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是驾崩了,还是出家了?

慕容西子



顺治皇帝可能出家了吗?不可能。

顺治确实动过出家的念头,但没有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在董鄂妃的孩子和她本人死之后,顺治皇帝正处在一生最苦闷的时候,内政方面他的许多政策都因为满清贵族的反对而无法实施,外部又因郑成功等人在南方的反抗一团糟,这个时候,他自己的身边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顺治皇帝非常信奉佛教,与许多佛教高僧都是好朋友。处在这样的关头,他想出家当皇帝,于是找了佛门师弟茆溪森(顺治向玉林琇学佛),让他帮自己剃度出家。

1660年10月15日,玉林琇到了北京城,得知这个消息后,指挥众僧架火要烧死茆溪森。顺治皇帝见状,只好取消了出家计划。

过了几天,孝庄皇太后和玉林琇商议后,劝顺治说:你如果出家了,和佛祖的关系如何处理?你是现在佛,佛祖是过去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两佛如何自处?如果不拜佛祖,又如何是真出家?修行在于修心,救治天下也是修行,并且是最大的修行,还是好好当皇帝吧。

顺治无奈只能接着当皇帝了,虽然他不情愿。



顺治的一生表面上看光鲜无比,实际上无比苦闷。

年少时,由多尔衮当皇父摄政王,代替顺治治理天下,顺治不过是一个傀儡。

多尔衮死后,顺治严厉处罚了多尔衮,对他采取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



开始亲政的顺治,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顺治从小学习的都是汉家文化和统治理念,他希望能改变八旗的贵族议政制度,推行汉家的皇权专制制度;把贵族民主制度变成独裁专制制度,大大加强皇权,取缔贵族手中的权力。

然而虽然多尔衮死了,但其背后代表的贵族势力还在。他们不愿意看到顺治夺走他们手中的权力,包括顺治不让他们抢占汉人土地这样的事,更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反对。

如果不是孝庄皇太后在中间协调,可能满清高层内部,就有可能上演一出政变夺权大戏。

最终双方各让一步,顺治不再改革,那些贵族也不要再逼顺治,毕竟南方还有许多反对清政府的势力存在,这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再回过头来看顺治,从小孝庄皇太后对他是溺爱至极,加上打小就是皇帝,顺治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内心从来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用录代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话,就是一个巨婴,身边长大成熟,心理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状态。

年少时顺治被多尔衮打压,娶个老婆自己又说了不算;长大了还是万事不能自己做主,表面上是皇帝,什么事还要受到各方面势力制约,他心中有很强的挫败感,只有佛教和女人给他安全感。

然而出家是出不成的,最爱的女人也死了,难道是上天在惩罚他吗?

顺治皇帝的内心崩塌了,精神支柱也没了。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他天天在情色过中度过,更加加重了他身边的衰弱。

满清的历代皇室成员对于天花都没有什么免疫能力,天花就象恶魔一样,困扰他们了二百多年,顺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感染了天花。

死对他来说,应该也是一种解脱。

顺治的死对于孝庄皇太后来说,也是一样教训,让他明白应该怎样教育一个孩子,康熙就是孝庄教出来的另一个样本。


新知传习阁

顺治到底是驾崩还是出家了?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因为在大清正史上顺治是病死了,而在民间确实有传闻是看破红尘出家了。更有意思的事儿,笔者在北京的一座山上还找到了民间传说中顺治出家的寺庙,并且在寺庙中还有顺治和尚的塑像。下面且听我娓娓道来。

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最最年轻力壮的时候突然暴死,年仅23岁,成为清朝十大奇案之首。所以这就产生了传说的土壤,其身后事有一个版本是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剃度出家在了北京石景山的慈善寺,这个寺笔者亲自探访了。

(此照片为笔者实拍的慈善寺山门)

这个慈善寺也是一座明代的古寺,据说是明万历年间就建造了,笔者到达此地后发现此处是修行的绝佳之地,四周群山环抱,气势壮观且荒无人烟,这个寺庙的建筑布局也很独特,是按照北斗星的形状,将各座殿宇依山而建,故而在寺庙的入口处就是北斗星形的勺子把处。

