹴鞠的記載,難道高俅真的是萬年一遇的足球天才?好吧,只能當他是足球天才了。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好吧,這個事情我也不知道,總之當蘇軾把高俅送給王詵的時候,他的整個命運就改變了,因為王詵正是後來宋徽宗趙佶的姑父。當然,高俅和宋徽宗趙佶相識的時候,趙佶還只是那個輕佻的端王。說是有一天王詵和趙佶同去上朝,趙佶看上了王詵梳頭髮用的梳篦,而王詵則表示自己家裡還有一個,並承諾叫自己的書童,也就是高俅隔日送到趙佶府上。

蹴鞠在北宋的流行就不用說了,其中最為瘋狂的就是北宋宮廷,他們甚至有專業的指導人士和蹴鞠隊伍,民間也有叫做“齊雲社”或者“打氈社”的職業球隊,而趙佶自然也是一個十足十的“蹴鞠愛好者”,正如他在自己的《二家宮詞》中所描述的“攀鞍控馬事打氈,束帶花袍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先贏惟喜第一籌”一樣,對於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在之後黨爭中坐上皇位的趙佶來說,他只想每天畫畫、寫詩、練書法、搞園林建設和“踢足球”。也正是那麼一個午後,當趙佶在端王府和屬下玩蹴鞠的時候,一個小書童莽莽撞撞就進來了……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請問,你們誰是端王殿下”?

趙佶自顧踢著蹴鞠並未抬頭,道:“是晉卿(王詵字晉卿)的書童送梳篦來麼?放亭子桌上吧。”

“哦”,高俅弱弱諾了一聲,便徑直向亭子走去。“嗖~唉,球球球,小心”,趙佶身邊的一個護衛趕忙朝高俅喊去,原來不知怎麼的球居然飛偏了,猛得朝高俅射了過去。只是話音未落,高俅一個轉身,一個抬腿勾腳,高速旋轉的蹴鞠已經被高俅穩穩當當踩在了腳下。而這時,趙佶才抬頭看向這個書童…只見其臉色稚嫩,於自己相仿的年紀,卻透露著一種成熟。(BGM:“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

“你懂蹴鞠?”趙佶率先開了口。

“嗯,以前跟蘇大官人的時候學過。”

“那好,我跟晉卿說一聲,今後你就和我一起玩吧。”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就這樣,兩個年紀相仿、興趣愛好又相同的年輕人就混在了一起。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趙佶在黨爭中陰差陽錯被向太后力保即位,既宋徽宗。趙佶即位之後,由於高俅和其關係極好,備受寵信。但是想在北宋當文官,起點和要求都極高,必須經過科舉仕途才行,所以高俅靈機一動,便主動申請自己到邊帥劉仲武麾下替北宋駐守邊疆,準備走武官升級之路,趙佶應允。

這裡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不僅僅只是高俅,在北宋如果你能踢一腳好球,確實極利於仕途。比如《中山詩話》中就記載了柳永(對,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柳永)的哥哥柳三複本是進士出身,卻不得重用。後來得知宰相丁謂喜歡踢球,於是便伺機在丁謂面前表演球技,最終博得其賞識,給了一官半職。所以高俅的這波操作,也還算正常現象。

但是宋徽宗最多也只能給高俅一個機會,能在邊關中取得什麼成績,全靠他自己。而高俅卻不負重望,在劉仲武軍中屢建戰功,《揮麈後錄》記載說高俅:

“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可見高俅確實有些本事(具體是什麼戰功沒有任何史書記載),也正是由此,其一路升到了“殿前都指揮使司”的位置,並受封太尉,為武將首官(嗯,具體中間經歷了啥歷史也沒記載,就是這樣)。

前面我們說了,對於高俅最大的爭議就是他到底是不是個奸臣,他的官品怎麼樣。根據《揮鏖後錄卷 》、《東京夢華錄》等記載,高俅其實人品相當不錯,比如帶他立功的劉仲武犯了罪,是其向趙佶求情才保下的;再比如後來蘇軾落魄以後,蘇家後人進京,都是高俅派人安排。

人品可以,官品高俅就不怎麼樣了,可能是因為其真的沒有啥政治能力的原因(畢竟書童出身)。在其任殿前都指揮使司期間,只會叫禁軍表演各種花裡花哨的閱兵儀式去討趙佶歡心,什麼龍舟、舞獅皆有。公元1126年,由於“靖康之恥”,北宋六賊— 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悉數被斬,高俅則是免職,並於同年五月病死在開封。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他可能拯救國足,但絕對不是奸臣

我們不得而知為什麼作為北宋末年權臣,高俅的正史記載會如此稀少,但是從一個書童到受封太尉,已經足以說明高俅的傳奇。當然了,從目前的史料來看,高俅雖然官品不好,但是為人並不差,若說其為奸臣應當是不太恰當的。只是作為管理禁軍的長官,卻只知耍花架子,那場靖難卻也難辭其咎,而如今因為《水滸傳》的刻畫,怕是要永遠在民間背一個“奸臣”的黑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