顺着山势前行,目前大部分建筑都已经修缮如初,有山门殿、接引殿、灵官殿等等都具在,而且在寺庙中还有大量的明清石碑,见下图。

接着前行,到达寺庙中一处叫做佛魔殿的地方,这个便是今天的主角,这个殿传说就是顺治皇帝修行的地方,在店里目前还重塑一尊顺治皇帝和尚样貌的雕塑,各位上眼。中间的那个就是顺治,而雕像后面的壁上的诗文据说是顺治帝所做的七言,其中有一句非常有意思,“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天去,管他千秋与万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不妨碍这位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在历史舞台上风生水起。

也许,历史上的这些迷案,正是历史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谢谢各位观看。


老猪的碎碎念

顺治帝身体羸弱,又放纵情欲,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睡觉时单人独室,临睡前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点动静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不行,熬过半夜困极了方能入睡。

他为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丧;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董鄂妃殉葬,去阴间侍候他的爱妃;还令官员服丧一月,百姓服丧三日,真是荒唐透顶!

顺治帝十分信奉佛教,与著名高僧玉林、木陈、溪森等过往甚密。董鄂妃的病逝,顺治帝对她感情的创伤没法弥合,看破红尘,决意孑身修道,于1660年(顺治十七年)请僧人溪森为他履行净发仪式。溪森的师傅、玉林法师闻讯赶到北京,让徒弟们架起柴火要把溪森烧死。顺治只好说我不出家了才救了溪森一命。顺治帝于年底病倒,很快又染上天花。他让玉林为他念经祈祷,又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他的替身。

1661年(顺治十八年)农历正月初二,顺治帝病情恶化。正月初六子时,顺治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到养心殿,他说朕患痘(天花),势将不起,速草诏书。他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初七傍晚就死了。溪森有本书中记载了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将顺治帝火浴(火化)之事,说明病逝。

关于顺治帝出家的说法主要源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中,说他脱去龙袍换上袈裟,去五台山修身向佛,说得有鼻有眼。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清凉山赞佛诗》,文中影射顺治帝在五台山修行,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 代“董”姓,暗指董鄂妃即一代名妓董小宛。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吴苦苦恋着的又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众多。(网络图片)


天宁阁

顺治17年8月,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不顾皇帝的尊严,情绪激动,万念俱灰,仅仅过了4个多月不幸染上天花,导致英年早逝。

官方的说法在《世祖实录》里记载得很清楚,顺治18年正月初一皇帝就开始身感不适,初七夜崩于养心殿。只是在官方记录中没有表明顺治的死因,但正如历史上很多皇家事件可以从当时大臣的笔记年谱里找到线索认证。


翰林院学士王熙记载顺治18年正月初二,皇帝去法源寺看望代他出家的吴良辅,回来后顺治就病倒了。另有官员张宸记载朝廷传谕民间不准炒豆,泼水,才知道皇帝出痘,而且病情严重,命王熙至养心殿并告诉王自己患上天花,恐怕不久人世,宜速拟诏书。

张宸记载正月14日,宫里焚烧皇帝冠袍,器具,百官哭灵,皇太后着黑素袍,乾清门外扶石而泣。

汤若望也有记载,说顺治对天花相当恐惧,可万万没想到他自己却得到这个病,在汤若望知道顺治得病后立刻去宫里请求觐见皇帝,记载中顺治于1661年2月5日到6日夜间驾崩。


然而民间不久竞相传说顺治因爱妃去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去五台山当了和尚。“天花去世”只是朝廷为了掩人耳目,更有说法连顺治真正去世的时间都有,是在康熙50年。

顺治一心想当和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顺治17年10月在宫里茆溪森为皇帝举行了净发仪式,只是在茆溪森师父玉林琇要烧死徒弟的要挟下,顺治才被迫回心转意,蓄发留俗。

可能顺治一心向佛,他五台山出家的说法在民间才多有流传,在武侠小说里也是经常使用的情节。顺治的儿子康熙一生6次西巡,其中5次去五台山,就被认为是看望父亲。

只是康熙在他继位22年后才第一次到五台山,那是1683年,如果真的探望父亲为何早些不去,康熙是强势皇帝不会有所羁绊的。他去五台山礼佛实则是为了巩固满蒙联盟,在清代历代皇帝看来,蒙古各部是比土石所建的长城更能起到屏障的作用。

五台山有内地最大的喇嘛庙群,而蒙古各部贵族和百姓经常去朝圣,康熙为了团结蒙古部落,也非常尊崇喇嘛教,所以康熙的五台山之行是出于统制的政治需要,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

康熙42年后,清政府在河北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便于蒙古各部落的朝觐,建成后康熙就不去五台山了,也能说明些问题。

更有离奇的说法是顺治死于1661年2月清军攻打厦门思明港时死于郑成功的炮火。这个说法起源于《延平王起义实录》来自郑成功的后人,可谓石破天惊。

但这毕竟首先是孤证,郑成功的《先王实录》里没有记载这事,南明张煌言在给永历的奏折里也没有提及,这样的大捷事件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针反清复明的强心剂,不可能只记在一本实录里,而其它官方文件诸如史稿,地方志和私人笔记都找不到只言片语。

清代在这一段时期,南明势力已经苟延残喘,郑成功也无力在战略上威胁的清政权,清廷还有许多能独当一面的将军,南方这些抵抗还不足以让顺治御驾亲征,顺治没有必要去南方打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有这么一种说法,顺治皇帝是被郑成功炮火炸死的。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的死很单纯,也很安静: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那是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

顺治皇帝的死,太过安详,也太过意外,于是乎,民居的各种离奇的说法四起,有的说是得了天花,有的说是为爱出家五台山,有的甚至说是神秘失踪。

然而记载如此稀少简单,事情必然有蹊跷。而这种传闻,却在福建南部以一种贴合当地历史的方式流传开来。

满清入关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推进,一路上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然而,满清在进入福建后,却突然遇到了障碍,那便是偏安东南,雄踞海疆的郑芝龙势力。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已然降清的明臣,也是郑芝龙的泉州老乡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并亲自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泉州晋江人)写信劝郑芝龙投降。

在遭遇到一连串的军事压力和威胁后,郑芝龙动摇了。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一再苦劝:“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仍收拾旧部在闽南一代继续抗清,而郑芝龙也遭遇满清的背信,被强迁至北京,并被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郑芝龙以归顺之功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

而同时满清命郑芝龙派人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降郑成功,且派遣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再劝之。结果是郑芝豹、郑彩皆降,唯郑成功均坚辞不受。

更“可恶”的是,郑成功非但不降,还派兵攻下漳州、泉州等地,令满清什么不满,于是囚郑芝龙于高墙、郑芝豹于宁古塔以为报复

如此来回拉锯,郑成功军事上连连得利,事情的转机来自顺治十七年,顺治帝去世的前一年。

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海”罪名拟定将郑氏斩监候,改为流徙宁古塔。

十月初三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而此时,郑成功已在同年攻下台湾。

顺治十七年正是满清向郑军发起总攻的年份,当时郑军大炮打死了一名满清未确切公布名号的高级将领,但不知为何,突然间满清便撤军不再进攻,并给了郑成功一个极长时间的空档以便向台湾进发。也正是此后数月的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意外身亡,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十月,郑芝龙全家被清廷斩首。

如此巧合确实不得不让人臆想,莫非顺治帝也参与了与郑成功的海战,并成了郑军炮火之下的陪葬,从而引发了郑芝龙的人头落地?

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兴许历史便是如此呢?


圭海四记

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强调皇权至上,所以好多事情保密性很强,全靠史官的记录,百姓对于这些事情肯定都是不知道的。只有皇帝,他们的个人私事保密性就更为强了。

顺治皇帝开始说是满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他年少有志,六岁继承了皇位,十四岁开始亲政,按说应该会先他的爷爷和父亲那样有一番作为,但是事实上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他在二十四岁就去世了,死因也成为了后世之人的未解之谜。

关于顺治皇帝有人说他驾崩,有人说是出家。就我所认为,顺治皇帝驾崩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史书却有记载,另一方面出家这个原因显得太可靠谱。顺治皇帝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绝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意气用事去出家,而且他的周围也有许多能臣武将,母亲孝庄文皇后也是能力超群,绝对不会让顺治皇帝任性出家。


历史小土豆

历史,1651年正月十二日,清朝顺治帝福临亲政,御临太和殿接受诸王、贝勒、大臣庆贺表文,并颁诏大赦。此后,顺位帝在跌宕起伏、纷繁驳杂的10年亲政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顺治亲政后,实施集权制,笼络和依靠汉官,整顿吏治,体恤不姓,始行武举殿试,选拔文武全才,制定行军律例。充分体现了顺治的政治才干,成为清朝开国时期刻意求治,颇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顺治皇帝短短的一生中,共娶了19个妻妾,最讨他喜欢的只有董鄂妃一人。他俩的感情是难舍难分,感天地、泣鬼神。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顺治痛不欲生,心也随之而去。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里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逐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


据说清圣祖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回到宫中。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内廷器物。这似呼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

但民国时期,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


清顺治帝是出家,还是驾崩,后人众说不一。但是有个人最可能知晓,她就是孝庄。并且有史记载康熙不止一次寻找过顺治帝,其驾崩或出家的疑案可明了的。


石大哥14

顺治帝不管是驾崩了还是出家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原因,这个原因跟他执政时的历史环境有有很大的关系:

一,他是被迫退出执政舞台。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作为少数民族执掌华夏政权的,面对几万万的汉族人,可以说是非常恐慌的,一步走错很有可能就是身死族灭,这个在满族高层是知道的,顺治帝亲政后面对迅速腐化的满族人,觉得非常危险,如此一来,他也害怕了。我们都知道,福临没有经历过后金最艰难的时候,意志比较薄弱,他想回去,回到东北去。很显然他的这个想法不会得到满族人的同意,所以焦虑的顺治就使劲折腾满族人,希望能他们能振作起来,这下就得罪了所有的满族人了。下面的人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你皇帝不给我们谋福利,却在折腾我们,那他们肯定觉得你不是个好皇帝,没有基础支持的皇帝该怎么干,只能下台,被死亡、被出家就能说的通了;

二,满清的政权结构容不下一个想法异样的皇帝。顺治帝继位非常早,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残酷的嗣位之争,加上被多尔衮压制的时期接收了全面的儒家教育,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深入他心,导致他非常看不惯满族的一些坏习俗和人伦混乱,他急切的想整顿,也整了,但是没用,再加上手段又不行,导致他成为满族里一个异类;

三,顺治帝的心态有问题。从懂事后知道被多尔衮压制,到亲政后没有自己的嫡系而束手束脚,被那些老将、老一辈看不起,可以说是非常憋屈,憋屈到最后就是神经质,时而狂躁,时而叫嚷着会东北去,这让下面的人和那些贵族还怎么玩,而此时的满族部落性质的贵族会议还有较大的影响力,当贵族会议集体反对他时,他不退也得退了,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打击民心的事,所以只有被死亡了。

纵观清朝的执政者,对于满族来说,有三人功在千秋,分别是皇太极、多尔衮和康熙,同时满族的英雄就是我们汉族,乃至整个华夏的灾难,毒害实在是太大了。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别喷,自己发表就行😁


三多学历史

所谓顺治帝出家并以假死作为“金蝉脱壳”之计,实属野史的杜撰和坊间讹传。事实上,顺治是因病早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离奇。

(顺治画像)

顺治本名爱新觉罗·福临,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661年,为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登基,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顺治幼年时,多尔衮独揽大权,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外出游猎时坠马摔死,顺治才得以于次年亲政。

(多尔衮画像)

历史上的顺治,是一位精明强干、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可惜的是其真正掌控政权的时间并不长,因而世人尽知顺治帝专情,不知顺治多才。顺治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了极为坚决的态度,虽有矫枉过正之嫌,却对康熙朝的政局稳定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影视作品中的顺治帝形象)

然而这位果敢坚韧的皇帝,却命丧于“天花”之手。不少人觉得顺治是因董鄂妃的早亡抑郁而终,这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非顺治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其实,顺治是死于天花,这是古代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天花病毒)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烈性传染疾病,除了皮肤会有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等反应外,还伴随着高烧,由于体温的急剧升高,往往会导致晕厥、昏迷等情况,更为可怕的是,重型天花还会引起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没有预防和治愈措施的清代,天花是一种高死亡率的重症。

(1741年所刊清·张琰撰《种痘新书》)

顺治帝感染天花,固然与其自董鄂妃死后精神低迷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有关。冬春之际是天花爆发的高发期,而顺治曾在正月初六到北京西郊的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归来当晚便感染了天花,并很快于次日傍晚去世。

(董鄂妃人物画像)

病重之际的顺治神志尚为清醒,但已经预见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身处卧榻的顺治,在养心殿内口述遗诏,将皇位传于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并拟定了罪己诏。据当时知情的传教士记载,之所以选择玄烨继位,是因为他已患过天花,具有抗体,此说可查《汤若望传》一书。

(康熙人物画像)

所以说,历史上的顺治帝是患天花而死,并没有出家。其早亡是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密切相关的,并不仅仅是因抑郁所致。


碣石樵子

福临最宠爱的妃子皇贵妃董鄂氏因丧子之痛,于1660年9月猝死[138]。福临为此悲痛欲绝,沮丧了数月,直至他于1661年2月2日染上天花[138]。1661年2月4日,福临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福临的知己)和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到自己身边,口述遗诏[154]。同日,他7岁的皇三子玄烨可能因为从天花中幸存下来而获立为皇太子[155]。皇帝于1661年2月5日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终年22岁[138]。

满族人对天花病毒没有免疫,一旦感染天花,几乎只能等死,所以他们对天花的恐惧甚于其他任何疾病[156]。最迟1622年,他们建立了一个机构,用于研究天花病例,隔离患者避免传染[157]。在天花流行之时,皇室成员为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定期进入避痘所[158]。福临之所以感染如此可怕的疾病,是因为他年轻,而且居住于附近有传染源的大城市[158]。而事实上,根据记载,在顺治年间,至少有九次天花在北京爆发,每次爆发,都迫使福临搬到保护区。保护区为北京南部的狩猎场南苑,此前多尔衮已于17世纪40年代在那里建立了一所避痘所[159]。尽管有这样的预防措施——例如规定迫使感染天花的汉族居民搬出城市——但此疾病仍旧击倒了小皇上[160]。

伪遗诏

鳌拜于1661年2月5日受任为辅政大臣,辅佐7岁的新君玄烨。

“\t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恨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厪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疏,恩惠复鲜,以致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而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诸王大臣,未能别有奇策,祇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之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以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岂能一无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尽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日克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t”

— 《清世祖遗诏》

2月5日夜间,福临的遗诏颁示天下,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了他年幼的儿子的辅政大臣,此四人都曾于多尔衮死后帮助济尔哈朗肃清朝廷上的多尔衮势力[161]。很难确定福临是否确实任命四位满洲贵族为辅政大臣,因为福临的遗诏显然被昭圣慈寿皇太后和此四人所篡改[162]。福临在遗诏中表示,他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汉族大臣而且疏远了满洲官员(自己过分信用宦官,袒护汉官),忽视了满洲亲贵和满洲传统,对皇贵妃的精神投入超过了对自己的母亲[163]。尽管福临在位时经常发布罪己诏,但这份遗诏中所谴责的政策自他亲政以来对清政府至关重要[164]。被称为鳌拜辅政的1661年末至1669年间,该遗诏给了四位辅政大臣“皇权外披”,使他们的亲满政策得到支持[165]。

身后

由于朝廷没有明确宣布皇帝的死因,很快便流言四起。坊间传言福临其实未死,而是因为对爱妃之死过于悲痛或是四位获任为辅政大臣的满洲贵族发动了政变,他退位隐居佛教寺院,匿名为僧[166]。因为皇帝于17世纪50年代成了佛教禅宗的狂热追随者,甚至让僧人进入皇宫,这些流言似乎不那么令人难以置信[167]。中国现代历史学家认为福临出家之谜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168]。但一位僧人记录说1661年2月初皇帝因感染天花而健康严重受损,而在皇帝的葬礼上有一名妃子和一名侍卫为其殉葬,由此来看福临之死应该并非假象[169]。

福临的遗体被安放在紫禁城,受到为时27天的哀悼,1661年3月3日,一支规模宏大的行进列队将福临的遗体运送至景山(紫禁城北部的一个小丘), 之后大量贵重物品在葬礼上被烧掉[170]。距离葬礼仅两年后的1663年,福临的遗体被运到他最后的安息之地[171]。与当时的满洲习俗相同,福临的遗体在火化后安葬[172]。他的骨灰安葬在北京东北方的昌瑞山,后来通常称为清东陵[173]。他的陵墓孝陵是建在那里的第一座陵墓[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